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有關Ray在訪談發表「台灣人都像NPC」的言論頻頻出現在新聞版面,留言區有人認同覺得台灣人確實很無聊;有人忿忿不平叫他滾出台灣;也有人指出台灣的教育制度、職場文化過於保守等問題。
第一次聽聞這起事件,我想都沒想地就跟身邊人說「啊他就是屁孩啊」,因為所有媒體的標題都大大地寫著「高中生」,但如今想來,這麼說非常地不應該,以年紀廢言更應該是身為十九歲的我要避免的事,不管是站在哪個立場,都應該去思考、去了解、去分析這次的事件,才能促成理性的討論。
這次事件可以討論的面向有許多,而我今天想聚焦在「台灣人像NPC」這句話上。
要說到台灣人無不無聊,可以從文化面來細細地抽絲剝繭。
美國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做自己」,因為人口是由不同人種組成,也鼓勵不同想法與包容多元,讓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與情緒,也因而誕育了許多有成的企業家與新創公司。
台灣則是偏向集體主義,從小我們都被教育要符合社會的「善良風俗」,使大多數人社會中扮演著某些友善、樂於助人的角色:坐在博愛座(這幾天修法為優先座)會惴惴不安、看見有人東西掉了會下意識地幫忙撿、在公眾場合會盡量放低音量不打擾別人等等,因為社會教導我們,要多去在意身邊的人。
於是,當你以為我要開始批評教育制度與社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枷鎖時,我接下來要說的是,我很喜歡台灣的文化,而且正是這樣的文化,一步步造就了台灣人最引以為豪的「人情味」。
幾年前,有一批美國學生來到我當時就讀的高中參訪,我也因為社團性質有幸能參與到一次他們去苗栗茶廠的行程。那時的我很期待能夠因此交到新朋友,因為在我的印象中,美國人都是非常開朗友善的,但後來發現也不完全是這樣。女生們自己形成了小圈圈,完全不跟圈子以外的人交流(但我也能理解,身在異國他鄉總是要待在朋友身邊比較安心),反而是一個男生願意敞開心胸和我們聊天。那時開始我就意識到,要融入外國學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願意出國參訪跟交換的人,已經是群體中相較開放與對外國人友善的了。
那次的社交碰壁讓我有些失落,因為跟以往的經歷大不相同,我也才驚覺在台灣,我們對陌生人是多麽友善,常常在路上遇到來問路的阿姨都可以聊起來。我認為那是一種信任,相信對方並非帶有惡意,相信對方是出自真心想跟你聊五分鐘的天,也相信對方會帶著尊重和你相處。而如果我們的表現不符合這樣的「社會角色」,對方下次可能就少了一點開啟話題的可能,一點點地,開始變回每個人管好自己就好的冷漠社會。
另一項我們也很自豪的台灣特點---東西不太會被偷,也是類似的概念,但大家對陌生人的戒心較低,風險也比較大,畢竟「社會角色」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只是社會整體的氛圍而已。於我而言,為了更加安心與秩序的社會,我會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每個文化有利有弊,取自於個人的選擇偏好,你看重什麼,願意拿多少去交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