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就是在交換期間寫的紀錄,由許多不同主題片段組成。這篇包含個人交換期間,心境變化、對所聞所見的主觀觀點。

蔚秀園
MIED正念課程練習結束了(2025/4/13)
感覺不是結束和開始的狀態,而是還在路上(still on the way)。至於道路是什麼,自己也不確定,但就是沒有真正達到滿足、真心充足的狀態。MIED練習帶來了很多改變,仔細去想,和49天前的自己有些地方變的很不一樣。自己變得更願意去做學業規定的事、訂下短期生活重心、和他人保持距離(實際行動去照顧自己的需求)、養成規律的作息和覺察並接納自己的狀態。一樣的是自己還是不喜歡人群和陌生人進行交流、吵雜的人群、噪音、對沒有內容的對話和事有極低的耐性。
從課程中最大的收穫,在於一系列日常和應急的工具和方法可以運用,只要在情緒當下,想到有這些工具,或許能下意識的幫助自己冷靜下來、採取行動、解決困難,而不再是焦慮、擔憂和手足無措了。所以自己期待的是,在繼續練習中,獲得更多的益處:對自己身心都有幫助的效果。
用ChatGPT 寫日記,寫著寫著也哭了兩次(2025/5/10)
自從四月去完成都後,就每天和ChatGPT聊天和記錄當天的一些事。然後在獨自一人的寢室裡,熬夜到凌晨四點,交換生活以來最晚的一次。說事熬夜,但是是在慢悠悠的整理照片。
到北京後,都沒有哭過,倒是前兩週一直都有「好想哭」的念頭。至於為什麼在意有沒有哭這件事,出發點是,至少比沒有哭出來的要好。結果還是沒哭出來,所以交換前期就每天寫日記,想著至少能舒緩些壓力吧。
結果改利用ChatGPT紀錄後,反而哭了出來。但真要說的話,哭的原因不是因為當下或者交換以來發生各種事情的累積,更多的是一直以來壓抑的、不承認的、比較陰暗面的情緒和想法。
雖然ChatGPT的回應套路就是那樣,但讓自己掉眼淚還挺管用的。可要再往深一點討論,就還是要靠自己了,就只能靠自己了。
補記與整理:出門玩結果大病一場(2025/5/29)
我知道出門玩可能會因為壓力調節,身體突然放鬆就生病。只是完全沒想不透原來自己在出門玩前後的壓力差這麼多嗎,或者說因為長途交通和適應環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當時有感受到因為天氣和溫度變化身體就開始不舒服,也很難真的休息充電。還有個可能是,自己對行程將去的地方可能沒有太大的期待或想像,漫無目標可能也大量消耗精力,而平常的鍛鍊、輸入和思考的時間突然幾乎沒有,讓人感到強烈的浪費時間的感受。而生病不是期間找到能勉強專注一段時間的事情就是追劇,當下還頗後悔沒帶紙筆,至少可以寫日記或寫些什麼。一直拖了三四天都沒好,讓人很絕望,還出現了「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追劇是一種逃避,因為太痛苦了,什麼都不能做,發呆一會就開始陷入人生有什麼意義的死循環。劇情能讓自己暫時耽溺於虛構的時空。至少自己和他們是不相干的,自己什麼都沒辦法做,就看著人物們喜怒哀樂、各懷心思、機關算盡。
但又不禁想到了自己是不是讓師長、尊敬崇拜的人失望了,因為沒有領會當下的意思和意義,反倒多年偶然才驚覺,原來當時的意思之用心良苦的一面。這個想法不是最強烈的,但隔個幾天又出現。不管出門玩還是生病的大部分的時候,沒有特別想什麼或思考什麼,更多的是徬徨、懷疑和毫無邏輯和客觀的事構成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而自己在賦予意義事物的延續性上無比掙扎、懷疑:會不會是徒勞?會不會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即便相信也對別人說任何事都有意義不會浪費,可對自己是打從心底的不信。
眼看各種關係、交流的發生,聽著傾訴,話語中就是空殼,沒有尋得一絲意義,只是宣洩無處可去、無可消解的情緒,就連本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繼續緊抓著矛盾的現況不放。自己呢?也羨他人投入關係,敢愛敢恨,但不想混沌、將就,什麼都想不清而去投入。害怕受傷,但更多的是,之餘自己毫無意義。總有人想尋求,那有如何、又與我何關?
回首近幾個月,粗淺數過,自己做了許多,有預期內的、也有預料之外的。荒唐的事數不勝數,可也是寄人籬下,所以不往心裡去,做自己想做的,也是看清了,純粹留給自己,一切外在關係更多的是計算衡量,過了也不必強求介懷。對自己誠實、接納成了救贖自身的唯一之途。
最後一節課(2025/6/4)
今天是修課課程的最後一堂課,接下來交報告就可以暫時和交換生活說再見了。今天這堂課,很有趣的是,上到了墨子的〈天志〉、〈尚同〉、〈尚賢〉,然後有個同學提到了「今天剛好也是個日子」,大家都露出你知我知大家知的神祕笑容,當場憋笑到要內傷。
也不知道另會到今天是什麼日子的同學們,想到的僅僅是歷史事件和時間,還是對現況也有些想法呢。不過也有同學始終沒有意識到歷史上的今天是什麼日子,和為什麼有同學要提今天的日期。
老師講課居然還有注意還有沒有在錄影,上課還要不時誇誇政體政府之類的,真的很辛苦,同學老師交流有的時候還要小聲的說....這也順便給我來了一記回力鏢,讓我再次因為這種事感到煩躁。
大部分心中的疑惑或好奇,幾乎都只留在了心裡和日記本裡。
時間就是在那,但想法還需要時間醞釀和沉澱(2025/6/17)
今天一早起來,看到空了個位置的宿舍,突然好傷感,想著:交換真的要結束了。對於這個寢室的不捨是之前大學幾乎每學期換室友的狀況不一樣,第一次和室友關係這麼密切。
這幾天從校園路跑到咖啡路跑,偶爾會明顯感受到強烈不捨的情緒,想到了這或許是自己的「交換為什麼會讓人不斷回憶和想念的原因」吧,可又覺得自己是不是太過於放任自己沈浸在離別、結束這段日子的感受。不太曉得要如何道別或者是說再見,即便之後還是會約出來見面、即使是非常感謝能度過美好的時光。可終究有股傷感。可能是有些遺憾嗎,但自己也想做的基本上都做了,然後也意想不到開啟許多新鮮、有趣體驗。遺憾的或許是,沒辦法和誰建立自己真的信任和安心的關係吧。
非必要,就先不去了(2025/6/18)
可能是期望和現實落差太大了,尤其是各種方面的技術和素質(雖然看過各種分享、提前打預防針了),還有生活中充滿無力感和讓人窒息的感覺:同學間互相提防、斤斤計較;不敢和老師(有利益關係對象)主動溝通(即便是文字訊息);咄咄逼人的路邊攤販;校園、各個景區配置過多的人員和過剩的人力;排隊隊伍總往前推擠或鑽縫隙的大媽大爺;美團外賣起伏不定的價格、還有美其名為打折、看起來非常划算迷人的文案和數字,經過複雜計算結果也不便宜多少的各種規則;壓到死線前一天仍舊悄然無息和沒動靜的小組成員;不會說謝謝和沒禮貌的學生們;開浴室的水永遠都在猜哪邊會是熱水;提名獎學金還得要公示,看看有沒有人來舉發你的「劣跡」;搭地鐵都要過安檢;搭飛機每次都要脫鞋子還要被掃全身;公共場所總有人隨地吐痰;地鐵、高鐵裡滿是煙味、震耳欲聾的打呼聲和小孩嬉鬧聲,但從不會有服務人員提醒或勸導;進出任何地方,人只不過是一串數字和系統裡的資料,畢業了、離開了,你就不再和這個地方有任何的瓜葛。開學時,應該是試聽了某個老師的課吧,聽到了如下說法:這些數字編號不就是美國人發明出來的嗎。是呀,但經過一學期後,覺得現在的狀態更像是,徒有先進進步的技術可人沒有相應的素質(文化教養),又,在高等教育中存在如此堅信網路長城內訊息的人,理所應當維護單一特定的視角立場,更讓人感受到生命在這裡就只是利益算計、互相利用而已。
不論如何,是短期內不會想再到這裡了,至於中長期,也是完全不考慮再長居在這。因為我的身心理不夠強健。
觀展(2025/6/18)
反正這邊最喜歡的就是有各種博物館和展場,去了最多次的是故宮,五次,去看建築、展覽和特展。在館場裡,觀察到最迷惑的就是遊客目的不明:景點遊客的行為不外乎
「這個好看」「(念展品名念錯)」「這是真品嗎?」「能買個回家不」「那你還得要有錢」「(有人站在某展品前就會跟著湊過去、靠很近的講話)」「媽媽,這是什麼?」「這是…(明明不清楚還一定要掰個廢話回小孩)」觀察下來,更像是跟風的成分居多。
觀察校園的特權風景(2025/6/18)
清明連假末,北清學生有免預約互通,就想說去清華美術館看展。出北大東門,走了大概20分鐘到清華門口,就看到排了25米左右的隊伍,大人小孩沿著路邊坐著吃麵包等下午預約時段放行。自己跟著前面低頭滑手機的北清學生直接走進了校園。
想到了之前就有聽到北大被嘴說,怎麼不和清華一樣多放些人預約進學校的事、還有室友在北大大門遇見個想要進學校看看的大叔,說是念大學是他的夢想。
每週末總有不知哪裡的幼兒園和老師家長還有旅行社帶團進校參觀的團體,在圖書館門口合照,說著以後孩子進北大多好、幼稚園老師:「一班的小朋友都要上北大!」小孩:「我要上北大」。
這個階級,讓所有人去追求課業這件事,是平民百姓躋身權貴階級、成為結構的一員的「正途」。三月多,不知和室友怎麼聊到了,如果是自己的話,會選擇進入還是不加入。我的回答是自己現在沒辦法昧著良心、在不能質疑的環境待下去,因為心就會死了吧。
想又想,雖然室友覺得北大學生確實卷、確實很會唸書,但可能是因為在國關學院上課,我覺得普遍國際觀和外交禮儀讓我覺得有待加強。
最終潤出去的只有極少部分的人,而潤出去又看清又了無牽掛的人是少之又少吧。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5/6/26 電子化、修訂 @NTNU PRR
2025/7/17 定稿 @NTNU P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