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下一次提案的試鏡機會。
你是否也曾經歷這樣的場景? 一場準備充分、信心滿滿的提案,最終卻與得標擦肩而過,只因那一分之差、一個臨場小瑕疵,就把勝利拱手讓人?
面對這樣的情境,你是懷疑自己?懊悔錯失?還是焦躁不安、質疑團隊?這篇文章想送給正在經歷提案挫折的你──我們無法決定何時贏,但可以選擇如何輸得有價值。
一、差一分的痛,不等於輸光一切
剛結束一件自行車評選會後幾天,機關來電通知,我們是第二名,只差一分。其實,我們的經驗與團隊整體戰力在業界中堪稱前段班,提案內容命中率極高,從當地環境、特殊性到實用加值服務,處處設想周到、過程流暢。
但有一點始終放在心上:現場有位評委與對手關係匪淺,在提問中引導風向,使得我們的亮點被遮蔽,反倒突顯出對手的優勢。我們的主講者當時也因經驗尚淺,面對對手主力及兩位高階主管的陣仗略顯緊張,整體發揮並非最佳。
結果雖令人遺憾,但並不冤枉。我們知道,這是一場"值得"輸的提案。
主講者失利後,過一陣子,在另一次提案,我親自指導主講者更優化提案與簡報技巧,打破主講者過去習慣成功模式,並重塑更精準又科學提案與簡報方式,且親自一步一步帶領主講者朝向更好的自己,可更進一步傳遞「穩心」的價值與信任文化。
二、從輸的痛點中找到下次的節奏點
比起沮喪,我更欣慰的是:這場輸讓我們更加明白提案的「完整性」與「臨場力」不能偏廢,也提醒我們:護城河不是一次提案建起的,而是每次進場後不斷淬鍊的結果。
而我當時的做法,不是立刻檢討,而是讓新人重寫這份提案,從三個觀點出發:
- 哪裡做得不好?
- 哪裡做得好?
- 如果我來提,怎麼做更好?
這不只是內部沉澱,更是實戰訓練,讓提案的失敗也成為團隊成長的跳板。
三、自持,是最難的提案功夫
過去有一次,我針對一項議題提出了全新看法,雖然未得標,但機關後來以此為基礎發起徵詢提案。我沒有再參與,因為我知道該單位本位主義太重,不利於推動創新。
我學到的是:不是每一場提案都要執著追完,有些輸,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對方尚未準備好接受改變。
正如愛迪生說的:「我並不是失敗了一千次,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種行不通的方法。」
這不是負面思考,而是正向重構:失敗,不代表否定,而是找到通往成功的排除法。
四、自持三法:讓焦躁變成定力
在提案失利時,與其自責、沮喪,不如實踐這三個「自持功法」:
1. 建立節奏,不做一次性提案者
有節奏的提案人,不會因為一次失利而情緒崩潰。將每一次提案看作系列演練,而非單次賭注,才有韌性面對市場變局。
2. 沉澱儀式,讓每次失敗都能轉化為學習
建立提案後的"復盤流程",不只評估得分,更評估互動、臨場、情緒反應與客戶潛台詞。
3. 遠離急躁,尋找價值匹配客戶
不是每個機關都適合合作。懂得放下不值得的挫折,才能把能量投注在真正認同你的客戶身上。
這時可以內化為「自持三原則」:
- 觀照當下:承認自己有情緒,也允許它存在,不急著推開。
- 放掉控制:接受結果無法逆轉,不讓控制慾帶來更多焦躁。
- 轉向下一步:專注於接下來可以做什麼,而不是糾結過去的失分。
五、焦躁與自持的對照場景
曾有一次,我因連續兩案失利而焦躁,立刻強行安排多件提案工作,導致團隊疲乏、產出品質下降,結果適得其反,錯失一個真正重要的合作機會。
之後我轉向自持策略,主動調整節奏,集中火力鎖定價值共鳴的單位,不再硬拚數量,而是打精準戰。果然,下一案我們成功中標,並展開長期合作。
提案路上,不焦躁,是一種自我修練。
六、結語:穩住,就是下一次中標的伏筆
這篇文章,送給每一位在職涯中遭遇挫折的你。你已經很努力了,不需要再否定自己。
與其急著反擊,不如穩住腳步,讓自持成為下一次逆轉的基礎。
因為提案真正的修行,不只是贏得掌聲,而是承擔沉默,並準備再次站上舞台的勇氣。
最後呼應這句愛迪生金句:
「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湯瑪斯·愛迪生
這篇文章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避免失敗」,而在於「教你如何穩住自己,走得更遠」。在節奏凌厲、壓力高張的提案與競標世界,這份穩定的自持,是最稀缺卻最有力量的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