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訓練一個 CNN 就像教一個小小孩辨識貓咪和狗狗。一開始,小小孩可能分不清,但我們不斷地給他看貓咪和狗狗的照片,並告訴他正確答案,他就會慢慢學會。
CNN 的訓練也是類似的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 準備大量的「訓練資料」* 比喻: 就像我們要教小小孩辨識貓狗,要先準備一大堆有標籤的貓咪和狗狗照片。
* 實際運作: 我們會準備一個大型數據集 (Dataset),裡面包含成千上萬張圖片,而且每張圖片都已經被人工標註好它屬於哪一類(例如:這張是「貓」,那張是「狗」,這張是「汽車」等等)。這些標籤就是 CNN 學習的「正確答案」。
2. 前向傳播 (Forward Propagation):先猜猜看!
* 比喻: 小小孩第一次看到一張照片,他會「猜猜看」這是貓還是狗。
* 實際運作: 我們把一張訓練圖片輸入到 CNN 中。這張圖片會一層一層地通過卷積層、池化層和全連接層。最後,CNN 會給出一個「預測結果」,例如它可能預測這張圖片是貓的機率是 70%,狗的機率是 20%,汽車的機率是 10%。
3. 計算損失 (Calculate Loss):猜錯了多少?
* 比喻: 小小孩猜完後,大人會告訴他:「你猜錯了!」或者「你猜對了,但還可以更肯定一點。」
* 實際運作: CNN 預測的結果,會和這張圖片的真實標籤 (Ground Truth) 進行比較。我們用一個叫做**「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 的數學公式,來計算 CNN 這次「猜錯了多少」或者說「預測結果和真實答案的差距有多大」。
* 目標: 訓練的目標就是讓這個「損失值」越小越好,代表 CNN 預測得越準確。
4. 反向傳播 (Backpropagation) 與 最佳化 (Optimization):修正錯誤,學習成長!
* 比喻: 小小孩猜錯了,大人會解釋哪裡不對,小小孩下次就會調整自己的判斷方式。
* 實際運作: 這是 CNN 學習最關鍵的一步。
* 首先,系統會根據剛才計算出的「損失值」,反向傳播回 CNN 的每一層。這個過程就像是把錯誤的訊息從輸出的最後一層,一路傳回輸入的第一層。
* 在反向傳播的過程中,CNN 會去調整它內部所有的「參數」(Parameters),主要是卷積核(濾鏡)裡面的數值,以及全連接層中的權重和偏差值。
* 調整這些參數的目的是為了讓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圖片時,預測結果會更接近真實答案。這個調整參數的過程稱為**「最佳化」,常用的方法有梯度下降法 (Gradient Descent) 及其變種。
5. 循環迭代 (Iteration):反覆練習,熟能生巧。
* 比喻: 小小孩不是看一張照片就學會了,他需要看幾百張、幾千張照片,並不斷地被糾正錯誤,才能真正掌握。
* 實際運作: 上述步驟 2 到 4 會不斷重複進行。我們會把所有的訓練圖片一張一張(或者一小批一小批)地餵給 CNN,然後不斷地計算損失、調整參數。這個過程會持續進行很多很多次,直到 CNN 的預測準確率達到一個滿意的程度,或者損失值不再顯著下降為止。
訓練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 大量的數據: 數據量越大,CNN 學習到的模式就越豐富,表現也會越好。
* 計算資源: 訓練大型 CNN 模型需要強大的 GPU(圖形處理器)來加速運算。
* 模型架構: CNN 的層次多寡、每一層的濾鏡數量和大小等都會影響訓練效果。
* 超參數 (Hyperparameters): 訓練過程中需要人工設定的一些參數,例如學習率 (Learning Rate,決定每次調整參數的幅度)、批次大小 (Batch Size,每次訓練使用的圖片數量) 等,這些參數的選擇對訓練結果影響很大。
透過這樣反覆的「猜測-評估-修正」的過程,CNN 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學生,從大量的數據中自動學習並提取出圖片的複雜特徵,最終成為一個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