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 long song - 058
〈American Pie〉 - Don McLean 之二:歌詞解說
2025-05-26請參閱前篇 [Life is a long song - 057]
〈American Pie〉 - Don McLean 之一:時代背景
以下是YouTube影片《American Pie Explained: Don McLean’s Cultural History of Rock n Roll》的重點摘要:https://youtu.be/bLEUlvRi8m8?si=cSefRb-LMkDPSZQ5
這支影片由Polyphonic頻道製作,深入解析Don McLean經典歌曲〈American Pie〉的歌詞、象徵與文化意義,並闡述其如何反映美國音樂與社會的巨大變遷。
1. 歌曲背景與主題
- 〈American Pie〉於1971年發行,因旋律易記、歌詞充滿謎團而成為美國文化經典。
- 歌詞主題圍繞美國社會、文化與音樂的十字路口,特別聚焦於搖滾樂的發展與美國純真年代的消逝。
2. 「音樂死去的那一天」
- 歌曲開頭明確提及「the day the music died」 — 即1959年2月3日Buddy Holly、Ritchie Valens和The Big Bopper因飛機失事去世。
- 這一天被視為搖滾樂純真時代的終結,也象徵美國社會失去純真的轉折點。
3. 懷舊與美國象徵
- 副歌充滿對1950年代美國的懷舊情懷,提及Chevrolet、威士忌、Miss American Pie等象徵性意象,代表那個純真、樂觀的年代。
- 第二段歌詞則描繪信仰、校園舞會等純樸生活,但影片也指出,表面美好下其實潛藏種族與性別不平等。
4. 1960年代的動盪與音樂變革
- 歌詞進入1960年代,描繪
Bob Dylan
(歌詞中的「小丑」)如何以抗議歌曲成為新一代音樂象徵,取代了貓王(The King)。 - 當時美國社會經歷越戰、民權運動、嬉皮文化崛起,音樂也從單純走向複雜與批判。
5. 嬉皮運動與幻滅
- 影片提到「Helter Skelter」等歌詞暗指曼森家族謀殺案,象徵嬉皮理想的破滅。
- Beatles、Bob Dylan等音樂人帶動音樂創新,但同時社會動盪加劇,越戰與暴力事件讓美國夢逐漸幻滅。
6. Altamont音樂節與黑暗結局
- 1969年Altamont Speedway音樂節(由滾石樂隊主辦)發生混亂與謀殺事件,成為1960年代理想幻滅的象徵。
- 歌詞以聖經與魔鬼意象,強調美國社會從樂觀走向黑暗。
7. 失落與省思
- 歌詞後段提到Janis Joplin等搖滾巨星逝世,象徵搖滾樂黃金時代的結束。
- 「Father, Son and Holy Ghost」既可指宗教意象,也暗指三位罹難的搖滾歌手。
8. 結論
- 影片認為〈American Pie〉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懷念,也承認1950年代的純真是一種幻象,最終在「音樂死去的那一天」崩潰。
- 1960年代雖充滿衝突與失落,卻也是變革與偉大音樂誕生的時代,對美國文化影響深遠。
〈American Pie〉歌詞解說 - 《American Pie Explained: Don McLean’s Cultural History of Rock n Roll》
如果你今年夏天在營火旁,很有可能有人會想帶頭合唱 Don McLean 的〈American Pie〉。
這首歌最初於 1971 年發行, 憑藉著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撲朔迷離的歌詞, 很快成為文化遺產。 雖然 McLean 本人一直不願明確解釋這首歌的意義, 但自發行以來,這首歌一直是許多討論的主題。 而這些分析大多得出相同結論: 這首歌講述了美國社會、文化, 也許最重要的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十字路口。 讓我們仔細看看。
〈American Pie〉的第一段歌詞有最明確的指涉,也為整首歌定下方向—— 「音樂逝去的那一天」。
1959 年 2 月 3 日,一架飛機在愛荷華州 Clear Lake 附近墜毀。機上的乘客是搖滾偶像 Buddy Holly、Ritchie Valens 和 The Big Bopper。 當時人們稱這起事件為「音樂逝去的那一天」, 許多人擔心這會是搖滾樂運動的終結。 歌中的敘述者回憶起這個黑暗的日子, 並進入副歌—— 哀悼那場飛機失事所帶走的純真。
副歌充滿對 Buddy Holly 逝世前時光的懷念,對 1950 年代美國的懷舊。 歌詞充滿美國象徵, 提到雪佛蘭汽車、裸麥威士忌, 當然還有歌名中的「美國派小姐」。 「美國派小姐」象徵著 1950 年代美國的田園景象, 讓人聯想到剛出爐的派和海報女郎的回憶與夢想。
這些畫面把我們帶入第二段歌詞,充滿對更純真時代的懷舊。 敘述者唱著對上帝的信仰, 在健康的高中舞會上跳搖滾舞。 這段歌詞也提到兩首 1950 年代的熱門歌曲: The Monotones〈Book of Love〉 和 Marty Robbins 的〈A White Sport Coat and a Pink Carnation〉。 雖然這些畫面表面上看似完美, 但底下其實暗潮洶湧。 當時許多美國人因體制性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而感到被排斥, 而美國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也在轉變。 音樂上,人們也變得不再那麼保守。 搖滾樂遠未消亡。
接下來的歌詞把我們帶到 1969 年,離開了單純的高中舞會和聖經, 取而代之的是複雜的原型人物和權力鬥爭, 展現了音樂在這十年間的演變。
這段歌詞的主角是「小丑」,許多人認為他代表 Bob Dylan
。 在 1963 年的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上, Dylan 穿著像 James Dean
一樣的皮夾克, 但 Dylan 不同於 Dean, 他是有目標的反叛者。 就像 McLean 所說,他用人民的聲音歌唱, 為年輕人和被邊緣化的人唱抗議歌曲。 因此,他成為美國音樂的代表人物, 從「國王」Elvis Presley
手中奪走了王冠。 這句歌詞也有聖經寓意—— 這是一頂荊棘冠冕,像耶穌所戴的, 而這頂冠冕對 Dylan 來說沉重無比。
這段歌詞也描繪了 1969 年前後的音樂圈,John Lennon 投入左翼政治, 搖滾樂也朝向更黑暗、更內省的方向發展。
接著我們又回到懷舊的副歌,然後直接進入 1960 年代末的混亂。
「Helter Skelter」指的是 1969 年的曼森謀殺案,Charles Manson 認為 Beatles 的這首歌藏有密碼。 對一些人來說,這是嬉皮運動黑暗的終結, 原本充滿希望與樂觀的運動走向了悲劇。
第四段歌詞繼續討論這個運動,描寫當時人們如何努力推動音樂和思想的進步。 「小丑」再次代表 Dylan, 他因 1965 年改用電吉他而被批評, 隔年又發生摩托車事故, 幾乎喪命,暫時退出樂壇。 但 Beatles 等樂團毫不氣餒, 以《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等專輯推動音樂向前。 「軍士」不僅指 Beatles, 這個詞也有軍事意味。 1960 年代中期,美國深陷越戰, 這場戰爭幾乎持續了十年, 也讓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和國內矛盾浮現。 這段歌詞最後提到 Buddy Holly 墜機事件的影響—— 他的死揭開了 1950 年代美國光鮮表面下的混亂與骯髒。
第五段歌詞帶我們來到啟發〈American Pie〉的事件——Altamont Speedway 免費音樂節。 在 Woodstock 巨大成功的兩年後, 又舉辦了一場免費音樂會, 試圖重現嬉皮魔力。 由滾石樂團
壓軸,但這場音樂會卻成了災難。 龐大的群眾酗酒失控, 受雇維持秩序的地獄天使摩托車俱樂部也一樣。 當滾石樂團在日落時登台時,現場已是一片混亂, 一名叫 Meredith Hunter 的男子在群眾中拔槍後被刺死。 第五段歌詞用象徵性的語言捕捉了這一切, 提到滾石的〈Jumpin' Jack Flash〉, 並強調貫穿全曲的聖經意象。 其中一場衝突正發生在滾石演奏〈Sympathy for the Devil〉時, McLean 也在歌詞中以撒旦作為對照。
Altamont 音樂節可被視為美國文化的縮影,是一個以樂觀開始、最終卻混亂黑暗收場的十年。
第六段歌詞描述這場災難的後果,音樂也從歡快轉為緩慢哀傷。 「我遇見一位唱藍調的女孩,請她給我一些好消息, 她只是微笑,然後轉身離開。」 這位唱藍調的女孩可能指 Janis Joplin, 也象徵 Joplin、Jim Morrison 和 Jimi Hendrix 等搖滾巨星的逝世, 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呼應了「音樂逝去的那一天」。 這段歌詞最後出現聖經典故, 有人認為是指 Martin Luther King、John F. Kennedy 和 Robert Kennedy 的遇刺, 但「聖父、聖子與聖靈」也可能指 Buddy Holly、Ritchie Valens 和 The Big Bopper。 「他們搭上了開往海岸的末班車, 在音樂逝去的那一天。」
最後我們回到懷舊的副歌。
這或許像是在呼喚回到「美國派小姐」的日子, 但我不認為這首歌真的是這個意思。 這首歌承認 1950 年代的鄉村幻象只是一場假象, 而這個假象在「音樂逝去的那一天」崩潰。 雖然 1960 年代充滿衝突、緊張和犧牲, 但同時也是變革與進步的年代, 當然還有史上最偉大的音樂。 這是美國文化的轉捩點, 影響至今, 正如我們現在也處於另一個歷史關口。
這就是為什麼〈American Pie〉如此受人喜愛。
當你在營火旁拿起吉他唱這首歌時,你正觸及音樂、政治和社會變革的深厚歷史,也成為音樂史這張大網中的另一條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