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跟大家聊聊股市裡最常聽到的三個字──EPS。當你在研究公司財報或看券商報告時,經常會看到這個指標:它到底代表什麼?該怎麼看?一次告訴你最簡單、最實用的解讀方法,讓你從此不再霧煞煞!
1. EPS 到底是什麼? EPS,全名叫 Earnings Per Share,中文通常翻譯為「每股盈餘」。 用最簡單的比喻: > 如果一家公司是一塊大蛋糕,EPS 就是把這塊蛋糕切成「股數」等份後,分到每一位股東手上的那一小塊大小。 換句話說,EPS 越高,代表公司賺的錢越多、分到每一股的利潤也越多。
2. EPS 的計算公式 想自己算 EPS 其實很簡單,只要記住這個公式: EPS = (公司稅後淨利)÷(流通在外股數) 稅後淨利:公司扣除成本、費用、利息、稅金後的純利。 流通在外股數:投資人手上真正可以買賣的那一部分股數,不含庫藏股。 舉例: > 某公司今年賺了 5 億元,流通股數是 1 億股, EPS = 500,000,000 ÷ 100,000,000 = 5 元 這就表示每一股貢獻了 5 元的獲利。
3. 為什麼 EPS 很重要? 1. 衡量獲利能力:一家公司一年賺多少錢,很直觀地反映在 EPS 上。 2. 比較不同公司:同產業裡,EPS 較高的公司,通常代表更強的獲利實力。 3. 搭配本益比(P/E)使用:投資人常用「P/E = 股價 ÷ EPS」來判斷股價是否合理。 > 小撇步:如果一家公司的 EPS 穩定成長,本益比合理,往往就是價值投資的好標的! 4. 如何用 EPS 進行投資分析 觀察歷史趨勢 把過去 3~5 年的 EPS 畫成折線,看成長率有沒有穩定向上。 產業比較 同一產業裡,EPS 排名前幾名的公司,通常具有護城河(競爭優勢)。 結合本益比 EPS × 本益比(合理範圍約 10~20 倍)=合理股價區間。 這三步驟,就能快速篩出「獲利成長又不貴」的潛力股。 5. EPS 的限制與注意事項 1. 一次性收益或損失 公司賣掉資產、發生大額賠償,都會讓當年 EPS 異常高或低,要特別留意「非經常性損益」。 2. 股本變動影響 如果公司增資、配股,流通股數變多,EPS 可能因分母增加而下降。 3. 財報操控風險 少數公司可能透過會計手法調整淨利,要學會看現金流量表做交叉檢驗。 把這些干擾因素排除後,再真正比較「真實」的每股獲利。
6. 實例教學:動手算一次 1. 下載該公司最新年度財報,找到「綜合損益表→本期淨利」 2. 在「股本結構」裡查流通在外股數(單位通常是千股或百萬股,要換算成股) 3. 帶入公式就能得出 EPS 範例 > A 公司 2024 年稅後淨利:12.5 億 流通股數:2,500 萬股 EPS = 1,250,000,000 ÷ 25,000,000 = 50 元 7. 練習建議 每次看財報都手動算一次 EPS,加深印象。 做成表格:把 5 間你有興趣的公司 EPS 列起來,比較趨勢變化。 觀察新聞事件:EPS 大增或大減時,研究背後原因,學會拆解「非經常性」影響。 --- 💖 好啦,以上就是「粉色花海女孩」獻給新手的 EPS 小白教學。從定義、計算、應用到注意事項,一次搞懂最實用的獲利指標! 下次想知道怎麼用 PEG、ROE、或現金流折現 DCF 估值,也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咱們一起在粉色花海裡,做最美的理財小白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