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批判,是要理解;不是指責,而是合作的開始
#你這樣寫,是在修理我嗎?
我們曾在一份提案中這樣寫道:「多數人行道存在機車違停……部分一樓住宅或商業用地占用人行空間……早期鋪設之鋪面維護頻率偏低……轉角空間狹小,造成人車衝突風險……」這段描述是根據現場調查結果而來,條理清楚、觀察入微、符合事實。但當提案報告送到客戶桌上時,對方的第一句話卻不是「寫得不錯」,而是皺眉問:「你這樣寫,是不是在修理我?」
我們愣住。明明沒說錯,怎麼還被誤會?
後來我們慢慢理解,問題不在於「寫了什麼」,而在於「怎麼寫、站在誰的立場來寫」。當提案語言習慣性地使用「違規」、「不足」、「佔用」、「不良」、「未妥善」、「導致」等用詞時,雖然寫得精準,卻可能讓對方感覺被糾錯、被挑毛病、甚至有點難堪。
提案不是稽核報告,不是寫給對手看的,而是對話的起點。寫得再對,如果讓對方覺得「你不懂我」,那這段話就失去了意義。
【觀點一:語言之傷,不在字眼,在視角】
語言有一種微妙的暴力,叫做「直斷式陳述」。它不帶情緒,但卻讓人不舒服。
例如:「人行道遭全面佔用,實際可用寬度不足1.5公尺。」這句話沒有不實,但忽略了重要的一層背景,為什麼人行道會被佔用?居民放置花盆,是因為地方沒有公共綠意?還是因為空間早已被停車壓縮?
當我們從外部的技術規範出發,只看到現象而未能點出背後的困難與資源限制,文字就容易變成一種居高臨下的批判。
其實,問題並不是不能說。重點是:
「你有沒有在說問題的同時,也說出理解?」
你是站在一起思考,還是指著對方說「你錯了」?
很多顧問、工程師或寫手都會掉進這個陷阱。因為我們習慣從數據、現況、落差來寫分析。但別忘了,提案不是交差,是邀請。
「你不能一邊指責一個人,又希望他支持你。」——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創辦人)
【觀點二:從指出錯誤,到創造可能】
當我們意識到語言的殺傷力,我們開始練習一種新的說法方式。
與其說「缺乏設置」、「設計不良」、「未完善規劃」,不如這樣表達:
「現有設計反映當時的使用情境,但隨著通行需求與氣候條件變化,已逐漸難以滿足現況使用,建議可提前投入資源進行提升規劃。」
語意不變,但語氣完全不同。這不只是修辭,而是立場的轉變。
從「檢討者」變成「支持者」,從「找問題的人」變成「提供資源與方案的人」,整體語言的能量也不同。
提案應該要說出:我們理解你,也有辦法幫你。
【觀點三:語言能創造合作,也能製造對立】
我們曾有一次經驗,在提案中刻意轉換語言,將「人行道佔用嚴重」改寫為:「使用空間多元重疊,反映使用者多樣化需求,建議以分區機能重新調整配置,提升整體可用性。」
客戶不但沒有反彈,還主動表示:「你們這樣寫我們比較能接受,因為不是在怪罪我們沒處理,而是你們真的理解我們為何這麼難處理。」
語言不是妥協,不是把問題藏起來。而是要用一種更成熟的方式,把話說得讓人願意聽,並願意一起來做事。
從「你們做錯了」到「我們一起來想想怎麼做好」──這是一種說話方式,也是一種專業態度。
【觀點四:從前瞻與價值出發,不只是修補,更要創造願景】
很多提案寫著寫著,只剩下「問題清單」與「改善對策」。這是必要的,但不夠。
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提案,是那些能夠指出問題的同時,還能勾勒未來可能性的語言。
我們開始這樣思考提案內容:
不是「避免災害」,而是「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遷的韌性」; 不是「解決交通瓶頸」,而是「打造人本移動的生活圈」; 不是「補強既有設施」,而是「構築下一階段的公共價值」;
客戶不是在買解決方案,而是在買對未來的想像。
如果語言只停留在問題與處置,那只是委外執行; 如果語言能升高到願景與價值,那才是真正的顧問合作。
#提案是文字的戰略,也是信任的橋梁
我們學會一件事:再好的專業,如果沒有以對方能接受的語言包裝,再準確的分析也可能被擱置。
寫提案,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很懂,而是讓對方願意相信:你懂我,而且想幫我。
與其寫一堆指出錯誤的句子,不如多花一點力氣,理解對方的難處、預見對方的壓力、承接對方的焦慮。
因為最後拿到案子的,不是最懂技術的那一位,而是最能被信任的那一位。
寫得再對,不如寫得讓人願意跟你走。
【提案語言五問自檢】
下一次寫提案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我寫的是事實,還是評價? 我有說出客戶遭遇的困難嗎? 我的建議,是補破網,還是搭一座橋? 我是在講缺失,還是在創造可能? 如果我是對方,看完這段話,我會感覺被理解嗎?
讓我們一起練習:用理解代替判斷,用願景代替挑錯,用語言創造信任。
這是提案真正的力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