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閱3】《少年來了》:民主運動下最寫實的他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你死後,我沒能為你舉行葬禮,導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場葬禮。

光州事件,又稱「5.18光州民主化運動」,是南韓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篇章,也是人類最刻骨銘心的民主運動之一。不過,這場撼動南韓的民主事蹟,後人僅能透過外媒報導、遺族與存活者的視角、殘破不堪的遺跡與資料,才能稍微窺見當年的真相。即便如此,在這些破碎的真相中,我們依然能看見1980年5月的光州,歷經了一場多麼殘酷的折磨,以及令人心碎的悲痛。

《少年來了》以光州事件為背景,由韓國女性作家—韓江創作,她是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這個項目第一位亞州女性獲獎者。不過,本書並不具有難以理解的文學筆法,相反的,本書的文字十分平易近人,帶點詩性的美感。輕盈的語調,反襯出內容的殘酷與悲傷,將當年血淋淋的傷痛直擊讀者的內心。在她的筆下,我們跟著當事者、殘存者、遺族的視角,一片片補齊光州事件的真相,又一次次因他們的悲痛而心碎。

韓江出身自光州,以自己的視角詮釋父輩事蹟

韓江出身自光州,以自己的視角詮釋父輩事蹟

有些人可能認為「民主運動」是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是大呼民主的口號,悲傷只是催化劑;不過,《少年來了》卻揭露這些民主英雄最真實的一面:籠罩著一生的悲憤與恐懼,理念與驕傲是說不出口的痛。

我們不是偉大的英雄,只是帶著愧疚、恐懼、憤怒的靈魂

作為光州事件的「犧牲者」,他們可能連「民主」是什麼都不清楚,只是親眼看見朋友被射死,無法逃離自責感的一位少年而已。在偉大的初衷之前,我相信當時的光州人民為的是身邊的親朋好友,絕對不是上演一場民主運動。

本書的中心人物—東浩與正戴,兩人是15歲的鄰居好友,也是那些死於這場事件的少年少女化身。做為應該被保護的孩子,他們的死亡更顯得當年的殘忍無道,也凸顯出當時的世道多麼荒唐,連懵懂無知的少年也必須走上街頭抗議。

透過東浩的視角,我們能想像到他第一次看見子彈與屍體的震驚,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這是一輩子也無法抹滅的衝擊。隨著屍體日漸增多,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只能潦草地用木板與國旗包覆日漸潰爛的屍體,作為讀者都不忍想像這如地獄的畫面,更何況當時的光州人民眼睜睜看著他們的至親好友變成殘破不堪的屍體,內心的悲傷與憤怒可想而知。

透過正戴的視角,一個離不開自己屍首的靈魂,懷著臨死前的恐懼,又無能為力看著自己不斷腐爛的屍體,好像被當成垃圾一樣隨意堆疊在一處荒地。我想如果死後世界是這樣,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太悲傷了,另一個角度來說,或許正表示對那些軍人的憤恨導致這群怨魂死不瞑目:「我想飄蕩在那些人沉睡中的眼皮上,想闖進他們的夢裡…直到他們在噩夢中看見我那流血的雙眼,直到他們聽見我的聲音,到底為什麼要對我開槍、為什麼要殺我。」是對當年那些殺人魔最好的控訴。

我們活下來了,卻如同活在當年的審訊室

作為光州事件的殘存者,並不是幸運,因為他們的心依然停留在那殘忍的一刻。事情明朗前,他們像是過街老鼠,與社會格格不入,懷著說不出口的痛,苟延殘喘;即使事情平反後,他們身上的傷口、心中的殘缺至死都不曾癒合。

因為愧疚,恩淑再也無法吃下肉—這會讓她想起那個年紀比她小的少年,他死了,她卻活著,好手好腳的活著。事情過後,看著少年死去的地方,依然噴射水花的水池,安逸得好像從未發生任何事情,這讓恩淑情何以堪,那水池彷彿諷刺那些血濺道廳的同鄉,也在諷刺坐車經過而安然無恙的自己。所以,哪怕忍受七記耳光,哪怕可能被政府盯上,她也依然堅持幫助作家說出當年的真相。不僅是為了少年,更是為了靈魂破碎的自己。

因為太痛了,振秀最後還是離開了,不是因為不夠堅強,而是他承受了遠遠人類能承受的傷痛。當振秀活著,每天被毆打、吃餿飯、被迫裸躺在蟲堆,沒有絲毫人樣,但他活著,像個禽獸。「希望身體可以消失…拜託了,希望現在就能讓我的身體永久消失。」當振秀刑滿釋放,他依然被關在那間審訊室,充滿排泄物、淚水、汗水,以及難以抹滅的絕望。滿懷憤恨的他們,想舉起槍殺人,卻想到當初他們連扣下板機都沒有,現在只能一刀一刀砍向自己。對他們來說,只有兩個結局:被關在精神病院,或是自殺。

善珠不是想不起來,而是說不出口。「有人拿一把三十公分的木尺不停往妳的子宮裡來回鑽數十次…有人用步槍的槍托肆意妄為地撐開妳的子宮入口…下半身一直血流不止導致昏厥…持續了兩年時間…醫生宣告妳終身不孕,說得出口嗎?」無論哪個時代的女性,都無法遭受這樣生不如死的虐待。根據光州事件婦女團體調查,當時的性暴力,至今都有無數隱匿的受害者,她們說不出口的傷痛,導致許多女性不得善終。善珠透過那個少年慘死的身影活了下來,依靠著無盡的憤怒、恐懼與悲傷,活著卻也像死了。

我們要的,只是我們的孩子回來

沒有一個光州人能倖免於這場事件,那些屍體的血會流向他們的遺族,讓一個母親就此瘋瘋癲癲、心寒入骨。

東浩母親或許並不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她只知道很危險,要保護孩子們,但沒想到失去了最年幼的孩子,她的悲憤不知道該怪誰,只好怪自己、怪隔壁失蹤的姊弟倆、怪那個殺人魔。曾有機會救下東浩的陰影也落在二哥身上,若是當初執意進去找出弟弟呢?這樣或許就不會覺得自己的命是弟弟換來的,自己的一生也不會因替弟弟發聲而少年白髮。那一發射向東浩的子彈,不僅殺死了少年,更殺死了一個家庭。


那邊有陽光的地方還開了好多花欸,為什麼要走暗暗的地方,往那邊走,往那花開的地方。


我們藉著韓江的筆下,透過不同的視角看到了光州事件不同的面向,更進一步探討著人性的光與暗。光州事件已經是無可改變的歷史,可是更多的「光州事件」會不斷發生,那時候人應該怎麼做?看完《少年來了》的我們,或許可以點一盞燈,默默哀悼每一個書中的靈魂,並細細思考當有一天我們也面臨了一樣的問題,我們會怎麼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下雨天很幸福的沙龍
12會員
61內容數
看看電影、電視劇,聽聽音樂,寫寫文章。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一處分享美的地方。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場抗議提醒我們,民主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守護。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審視每一項法案,確保它們符合民主原則,維護權力分立,保障我們的自由和權利。
Thumbnail
這場抗議提醒我們,民主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守護。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審視每一項法案,確保它們符合民主原則,維護權力分立,保障我們的自由和權利。
Thumbnail
活動最後,眾人捧起花瓣灑滿地面,孩子的奔跑及笑聲落在這片片金黃。 在這塊承受過無數苦難的土地上,在先人的叮囑中,我們現在可以輕快跳躍、無需戒慎恐懼地過上每一天,我想如今紀念228不是要一再訴諸悲情,而是要知道唯有誠實、正義與團結的臺灣,我們孩子的心肝頭才會輕鬆。
Thumbnail
活動最後,眾人捧起花瓣灑滿地面,孩子的奔跑及笑聲落在這片片金黃。 在這塊承受過無數苦難的土地上,在先人的叮囑中,我們現在可以輕快跳躍、無需戒慎恐懼地過上每一天,我想如今紀念228不是要一再訴諸悲情,而是要知道唯有誠實、正義與團結的臺灣,我們孩子的心肝頭才會輕鬆。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民主並不完美,民主永遠不會達成完美,甚至民主可能有點恐懼完美。民主從來不是社會發育最終的結果,像一面華美的錦旗,拿到了就沒事了,民主更像是一個工具,小心翼翼的控管風險、分擔責任,以及最大程度降低權力轉移的社會成本。當然我們可以企圖把民主變得更好一點,只是把民主變得更好的方式,還是只有民主而已。
Thumbnail
  民主並不完美,民主永遠不會達成完美,甚至民主可能有點恐懼完美。民主從來不是社會發育最終的結果,像一面華美的錦旗,拿到了就沒事了,民主更像是一個工具,小心翼翼的控管風險、分擔責任,以及最大程度降低權力轉移的社會成本。當然我們可以企圖把民主變得更好一點,只是把民主變得更好的方式,還是只有民主而已。
Thumbnail
沒人想過在漢南洞的一夜對峙,會將韓國拉進十幾年的無民主深淵,爾後還需依靠民主化運動,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才得到今日的自由。那一夜哪怕只有一人改變了想法,都可能造就不同的黎明,無論是守護民主抑或是反叛,需要的都是一股眾志成城的氣魄。
Thumbnail
沒人想過在漢南洞的一夜對峙,會將韓國拉進十幾年的無民主深淵,爾後還需依靠民主化運動,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才得到今日的自由。那一夜哪怕只有一人改變了想法,都可能造就不同的黎明,無論是守護民主抑或是反叛,需要的都是一股眾志成城的氣魄。
Thumbnail
嗯,沒錯。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社會公民運動。第一次獻給倒扁運動,原因是,我投的總統票,我負責。 從懂事出社會至近,幾十年了。十幾歲時,被李敖啟蒙的歷史角度如何看待勝利、失敗者的歷史書寫後,原來我們是黨國不分的國家體制。 然後,學會如何檢視、定義政治家、政客的區別。 曾經,我們以為有一個新政黨出
Thumbnail
嗯,沒錯。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社會公民運動。第一次獻給倒扁運動,原因是,我投的總統票,我負責。 從懂事出社會至近,幾十年了。十幾歲時,被李敖啟蒙的歷史角度如何看待勝利、失敗者的歷史書寫後,原來我們是黨國不分的國家體制。 然後,學會如何檢視、定義政治家、政客的區別。 曾經,我們以為有一個新政黨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