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積累了些見識或年歲,竟有哀樂中年之感,對事物有喜亦有悲,如對世界之進步、人流物流之發達發出讚嘆,卻也對發達後地方特色之失落感到傷心,嗯,僅能告訴自己,心靈如此之演變實屬正常,有得必有失,僅此而已。
另一件事,最近翻出余秋雨的書,對比今日之蕭瑟,難以想像十餘年前他的書竟會風靡全台。原本我心中篤定地想,是他的書未面向永恆而寫,故只能於某時某地流行,待時空流變,自然褪去鋒芒。但我回頭看了看哈代、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乃至木心,現代台灣社會早已沒人提及,沒人記得,我才發現是現代社會不配享有他們(但對余秋雨的評語可能是對的,相較木心的文字,他難以望其項背)。真的很難想像,民國初年,這麼多的文人視西方、俄國、日本的書為「文學聖經」,戮力翻譯成中文,替中國文壇注入活水,今昔對比,我們的文學活潑了,而其中蘊含的人是否更豐厚了呢?
再另一件事,近日猶疑要不要買 SW2,其實我是標準的薩爾達迷,早在 GB 時期的《夢見島DX》就入坑,後續縮小帽、三角之力、風之律動、曙光公主、天空之劍我都一一填上,接著遊戲就進入了開放世界浪潮,支線多了,遊玩時間增加了,需要查找攻略的地方也多了,對比現實時間上的壓力,人要如何暢意地享受遊戲呢?此即我不得不擔憂的因素。人生在世,買了這麼多的東西,何者是需要何者是想要,我還是拿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