萊比錫的朱曉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

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

擔任六年級導師,因為孩子們六月上旬就畢業,雖能比其他人更早一點兒迎接假期;但手邊工作如麻,最終拖到正式進入暑假還是無法得閒。進入七月盛暑,草木莽莽、天氣讓人熱不欲生,倒是發生了一件讓人開心狂喜的事,那就是認識了鋼琴家朱曉玫(Zhu Xiao-Mei)。

先說一個小故事:三年多年,在得到教育部「閱讀推手獎」後,應虎山國小邀請,跟虎山的老師們分享我的閱推經驗。可惜虎山老師好安靜,我準備好久,會後竟一個問題也沒有。直到最後秀出我的email,請大家若有問題日後可以跟我聯繫,這時才有老師舉手,問了一件跟閱讀完全無關的事:「吳老師,你是巴哈的樂迷嗎?... ... 」

我的信箱是:bach.bwv988@yahoo.com.tw,小老鼠前面那段bach.bwv988,其實是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的作品番號,也就是:郭德堡變奏曲,Bach 作品編號 bwv 988。我的心情頓時從失落轉為喜悅:「好喔,沒關係,閱讀音樂也很可以喲~~」

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

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

《郭德堡變奏曲》是巴哈作品中我相當鍾愛的。從主旋律(Aria)開始,歷經30個變奏,最後又回到主旋律,一般演奏的時間大多會超過一小時。多年來,手邊累積超過 10 個不同版本。恰好六月中,購入一個年輕鋼琴家的新版本,那是有號稱「冰島顧爾德」(顧爾德,Glenn Gould,加拿大鋼琴家,一般推崇的巴哈權威) 的新銳鋼琴家維京格.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的版本。不過,聽著聽著,就覺得他的詮釋很獨特,可惜除了速度、清楚的對位、聲部,我幾乎無法聽出特別在哪裡。

有一天,在停車場等曉佑跟他媽媽買菜時,很好奇的看了一篇關於 Víkingur Ólafsson 的樂評,這才了解他版本裡的某些奧妙,但老實說,有些敘述對我太過艱難,我並沒有完全看懂。倒是這個樂評者,在文末提到了多年來令他最感動的《郭德堡變奏曲》演奏者,排序第一的是「朱曉玫」,這才讓我認真的去查找她的資料。查了之後,才了解自己的見識實在太有限,也覺得汗顏,聽《郭德堡變奏曲》30年,竟然不知道朱曉玫。

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

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

我跟同事說:「平常我絕少對來自中國的人與事感興趣,但介入了巴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能否認,在深入聆聽她的演奏之前,她遭到文革摧毀的年輕歲月,以及客鄉異國的煎熬、努力,那些扭轉人生的故事,都深深吸引人。但深入聆聽她的演奏之後,就完全感受到琴音後的感染力。

65 歲那年,她成為首位獲邀在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 Leipzig)——也就是巴哈工作了一輩子的地方——在他教堂墓碑前演奏《郭德堡變奏曲》(Bachfest Leipzig 2014,2014年萊比錫巴哈音樂節)。低調的老太太、樸素的衣著,無保留的情感投入,那大概是聽完難以分清音樂流瀉的,到底是巴哈的一生,還是朱曉玫自己的一生。在觀眾如雷的掌聲中,她轉身,緩緩走向鋼琴後巴哈在教堂地上的墓碑,把觀眾獻上的花束放上,然後深深長長的彎腰鞠躬。

在後來的一段訪談中,朱曉玫表示她作夢都沒想到,可以在巴哈墓前,用音樂與他對話。她覺得自己這一生已無所求。

(朱曉玫演奏郭德堡變奏曲,2014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

她曾出版過一本法文自傳:《河流與她的祕密》(英譯:The Secret Piano: From Mao’s Labor Camps to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所謂「河流」,乃是巴哈的的德文名字 Bach,在德文是「小河」的意思。

後來有個法國導演 Paul Smaczny 幫她拍了一部紀錄片:《一個中國鋼琴家與巴哈》(英譯:Zhu Xiao-Mei: How Bach Defeated Mao)。目前市面上她的書、CD、DVD,都不容易買到,但 youtube 上的影音還不少。自傳的話,如果有中文版,大概早就絕版,在亞馬遜可能可以買到英文版或法文版,但都太貴了。後來我透過拍賣平台,訂了一些價格不斐的 CD,有郭德堡變奏曲、平均率、英國組曲,以及她演奏史卡拉第、海頓、貝多芬、舒曼與舒伯特的合輯。

文革之後,朱曉玫曾被下放勞改五年,她在紀錄片裡回憶:那是一段「無書可唸、無音樂可聽、無畫可看的日子」。文革期間焚書,是連西方樂譜都要燒掉的,她將手邊的巴哈樂譜,辛苦的一小節一小節謄寫以保存。從這段經歷,顯見當時讓她能堅持下去的,恐怕只有心裡那些巴哈的音符吧!1980年前後,在小提琴家 Isaac Stern 的引薦下她離開中國,到美國留學,後來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取得演奏碩士學位。在美國這段經歷,是她最艱辛的歲月,她打工兼職,辛苦的完成學業。據傳她曾在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長笛首席家裡幫傭,在完成每日的工作之後,總懇求能在主人家的鋼琴上練習完再離開。

1985年她轉往法國,透過朋友協助,因緣際會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謀得教職,並在一次熱心友人幫她籌辦的演出中嶄露頭角,沒想到從此迎來演奏生涯的黃金時期。巴黎是個奇妙的地方,有人在此奮鬥一生仍沒沒無聞;但真有才華的人若遇上伯樂,在此卻也不易被淹沒。據聞此後她在巴黎的音樂會,總是一票難求。人們漸漸聽聞有這樣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巴哈演奏家。但她實在太過低調,成名之後,婉拒的音樂會邀約,大概比實際的演出多上許多。

朱曉玫《英國組曲》與《郭德堡變奏曲》(2024/2016 Accentus Music)

朱曉玫《英國組曲》與《郭德堡變奏曲》(2024/2016 Accentus Music)

2014年她回到闊別35年的中國,舉行了八場獨奏會,一場在家鄉上海的音樂會結束時,她有感而發,提到文革期間不堪受辱而結束生命的傑出鋼琴前輩(意指女鋼琴家顧聖嬰,1937-1967),她惋惜著前輩無法繼續的音樂之路,並感性說道:「這條未竟之路,我要替他們繼續走下去!」

1949年出生的朱曉玫,今年已屆76歲,目前仍獨居法國,生活簡樸,每天的生活只有吃飯、睡覺與彈琴,既無手機,當然也不使用社群媒體,對各方音樂會的邀約想當然也不熱衷。在可預見的將來,許多她的聲音與影像資料,只會隨她年紀漸增而走入歷史。Paul Smaczny 的紀錄片《一個中國鋼琴家與巴哈》真摯動人,雖然市面上不易購得,但 youtube 上還能看到:

《郭德堡變奏曲》我最早聽顧爾德的兩個版本(1955、1981),雖然差異不小,但不管前後哪一個版,可能年輕時,它牢牢刻在腦海裡了,包含1981年版整個思考與風格的轉變,甚至兩個版的差異,後來都自然成為聽新版本的評判標準。

尼可萊耶娃(Tat'jana Petrovna Nikolaeva,1924-1993) 1987年在斯德哥爾摩 Berwald Hall 的現場錄音,也曾陪伴我很長一段時間。她很擅長利用樂曲反覆的段落,製造不同的強弱與速度,做出反覆前、後的區別;因此,反覆的段落聽起來總是精緻細膩,飽含情感。像是第30個變奏 Quodlibet,反覆時的沉潛與迴腸盪氣,就令人印象深刻。

這兩年,很觸動人心的是 Jean Rondeau 的大鍵琴版,Jean Rondeau 年紀輕輕,但聲部處理、旋律線,以及觸鍵的力度,都十分到位;整體而言是有技巧、有速度,更有感情,把大鍵琴容易過於嘈雜的聲音控制得的乾淨巧妙,是那種平時並不習慣大鍵琴的聽眾,一聽便會上癮的詮釋。

朱曉玫《史卡拉第/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1995-2011 Accentus Music)

朱曉玫《史卡拉第/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1995-2011 Accentus Music)

回到朱曉玫。據說她在世界各地巡演《郭德堡變奏曲》超過兩百次,留下的版本也不少。我最先看的是2014年他在萊比錫的聖湯瑪斯教堂的現場演奏,其中,觸鍵的流暢與輕巧,最令人難忘。我想,這一整場,她大概不太在乎台下多少慕名而來的觀眾,反而聚精會神在與巴哈對話:她問,他答;他說話時,她一面彈;她有時沉默思量,巴哈亦不言語;而當她流暢敘事時,巴哈引領她如風前行。

第25個變奏是整首的重點。一般因為時間長,又反覆,不少演奏家的演繹,會讓我覺得拖沓,像是 Andrei Gavrilov 1993年的錄音,此變奏長達11分鐘,我得承認自己太駑鈍,實在沒抓到他的重點,只覺綿密冗長、起伏過於平淡。前述的「冰島顧爾德」Víkingur Ólafsson 減少了反覆,耗時較短,但亦難聽出個人的詮釋風格。

但朱曉玫很神奇的,讓第25個變奏錯落有致,聽眾很清楚知道她每一個樂段的經營、試圖醞釀的效果,以及即將來臨的高潮。這個變奏,在2014年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的現場演奏,她彈了7分半左右,在2016年的新錄音中,她彈了近8分鐘,但是每個小節都緊扣人心弦,讓人無法不聚精會神。

朱曉玫《巴哈平均率》(2007-2010 Accentus Music)

朱曉玫《巴哈平均率》(2007-2010 Accentus Music)

說到「聚精會神」,讓我想起曾有樂評家討論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為何演奏時總能令人目不轉睛?樂評家的答案是,鄭京和不管演出哪一個協奏曲,總是屏氣凝神,專注每個小節,持續到最後一刻,那個投入的程度,大大聚合了樂句間的連結性,不是指她演奏得很黏,而是指樂句間如流水行雲,一氣呵成。聽朱曉玫的巴哈,就會有這種很強烈的共鳴;反推她的準備歷程,必定花了十分充分的時間讀譜、消化、理解,並有效地把自己的演繹結合樂曲,成為能有效駕馭演奏的演奏者。

對鄭京和演奏態度的體會,完全可以複製到聽朱曉玫的演奏上。或者可以說,令人動容的演奏,除了技術,可能更多的是演奏者在各方面對音樂本身的堅持。大家總說李希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彈的巴哈平均率,可謂巴哈平均率的聖經,這幾天反覆聽朱曉玫的巴哈平均率,則能非常驚喜的從李希特的範本裡跳脫,找到許多亮點。那些亮點,大都來自她對樂譜的深入理解、對樂曲整體結構的設思,並在長年的練習與演奏中,漸漸形成準確的彈奏意識。而對她的聽眾、樂迷,那些在音符另一端打開耳朵的我們來說,就彷彿從她的手指下聽到巴哈想說的話。

我的單車與聖湯瑪斯教堂(2009夏天)

我的單車與聖湯瑪斯教堂(2009夏天)

我的單車與萊比錫孟德爾頌故居(2009夏天)

我的單車與萊比錫孟德爾頌故居(2009夏天)

我的單車與萊比錫布商大廈廣弦樂團(2009夏天)

我的單車與萊比錫布商大廈廣弦樂團(2009夏天)

2009年騎單車環德時,我曾拜訪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也去了孟德爾頌的故居與著名的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可惜照片裡找不到巴哈那個在教堂正中央地磚上的墓碑,時間久遠,猜想或許當時這個區域無法拍攝。

巴哈在聖湯瑪斯教堂工作了大半生,孟德爾頌則在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擔任音樂總監,致力發揚巴哈的音樂。加上舒曼、克拉拉夫婦,那可謂萊比錫歷史上最永恆的音樂四重奏。現在,萊比錫應該可以加上一個朱曉玫,我想,她與巴哈曾經的對話,會長存在這裡。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rnest's murmur
0會員
1內容數
Welcome to Ernest's murmur. It's something about a baker & a teacher.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現在去上鋼琴課好像不那麼害怕沒有練完了 以前會覺得自己練完一段新段落 才代表完成 代表有進展 不過現在慢慢不那麼想了
Thumbnail
現在去上鋼琴課好像不那麼害怕沒有練完了 以前會覺得自己練完一段新段落 才代表完成 代表有進展 不過現在慢慢不那麼想了
Thumbnail
謝謝各位陪我走過的國中三年
Thumbnail
謝謝各位陪我走過的國中三年
Thumbnail
70歲了,回憶前塵今世。片段的記憶 說不出口的 都在這裡了  看著湍急河水,懵懂長大……芳華20……歲月如梭……教學生涯……退休雲遊
Thumbnail
70歲了,回憶前塵今世。片段的記憶 說不出口的 都在這裡了  看著湍急河水,懵懂長大……芳華20……歲月如梭……教學生涯……退休雲遊
Thumbnail
一起嘻笑、學習、遊戲、陪伴的孩子們, 轉眼間就要迎接畢業時刻。 一起走過的這些歲月, 黃老師總會將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寫入歌中, 並在孩子之間傳唱著..... 很快地,今年輪到我們要畢業啦~ 黃老師也特地來到教室要來和孩子們分享屬於孩子們的「畢業歌曲」。 透過導讀歌詞
Thumbnail
一起嘻笑、學習、遊戲、陪伴的孩子們, 轉眼間就要迎接畢業時刻。 一起走過的這些歲月, 黃老師總會將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寫入歌中, 並在孩子之間傳唱著..... 很快地,今年輪到我們要畢業啦~ 黃老師也特地來到教室要來和孩子們分享屬於孩子們的「畢業歌曲」。 透過導讀歌詞
Thumbnail
無心插柳,柳成蔭,回首過往的一年,真是收穫滿滿。 去年暑假尾聲,我和家人正在旗津海邊騎出租腳踏車,忽然接到一通電話,原來是通知我錄取了在某平台應徵的課後班導師工作。 當時我又驚又喜,在歷經無數次求職碰壁之後,我告訴自己,即使以平常心面對,也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全力以赴、
Thumbnail
無心插柳,柳成蔭,回首過往的一年,真是收穫滿滿。 去年暑假尾聲,我和家人正在旗津海邊騎出租腳踏車,忽然接到一通電話,原來是通知我錄取了在某平台應徵的課後班導師工作。 當時我又驚又喜,在歷經無數次求職碰壁之後,我告訴自己,即使以平常心面對,也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全力以赴、
Thumbnail
這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溫馨互動故事,描述了教師如何與不易互動的學生建立連結,並由音樂與歌唱開啟了他們之間的溝通渠道。
Thumbnail
這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溫馨互動故事,描述了教師如何與不易互動的學生建立連結,並由音樂與歌唱開啟了他們之間的溝通渠道。
Thumbnail
畢業在即,回憶起國小生活的點滴,雜成的情感在心頭交織。這篇文章感謝朱老師的教導,道出了作者在學生時期的難忘回憶和成長過程。
Thumbnail
畢業在即,回憶起國小生活的點滴,雜成的情感在心頭交織。這篇文章感謝朱老師的教導,道出了作者在學生時期的難忘回憶和成長過程。
Thumbnail
【初登場】 感謝昨天的大心臟,給了自己很棒的學習機會。   整體來說,從練體能、感受音樂、律動到跳舞,我很享受這次的教學,我發現實際在課堂上操作肯定與鼓勵、預評、節奏掌握等等,對於自己的「引導」和學生的「學」都有莫大的幫助,同時我嘗試「老師將自己很有熱情的內容,經過安排後和學生分享」的狀態
Thumbnail
【初登場】 感謝昨天的大心臟,給了自己很棒的學習機會。   整體來說,從練體能、感受音樂、律動到跳舞,我很享受這次的教學,我發現實際在課堂上操作肯定與鼓勵、預評、節奏掌握等等,對於自己的「引導」和學生的「學」都有莫大的幫助,同時我嘗試「老師將自己很有熱情的內容,經過安排後和學生分享」的狀態
Thumbnail
每次開課第一堂課,讓我期待又好奇,因為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背景,各有不同的需求,對課程也有不同的期待。在同學的自我介紹中,我發現大家不管歲月的多寡,快樂、美麗有自信的過每一天,是每個人最大的期盼。 洳
Thumbnail
每次開課第一堂課,讓我期待又好奇,因為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背景,各有不同的需求,對課程也有不同的期待。在同學的自我介紹中,我發現大家不管歲月的多寡,快樂、美麗有自信的過每一天,是每個人最大的期盼。 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