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陷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最直接的成就感,莫過於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讀者點擊、閱讀、分享。但最近,我的後台數據卻像一盆冷水,狠狠地澆熄了我的熱情。
閱讀數,連100都不到。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寫得不夠好?是不是內容不夠深度?還是我的讀者都跑光了?
我曾經以為,只要內容夠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現在我才發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再好的酒,如果沒有一個響亮的招牌,也可能被淹沒在茫茫酒海中。
我的文章,可能死在了「被看見」之前
經過一番痛苦的反思,我意識到,問題可能不在於我的內容本身,而在於我的文章,可能根本沒有機會「被看見」。
回顧我最近發布的文章,它們或許在深度和觀點上依然保持著我一貫的「商業視角的投資智慧」風格,充滿了反直覺的洞察和犀利的言詞。例如:
•《職場「躺平」也能贏?揭秘你不知道的「反內卷」競爭力法則!》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為「醜東西」付錢,而你沒有?Labubu爆紅背後的「存在感」消費學》
這些標題,我自認為已經足夠勁爆,足夠吸引人。但為什麼,它們的閱讀數卻如此慘淡?
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對「勁爆」的定義,與讀者產生了偏差?是不是我的「反直覺」,反而讓讀者感到困惑?
我發現,我可能犯了幾個錯誤:
1.「自嗨式」標題:我以為的「勁爆」,可能只是我自己的「嗨點」。讀者在海量的資訊流中,可能根本無法理解我的標題想表達什麼,或者覺得與自己無關。
2.「距離感」內容:雖然我的內容力求深度和反直覺,但可能在呈現方式上,缺乏了與讀者的連結。過於理論化或抽象的表達,讓讀者難以代入。
3.「缺乏引導」的開場:文章的開場可能沒有足夠的「鉤子」,無法在最初幾秒鐘內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他們願意繼續閱讀。
從「寫我想寫的」,到「寫讀者想看的」
這次的低閱讀數,對我來說是一個警鐘。它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不僅要「寫得好」,更要「寫得被看見」。
我決定做出一些改變,嘗試新的寫作策略,讓我的文章更能吸引讀者「買單」:
1.標題的「用戶思維」:
•我會更深入地研究讀者的痛點和需求,讓標題直接點出他們關心的問題,或者提供他們渴望的解決方案。
•嘗試使用更具畫面感、更生活化的詞語,讓標題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
•製造適度的懸念和好奇,但避免過度「劇透」或「自嗨」。
2.內容的「情境化」與「故事化」:
•我會嘗試用更多生活中的案例、個人經歷或小故事來引入主題,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和代入感。
•將複雜的商業概念,透過簡單的比喻或情境來解釋,降低閱讀門檻。
3.語言的「親近感」與「互動性」:
•我會嘗試用更口語化、更親切的語氣來寫作,讓讀者感覺像在與朋友聊天,而不是在聽一場嚴肅的講座。
•在文章中適當加入提問,引導讀者思考,增加互動感。
4.結構的「清晰化」與「易讀性」:
•優化文章的段落結構,避免過長的段落,增加小標題,讓文章更易於掃讀。
•適當使用列表、粗體等排版方式,突出重點,提升閱讀體驗。
這是一場新的實驗,期待與你同行
這次的「低閱讀數」危機,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我將把這次的轉變,視為一場新的實驗。我會持續觀察數據,收集讀者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我的寫作策略。
如果你也曾遇到類似的困境,或者你對我的轉變有任何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訊我。你的每一個點擊、每一次閱讀、每一條留言,都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讓我們一起,在內容創作的道路上,探索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