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畫速寫的時候,配色邏輯其實很簡單:
先用紫色打光影,再用「看到什麼,就畫什麼」。
這個流程聽起來直覺,但其實對我來說,它像是我觀察世界的順序。就像有人喜歡先拍照、再看細節,我則是習慣先畫出整體的氣氛,讓光線進來,讓空氣有地方可以停留。我不是那種一看到畫面就知道要怎麼上色的人,也不是一開始就選好主色調的人。對我來說,畫畫不是去「設計」畫面,而是一步步去「理解」現場。我用筆,讓自己慢慢進入這個空間。
一、紫色打底,是讓我先聽懂光的語言
為什麼是紫色?
因為紫色,是我覺得最像「光與影之間」的顏色。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單純的灰,而是那種帶有一點冷色調的、柔柔的、像薄霧一樣的紫。
這不是我發明的做法。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像莫內、畢沙羅,他們畫陰影時從不直接用黑,而是用紫灰色或冷藍色。他們觀察到,自然界的陰影會反映天空的色溫,也會因為空氣濕度或反射而出現微妙的色調變化。這些觀察後來變成一種經典印象派的處理方式,而我在速寫時,等於用最簡單的一支筆,去延續這個精神。我不是在畫「物體的形狀」,而是畫「光怎麼流過那個形狀」。所以可以說:「紫色是用來創作空間的(在平面紙張上創造3D立體感。」它是我跟一張白紙之間的默契,是畫面未成形之前,我對空間說的第一句話。
二、這樣畫明暗,也是在畫畫的「結構感」
用紫色來畫畫,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它能幫我在很短時間內建立「整體的空間感」。這對速寫來說很重要。比方說我坐在法國某個街角,眼前有一棟老建築、一排人行道、三四個移動中的路人,光線斜斜地從背後照過來。如果我一開始就急著畫窗戶的細節、屋頂的顏色,很容易畫到一半就偏掉,甚至不知道哪裡該留白、哪裡該加重。
但我如果先用紫色把光影走向、背光邊、陰影底色全部標記出來,那這張畫的「基礎邏輯」就穩了。之後就算只畫一半,這張畫也還是成立的。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畫面的「骨架訓練」。也幫助我在陌生空間裡,不會迷路。
三、我怎麼處理色彩?很簡單:「看到什麼,就畫什麼」
當紫色打底畫完,畫面整體的光影架構穩住了,我就會開始進入第二步——上色。
我不會刻意去想色彩搭配,也不太追求什麼所謂的色彩風格。我的原則就是:「現場是什麼顏色,我就畫什麼顏色。(以調色盤有的顏色為主)」
這樣的配色方式,看起來好像沒有設計,但其實它讓我能夠對畫面「誠實」,也讓我專心在觀察每一個小地方。一棟牆是偏黃的?我就畫土黃;屋頂是舊鐵皮灰?我就加點冷藍色;一個人穿紅衣走過?我不一定畫他整個人,但那一塊紅色,我會留在畫面裡。這些小色塊,就是構成我速寫畫面氛圍的關鍵元素。
四、這種方法,讓我在旅行裡也能慢下來觀察
在法國旅行時,光線變化很快,尤其是在老城區或午後的街道,有時陽光灑下來只維持幾分鐘就又陰起來了。如果沒有一套穩定的流程,很容易一急就亂畫,畫面就「爆掉」。
我用紫色先做明暗區分,會讓我在變動中找到一種安定感。即使畫到一半,有東西移走了、人離開了、燈光變了,只要光影邏輯沒亂,我就知道怎麼繼續下去。這也讓我在旅行時,不只是拍照打卡,而是真的「看」每個地方——看牆角的裂痕怎麼掉漆、看屋簷下是不是藏著陰影的層次、看一個廣場到了下午怎麼變得安靜……這些不是特別浪漫的畫面,但都是這個城市真正的樣子。
五、有時畫錯也沒關係,那就再來一次
我也常畫錯顏色,尤其光線變得快的時候,有時候第一筆畫下去就後悔。不過,萬一畫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決定光影吧!沒關係,速寫的精神不在完美,而在「記錄」。有時候我會直接放著不畫,回去補上色;有時候我會在畫面旁邊寫幾個字記錄現場的光線、空氣感,再重新整理。這些補丁式的紀錄,反而讓畫面多了一層真實的溫度。
六、每座城市都有它的色彩節奏,但要先用自己的方式去靠近它
巴黎的街道是低彩度的飽和,帶灰的藍與褐色;南法的紅土城—魯西隆(Roussillon)的紅土是飽和的紅,在陽光照射後會出現發亮的橘、赭、紅;而像亞爾或卡爾卡松的牆堵,甚至會因時間光影變化而產生冷暖交錯的反差。
這些地方都不是我一開始就能理解的,以前看畫冊都誤以為是畫家的色調風格,我也是到了南法現場一次一次的觀察、一筆一筆試出來的。但因為每一次的試驗,所以畫面之間有了脈絡,也讓我更了解這些城鎮的「色彩性格」。
配色不是風格,而是我怎麼觀察世界的方式
對我來說,速寫不是畫得像不像,也不是顏色漂不漂亮,而是畫完之後,我能不能透過畫面記得當下的空氣、光線與自己的心情。
顏色,是我跟世界對話的起點。
它讓我在混亂中建立秩序,也讓我在旅行中找到方向。所以,不管你配色習慣是什麼,也不管你用什麼工具畫畫,試著去找到那個能讓你靜下來觀察的方式——也許是水彩,也許是鉛筆,也許是文字。只要你開始記錄,世界就會慢慢對你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