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月初的營收公布期,市場充斥著「月增率(MoM)暴衝」的利多消息,誘使投資人追高,卻往往成為套牢的開始。真正洞察公司基本面的專業投資者,早已將目光鎖定在另一個更具意義的指標上——「年增率(YoY)」。本文將直接剖析兩者差異,助您建立正確的財報解讀框架。
一、月增率 (MoM) 的致命缺陷:充滿噪音的短期指標
月營收月增率(Month-on-Month)是將當月營收與「上個月」進行比較。這個指標的參考價值極低,因为它極易受到非經營性因素的扭曲,主要有兩大陷阱:
1. 季節性循環的假象幾乎所有產業都存在淡旺季。例如,電子業在Q1財報後進入Q2淡季,營收自然下滑,此時的負月增率是正常現象,並不代表公司衰退。反之,零售業在週年慶月份(如10月)營收達到高峰,下個月的營收月增率必然會出現大幅衰退,但这同樣與公司經營能力無關。用旺季的頂峰與平淡的月份比較,本身就是一個邏輯錯誤。
2. 工作天數的干擾
台灣的農曆新年假期,會讓1月或2月的工作天數大幅減少。例如,某公司3月營收相較於2月(春節月份)出現+50%的巨幅月增,這往往並非訂單爆發,而僅僅是工作天數恢復正常所致。這種由假期造成的數據扭曲,對判斷公司長期價值毫無助益。
月增率是一個短視的指標,它反映的是充滿季節性與偶然性噪音的短期波動,而非真實的經營趨勢。
二、年增率 (YoY) 的威力:排除噪音、彰顯趨勢
月營收年增率(Year-on-Year)是將當月營收與「去年同一個月」進行比較。這個簡單的調整,卻是天壤之別,因為它從根本上排除了短期干擾因素。
- 淡季 vs. 淡季:今年的Q2淡季,與去年的Q2淡季相比。
- 旺季 vs. 旺季:今年的週年慶,與去年的週年慶相比。
- 春節 vs. 春節:今年的春節月份,與去年的春節月份相比。
在相同的比較基準下,年增率能告訴我們最關鍵的事實:剔除所有週期性因素後,這家公司相較於一年前的自己,是否實現了真正的成長。
案例:一家公司Q2淡季的營收,月增率(MoM)連續兩個月為負,但年增率(YoY)卻是+20%。這是一個強烈的積極信號,代表「淡季不淡」,公司的市場份額或競爭力正在實質性提升,其表現優於去年同期的自己。這才是值得投資者關注的趨(YoY)。
核心結論:年增率是一面“照妖鏡”,它濾除了短期噪音,讓公司的長期成長趨勢無所遁形。
三、投資者的行動準則
- 徹底忽略「月增率」:在分析月營收時,請將月增率視為不存在的指標。不要讓它影響您的任何投資決策。
- 將「年增率」作為唯一標準:您的分析應完全基於年增率。打開看盤軟體,直接切換到「與去年同期比較」。
- 尋找「趨勢」而非「單點」:一個月的年增率高成長可能有偶然性。一個值得投資的公司,應該展現出連續數個月或數個季度的穩定正向年增率(例如,持續維持在 >15%)。
- 解讀年增率的「變化率」:
- 加速 (YoY 10% → 15% → 20%): 最強的買入信號。趨緩 (YoY 30% → 20% → 10%): 成長動能減弱的警訊。轉正 (YoY -10% → -5% → +5%): 潛在的營運拐點,值得深入研究。
投資的本質是分享一家公司長期的成長果實。月增率(MoM)是關於過去30天的故事,而年增率(YoY)則是關於過去365天的進化。停止追逐短期的雜訊,學會解讀長期的信號,是從市場參與者蛻變為持續盈利者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