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半年匆匆的趕鴨子上架提了論文大綱口試,之後就馬上趕著去北京了。
寫這篇回顧主要目的是,不希望自己一直在自我譴責和後悔中打轉,思緒一直卡在「事實上自己浪費了半年的時間而一事無成」。希望這篇回顧能夠讓我帶著教訓又繼續往前,可以理性的思考和客觀的評價,然後,雖然還是覺得是個浪費時間的經驗,但就到此為止,過了就過了。
關於結束交換至今
上半年到北京大學交換,目前為止(結束交換回台近一個月的現在),我覺得非常浪費時間和沒有什麼能對履歷加分的東西。以下一一列舉做了什麼、又回頭從現實的角度去看。整體時間在各項目的比例及各項目的「成果」
根據桌曆紀錄,顯示大約1/2的時間花在了出門玩(包含京內和其他省份),1/3時間花在上課或社團(部分和出門玩有重疊),剩下少少的1/6的時間就是預複習課堂文本或者碩論。出門玩,大部分都有拍到滿意的相片,另外一趟淺試自媒體短影音的旅行;上課平均下來約一週兩天,但其實有門課真的是浪費時間、自己沒興趣也沒選修,還花了五週週六整天的時間;社團參加了茶熏瑜伽社,上了各種不同的瑜伽課,也入門了如何泡蓋碗茶,時間花了不少,但紓緩了大部分的壓力;課堂就是交換義務之一,一開始去聽完許多課後,就覺得是浪費時間,但又不得不做的事;論文到了交換中期後才勉強的說有進度,一方面是圖書館開權限花了好段時間才開通(也有自己的拖延和適應不良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沒心思在碩論(題目不是很感興趣、想到就害怕、適應眼前的各種事),簡言之,有了資料,但沒看沒寫。
如果對交換的總體花費與生活概況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分享的這篇北京大學交換綜整(2025春)
沒有明確目的:2024年下半年的疲累還沒緩解,就直接去北京
出發去北京前的兩天,我才開始收行李。雖然早就知道也應該要寫年度回顧,或者說至少寫下交換的目標,可實在是在前份工讀的內耗遲遲回復不了、又接著碩論計畫口試,心境轉不過來又無法冷靜理性的思考。在口試完的強烈自我懷疑餘波裡、過了一如既往但還是很難過的年,然後就這樣過到了出發前。
出發到入住、到住了一個月多這段期間,我知道自己就是很害怕、很膽小,害怕室友不好相處、會不會合不來、還有開通銀行存款、辦手機門號、和人打交道、突然身體出狀況等等,又一方面對些事情感到不悅和不同意,像是各種行政的問題,所以焦慮和煩躁。
可能是本來出發前的疲累和煩躁還沒處理完,又接著遇到很多令人「難忘」的事情,基本上在第二個禮拜就對學校或者說交換帶來的學術上的學習不抱太大期待和希望,但還是反覆掙扎想從義務要上的課程中壓榨出些收穫。
沒有明確目標或許,也是件好事,因為存在太多的變數。如果拿當初申請交換的資料來當作標準,完全不適用,原因在於這一年間,自己已經放棄繼續唸博的未來目標。所以目標變成了,如何才不會後悔,再加上各種方面受夠了北京(非不得已不會再去了),就是山水自然迷人,還有些博物館(在這過程中,發現自己有蠻嚴重的收集癖,就是要去不可,但不一定真的是很感興趣的),所以做了想做的、去了想去的,猶豫不決的,放一陣子最後也就都懶得去了。
現在看來自己沒有目標很可怕,事後看來更是浪費時間的一段體驗,要事後詮釋和賦予這段體驗什麼意義的話,最大的教訓是:不要在筋疲力盡時做任何重大抉擇,除非那是早就想好規劃好的事,否則不要衝動行事。北京交換是規劃之外的事情,僅僅因為沒有早稻田(而且後來還真的也沒有早稻田)就想說那就去中國交換吧,反正經歷擺著沒用到也可惜、論文題目也算是有點關係。
說起來,後悔依舊佔據心頭,即便知道這已成事實、也已過去,連賦予的意義都說服不了自己。
和室友的磨合,耗盡了大多的精力,但也是體驗了一把宿舍生活
細說自己的精力究竟花在了什麼事情上,為什麼交換期間會一直覺得好多時間被浪費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和室友磨合。每個人交換都有不同的目標、狀態和期許,每個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也不一樣,自己也清楚這是交換會遇到的難題之一,但沒想到比預期的還耗心力。結論來說,為了休息能休息的好、舒服放鬆,有些自己至今看來還是浪費時間的事情還是得做。儘管體驗了一把宿舍生活,閒聊分享什麼之類的,很新鮮、也有有趣的部分,但還是很不習慣。
一個月後,看不到成長的緊急感:日檢和圖書館權限
自己是個很容易受影響的人,而在畢業之後,意識到這件事的自己決定要改變,也就是覺察自己被影響、然後要採取改變的行動。在交換初期,每天晚上睡前還是會看電子書,算是以原有的習慣讓自己比較安心的一種儀式,雖然看了可還是很空虛:沒學到什麼啊。
看著日曆和接下來規劃,決定衝一波日檢,強迫自己在沒有出門、休息充電的日子唸日文,在開通圖書館權限後,半推半就的看了些文獻,結果遇到資料庫歸納的問題,又岔出去研究了卡片盒筆記,目前也停了好久,沒有什麼進度。主要還是重心放在日文學習上,有夠痛苦,特別是文法,但就算現在看起來,時間花在日文上,自己也是比較甘願的。
以交換結束為期的話,這兩者都沒有個成果,一是日檢作為考核點,七月才考試、成績也要等到八月底才會出來,二是碩論文獻沒有明確外力壓力,自己自然就無限推遲進度了…
如果以這半年為單位,我的高光時刻(highlight)會是什麼呢?
1. 主動和老師互動!和老師交流些日常或者好奇的事情,雖然很緊張,但老師都還蠻友善的,也問了些自己好奇的事情。主動跟老師交流一兩次,算是交換初期的一些收穫。也發現自己真的很不會和人聊天……
2. 可持續的心態和紀律培養!比較熟悉北京的生活後,嘗試連續、重複的日常,唸日文、寫考古、正念練習、閱讀、今日事今日畢。然後發現自己很不定的個性,如果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規劃,就會很容易選擇做其他輕鬆的事情,像是參加活動或出門玩,然後花時間沉澱,陷入無法專注學習的惡性循環。
3. 參加MIED課和茶熏瑜伽社! 應該是有紓壓,但免疫系統還是出問題。群內交換狀況,原來不是只有自己身體有這樣的問題。自己的身體狀況像黑洞,說生病就生病、手指說脫皮就脫皮。
如果以這半年為單位,我的困境(difficulties)是什麼呢?
1. 更加沈默:明明選擇去北京交換,其中的考量就是練習能輕易開口的性格/面具,實際上卻是對人提不起勁和興趣,從一開始就很介意無處不在的攝影機和錄音機,到後來可能也是放棄了、一些期待也破滅了,所以連說都不說了,在筆記裡、腦子裡,還是有想的不少,但只能在心裡或者日記本中。說真的,在這種人人防人的氛圍,還有自己過於強烈的自我保護機制,或許是自己太嫩、太單純了,所以沒有一套合適的面具可以主動而非被動逃避的方式,有更多互動和交流特可能性。
2. 大部分交換的時間自己都心浮氣躁,和缺乏破釜沈舟做所有事情和決定的壞習慣:躁加上整體環境就是消費消費再消費,又以前每次做任何花錢的事情就會考慮很多,但交換不太需要顧慮,所以自己衝動消費或行動了不少次。現在來看,為什麼自己總是做不好一件事,就是不夠珍惜當下和急迫感,總認為自己還有退路(明明就沒有)。
3. 多個想做的事情,有的持續進行中,有的不斷冒出來:一開始就預計要記帳,看花費了多少、也不打算花太多錢,最終沒有精打細算和堅定己見,浪費了不少錢;途中突然冒出來的卡片盒筆記,是逃避但也是拖了好久沒處理動手的事情;交換社群帳號,雖然預期交換期間可以直接更新,但也沒更新什麼,現在也覺得沒什麼必要但又覺得都更新經營浪費;部落格更新,還是和社群帳號經營一樣,沒有想清楚定位和目的,捫心自問也覺得寫分享去哪裡、學校生活之類的文章,沒什麼吸引力。
總結:時間和空間的延展,讓思緒慢下來,然後呢?
雖然一直嘲諷自己,看看自己打破了可以是小學以來,在這麼短的時間寫光了這麼多筆:近五隻原子筆,可見在交換期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可這也是最好的時間了吧,不用想太多,也和親友距離更遠,幾乎沒有接觸了,更多的是沒人會約束規定要做什麼。當然室友或許是某種動力(可能我也是愛面子吧,在別人面前裝的多好),所以規律作息,睡飽吃好、唸書運動,出門完成細走北京的臨時目標。沒人時的宿舍,自己更是容易陷入焦慮和頹廢,像是好像收不完要丟掉一些的行李、每月固定的低潮(什麼事都能讓人低潮難過),然後發現,唯一的方法就是繼續做原本預定要做的事情、那些日常。
紀律,很有效,但需要定期的檢視成果和方向是否需要調整。結果在交換期間,紀律讓自己持續做了些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如瑜伽、靜坐、正念),儘管還是有誘因和推力(例如打卡、社團課練習的類似破關的機制)。發現自己果然在這種破關、累積的反饋下,更有動力完成一件事。
這些延展和每月固定發作的低潮,說來也是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想法和事實吧。
所有交換的人,幾乎都說交換會是段無可取代的美好時光,對自己來說呢?我不知道是自己反射弧太長、太不懂得感恩,還是真的沒有太多的留戀,覺得對自己來說這段時間還不如不去交換、留在臺北寫論文和工讀還可能比較有收穫。這麼說就太過了,或許就是利弊各半吧,再過一陣子或許對這段經歷會有不同想法。
以上,從成果產出來看,沒有顯著的收穫,向內看,我只是越來越迷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覺得像個黑洞、自己堅持或喜歡什麼也沒有什麼進展,倒是看到了一堆自己的缺點……
交換過程不斷問自己盡力了嗎,至少是後來看就不會有藉口是自己不夠努力所以結果可能因此不過如此。中途停下來好多次,感到悵然、茫然,然後再做著準備日檢、走京內景點、蒐集文獻資料的目標,處理日常的互動,然後再感到毫無意義。
至少現在的自己是寫不出只有優點美好的交換心得,或者寫了,但那也只是包裝過、外表亮麗的東西而已。
不論怎樣,過了就是過了,覺得浪費時間是事實,可也不必糾結,就用這篇回顧作結,然後專注在未來吧。
下半年規劃與目標:田調、京都、論文、專案作品
下半年的規劃早已訂好,包含了田調、去京都交換,在交換的過程中還要盡可能的寫論文推進度,另外也準備要為畢業後的求職做準備。
這些事情基本上都沒有交集,儘管自己試圖將這些東西找到交集點,能夠一箭雙鵰或者有甚麼協同效應。
寫作的規劃和之於自己的意義
上半年目前覺得還好當初有堅持做的事之一,就是寫日記和筆記。這些都成了回顧和繼續思考的素材。下半年一樣會持續的寫,把想法、情緒、觀點都寫下來,但要稍微改變形式:直接用手機寫。雖然手寫有手寫的優點,但在整理成到電腦裡時,雖然可以順便可以順稿,可還是有點太耗時間了。
寫作在經過上半年後,除了是救命稻草(情緒出口)外,也是在回顧時可以發現原來自己有這麼多面向阿,然後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是多麼的反覆無常(笑)。
如果說在今年之前,寫作更像是一種想要養成的習慣、而有不得不做的強迫情緒在裡面,半年後的現在,寫作更像是不得不存在於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如果沒有寫作,好像哪邊怪怪的,會覺得今天是不是白過了。
過去更多的是希望從寫作中獲得什麼外部獎勵(流量、愛心、關注...),現在寫作更多的是為了自己。透過紀錄,為自己留下些什麼,留下些確實存在、活在當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有血有肉、真實。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5/6/26 定稿 @NTNU PRR
2025/7/12 修訂 @NTNU P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