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季報開獎的時候,各路好手紛紛下注猜牌。老實說,各位真的要慶幸,長榮版上真的很多財報高手,像羅漢哥,精算師大大,65K大等,而秋哥這種門外漢,只能用二手資料去推數據。但別看不起二手數據,只要數據正確,再加上找出關連性建立模型,推出來的準確度也不會太差的。下面說的內容適用於所有股票,就容秋哥蹭一下加權了。
但本季就真的讓所有高手束手無策,因為變數太多了。先是關稅戰導致的運價下跌和縮班,再接著是幾十年都難得一見的美元暴跌,前者倒還好,因為美收美付,成本也會跟著降,但後者會讓在財務預估上難度加大很多。這個秋哥已經在專欄說過了。
最主要的,還是出現在業外的匯損和資產淨值的縮水。前者很簡單,手上美元越多的越倒霉,匯損越大,如果有在六月底前先把手上美元花掉或轉新台幣的,匯損就不會那麼大,沒匯回的沒入帳也就不算數,但這個除非是公司裡的會計,不然沒人能猜得中。至於資產淨值的減損,就是直接用季底的匯率計算了,所以央行最後一天狠拉了一波,就是為了不讓各上市公司的財報太難看啊!
所以這要怎麼估?只能用猜的了。目前各路高手對長榮第二季的預估值在3-5元間,秋哥是抓4.5,但你覺得4.5很低嗎?只要被美元影響到的上市公司,你會發現4.5已經要偷笑了。雖然秋哥也不滿意這個預估,但你要知道,這是在關稅加美元暴跌雙重夾擊下的數字,還能有賺已經要偷笑了。因為就如同某媒體講的,可能會有航商出現虧損,但秋哥可以很肯定的跟你說,再怎麼排,長榮也會是最後一個虧的。
秋哥認為,如果真的會虧,第一個也是陽明,接下來是萬海,最後才會是長榮。而如果連長榮都虧,全世界航商除了淨利率比長榮高的HMM,大概也沒有任何一家能賺錢了。
從本業來看,秋哥在250715全球貨櫃航商淨利率、本淨比、本益比比較表就有提到,第一季貨櫃三熊的淨利率,長榮24.88%居冠,萬海23.54%居次,陽明17.09%殿後。秋哥講過很多次,這關係到自有船比例和裝載率,自有船比,陽明倒數第三,你可以看到一樣自有率低的日本三船和ZIM,第一季淨利率都相對比較低。裝載率和聯盟有關,陽明和日本三船所在的Premier聯盟,規模最小,這個秋哥每月的運力分析都有做報告。
更重要的是,長榮是一家用長約保底的船商,運價好時可能少賺點,但運價不好時不是少賠點,而是少賺點,23年運價大谷底,長榮就演過一次給你看了。
在業外部份,手頭上有多少現金,特別是美元,就會造成多少匯損。而造新船速度超級慢的陽明,手上累積了大量現金,截至第一季底,手握1997億現金,在非金融業中,僅次於台積電、鴻海和長榮,排名第四。平時沒事的話,不長進的只收利息也挺好,陽明一季光利息收入平均大概就將近30億,比長榮還要多,但現在匯率出事了,如果陽明手上的現金,美元部位高的話,產生的匯損將會非常可怕。但這時股本大就有好處了,除下來每股的匯損會比較低。萬海的現金981億相對較少,因為很早就把錢都拿去買船了,所以受到匯損的影響會比較少。不過陽明最近有利用美元暴貶,積極買船買櫃,這一點秋哥還是要給陽明一個讚的。
但秋哥還是要強調,第二季是個例外,連大立光都能被匯損搞到EPS剩個位數,但其實那只是算錢的方式不同而已,手上有多少新台幣和美元,就是有多少,不會不見,對企業本身的價值影響並不大,有錢和賺錢的企業,才有資格煩惱匯損的問題。最後還是要回到本業有沒有獲利,和淨利率到底是多少的問題上。
昨天發了25年第29週-CCFI、歐線集運與長榮營收獲利連動預估後,以為是第1001篇,最後才發現專欄文章不列入總發文計算。靠腰,那秋哥專欄文章都發了一兩百篇了,每篇都是連圖帶表,紮紮實實的2000字以上,這樣總字數可能超過200萬了。還好秋哥有做文章精選的習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