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連結為讀墨回饋金連結*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譚蕙芸(2025)
在香港反修例期間,譚蕙芸寫了好多採訪人物文章,在大時代裡刻畫不被記憶的小人物,筆觸真摯動人,小小故事匯流成巨河,留下另一部分的當代面向。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沒再看到他的文章,沒想到一出書就是這樣重磅……一樣動人,一樣真摯。這真是一本血淚之書,我看張潔平的介紹時,一度有點遲疑,懷疑這本是否會沈重得讓我不想讀,但我覺得應該讀,於是刻意不看試閱直接結帳。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封面
真相是混濁的,家庭是愛恨糾纏的。在這個私密的世界裡若沒有愛,根本支撐不了這麼多年不離不棄的照顧,像一個不願放棄愛貓的移民者,我父母深信自己是最有能力照顧我哥的人。
我檢視和家人的互動紀錄,通訊中浮現的情感細碎混雜,那個親情的牽絆是真實的,但那個高壓的窒息感也是無比真實。家庭這隻巨獸,對居於裡面的成員,往往同時滋養又同時傷害。——譚蕙芸
譚蕙芸的父母皆是港英時期公務員,退休時約60歲,領有豐厚的退休給與,在97大限前以退休移民方式在加拿大置產生活,長子於大學時期(高三時提早進入大學,就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學院後)出現精神病症狀,父親採消極方式面對,但長子去看私立醫院,後續因移民,精神病治療、諮商等介入手段又受文化影響甚多,換到加拿大後很難找到合適的資源。
最後在加拿大找到一名華人醫生協助開立藥物,長子斷斷續續用藥,但始終沒有往理想的方向前進。且因家裡資源夠多,父母就把長子「藏」起來,隱瞞這件事,這樣「照顧」哥哥30年。
而譚蕙芸在大一時隨父移民加拿大,而後於多倫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留港作記者當大學老師。與加拿大家人關係又遠又近,經常通電話、電子郵件往返,並維持每年回加拿大度假,家裡的情形在各方意願及現實狀況下維持脆弱平衡(父母兄三人在加拿大綁一起、妹一人獨居香港)。直到Covid-19期間因父中風、母失智、兄精神病,譚蕙芸判斷全家無法在加拿大繼續生活下去,把全家帶回香港。
譚蕙芸書中說,當時他真的太理想化了,太低估問題複雜性,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中間的有多悲慘我都不敢細思,明明這是一個狗血殘忍充滿懊悔的故事,但他寫得比恰好再溫和,讀的時候完全可以明白他的傻眼憤怒悲傷,但又不會耽於自怨自艾的自溺。他用記者之眼追溯這個家「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也用記者窮追猛打的毅力把他家扳成另一個樣子——或許晚了,但終究是面對了。
讀的時候沒什麼哭,但是有一種成長的痛感。譚蕙芸是一個有能力、見識多的獨立女子,但中年時期面對一家子爛泥,借酒澆愁、弄到自己也掉進情緒漩渦,靠著心理諮商及各種專業力量才能完成課題分離,把自己跟原生家庭適時切割。
適時放下一些對於愛的奢求/家庭的想像(做這些事為了回應什麼人對我的愛、做了這些誰會因此肯定我因此愛我),才能讓自己自由而非持續被情緒勒索。
但要自由的前提,也得自己有足夠堅強的心,相信自己被愛,相信自己值得。
說來容易,但現實多難不管譚蕙芸在社會上多有成就多堅強,面對家庭的困難,他仍是回到一個小孩的樣子,希望拯救他的家。非常多時刻我都讀到他脆弱無助的盼望,希望父母還是盛年時獨立決斷的家長、希望哥哥能給予他手足的關愛。但老邁與精神病,已經完全帶走他(想像中)的家人了,留在現實的只有譚蕙芸一人。
要承認應該給愛的地方沒有愛、自己的愛都沒辦法得到回應,這是多令人悲傷又難受的事情。
譚家現在的狀態,不完美但已經足夠穩定了,讀到最後真是微微鬆了一口氣XD另一部分又覺得連這樣有資源的家庭都花了這麼大力氣才能保持平衡,那更多沒有這麼多資源的家庭又有什麼未來好期待呢。
譚家父母兄三人回流(移民後又回港)香港後,譚蕙芸決定沒辦法跟家人共住了,他有自己的住處,幫父母找了另外的租屋(後父母也買了一戶),然後幫哥哥安排看診、評估,入住康復之家(之類的地方)。
我覺得快速完成這些事,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達成的,首先要有資產,再來是人脈。譚家父母有足夠財富,而譚蕙芸有非常多朋友熱心協助(但親族幾乎消失),也有夠多人脈安排事情。
但即使他們家有這麼多資源,整個過程還是很慘烈。衰老但控制欲很強的父親+失智但完全依附先生的母親+根本沒有被好好照顧(就醫、復健)的哥哥,只有一個拼命想把整個家拉回「正常家庭」軌道的小女兒。幾乎是拼盡全力才換來現在的成果。
這本書其實還有關於性別、家庭、移民等可以細談,但我個人最有感觸就是譚蕙芸個人的部分了,其他細節請自行看書(誤)閱讀軟體記錄我讀了9小時,體感根本沒這麼久;但實際上或許花了更多時間,因為中午吃飯(沒錯我連中午都在看)時我是用網頁看,網頁閱讀通常只會被算5分鐘。
看完書後每天都會想一小點,換成是我的話能做什麼呢?結論是做人真的太難了,下輩子一定要當一顆石頭。

看了9小時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