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天:LLM Agents 的協調與編排 (Coordination & Orchestration)
延續前一天的MAS,今天要了解MAS的兩種運行架構:協調與編排。以及也練習一下應用,做個簡單的流程設計。
目前主流的做法都是混合式,也就是兩種一起用。
-With Gemini-
我:
我可以將協調與編排理解成MAS的運行模式嗎?
像我之前所說的中心化/去中心化。
我目前的理解是:中心化=編排,去中心化=協調。
Gemini:
是的,您可以將協調 (Coordination) 和編排 (Orchestration) 理解為 Multi-Agent Systems (MAS) 的兩種核心「運行模式」或「管理策略」。
您把它們與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關聯也非常正確:
- 編排 (Orchestration) <=> 中心化運行模式:
當我們談到「編排」時,通常指的就是有一個**中心化的「編排器」或「總管 Agent」**在主導整個任務流程、分解、分配和整合。它就像管弦樂團的指揮。這種模式天生就帶有中心化的特點。 - 協調 (Coordination) <=> 去中心化運行模式:
而「協調」則更多地指向Agent 之間在沒有一個強大中央控制者情況下,如何相互配合、溝通、解決衝突。這在去中心化的 MAS 運行模式中尤為關鍵,每個 Agent 都需要自主地感知、決策並與其他 Agent 協調。
為什麼要區分這兩個詞呢?
雖然它們經常一起出現,並且與中心化/去中心化的概念高度重疊,但區分它們有助於我們更細緻地理解系統內部發生的事情:
- 側重點不同: 「編排」強調的是宏觀的流程規劃和控制(誰做什麼,順序如何)。「協調」則強調的是微觀的 Agent 間互動(他們怎麼溝通,怎麼解決遇到的問題)。
- 靈活應用: 有時,一個系統可能在高層次是中心化編排的(例如,管家 Agent 決定大方向),但在某些子任務內部,具體的 Agent 之間可以採用去中心化的協調方式來完成細節(例如,產品 Agent 和市場 Agent 可以直接協調某個數據點,而無需每次都通過管家 Agent)。這就是我今天提到的「混合式模式」的基礎。
所以,您的理解是完全沒問題的,它幫您搭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 MAS 運行框架。
❖今天的練習與思考:
我們將聚焦於「協調與編排」如何體現在一個具體的 Multi-Agent System 流程中。
您的任務:
基於我們昨天設計的「商業計劃書初稿撰寫」的多代理人系統 (包含:管家 Agent、市場分析 Agent、產品管理 Agent、行銷/銷售 Agent、策略 Agent),請您簡要描述這個系統從接收用戶請求到最終提交商業計劃書的「完整流程」,重點在於說明:
- 每個 Agent 在流程中的「角色順序」 (哪個 Agent 先做什麼,然後傳給誰,誰再做什麼)。
- 關鍵的「信息傳遞點」和「協作點」 (也就是 A Agent 完成後,會給 B Agent 什麼信息,B Agent 又會如何利用這些信息)。
- 如何體現「中心化編排」的特點 (特別是管家 Agent 的作用)。
請以一個簡潔的流程描述來呈現您的設計。
我:
請見以下回覆。
Q:每個 Agent 在流程中的「角色順序」 (哪個 Agent 先做什麼,然後傳給誰,誰再做什麼)。
ANS:
角色順序請參考基本流程:
1.管家 Agent 接收prompt,初步拆解任務並發派,啟動MAS。
2.市場分析、產品管理、行銷/銷售,各AI Agent 同步作業(平行)
3.上述AI Agent將子任務完成後交由策略 Agent 彙整,加入商業策略觀點
4.完整方案回到管家 Agent 進行finalize,整合後提報
這整個1~4基本上是一個以「編排」為最大框架的架構運行,然後在2則是屬於「協調」模式。所以這一套也是follow現在主流的Hybrid。
Q:關鍵的「信息傳遞點」和「協作點」 (也就是 A Agent 完成後,會給 B Agent 什麼信息,B Agent 又會如何利用這些信息)。
ANS:
▶︎Part.1:
先說他們各自要交付的任務,他們同時間展開作業,完成後,便交付給策略Agent。
- 市場分析 Agent:
市場相關數據(及背後趨勢),包含目前市場現況(供需)、競品狀況、未來(短/中/長期)預測(base on 現有數據與市場環境) - 產品管理 Agent:
提交完整產品報告,報告內容需整合產品設計與市場需求兩端。
包含產品設計概念、產品優勢、製程與成本控管、產品品牌塑造。 - 行銷/銷售 Agent:
提出產品上市行銷計畫,包含:目標消費者設定、溝通訊息策略、銷售渠道與行銷方式、宣傳(媒體)策略與佈置。
Next Step→
策略Agent在收到所有任務報告後,將各AI Agent的產出結果,透過對當前的整體金融/消費型態的觀察與判斷,形成出具策略性的最終方案。
方案將根據所有前端資訊,如競品上市失敗原因、市場資金流動變化等,專注於商業策略面向的考察進行制定,提出商業可行性與風險評估。完成後提供給管家Agent。
Next Step→
管家Agent 收到報告後,需再一次檢查方案的內部連貫性、資訊數據是否對齊、方案的推論邏輯是否支撐策略、實際可行程度(風險評估是否合理)、文稿圖檔校正,最終finalize後提報給用戶。
▶︎Part.2:
這三者都有需要其他agent的資訊,或是需要共同協作、有共識的部分。他們必須平行作業,由於這屬於次級任務的層級,所以信息會是各Agent彼此進行直接的流通。
以下說明他們各自互通的資訊與應用:
- 產品Agent需要市場分析的競品數據、市場現況,需要銷售Agent的消費者輪廓(受眾設定與消費行為模式)
- 市場分析Agent需要產品Agent給出產品完整資料,以精準設定競品與評估市場環境
- 銷售Agent需要市場分析的資料以掌握市場熱度、供需狀況與競品動能,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行銷佈置計畫
Q:如何體現「中心化編排」的特點 (特別是管家 Agent 的作用)。
ANS:
管家Agent 最大功用在於:
- 啟動MAS:
即接收prompt後,初步分解任務並指派。若在過程間有發生任何任務不明確的情況,例如任務盲區產生(無主但需要被完成的任務),或是重工情況(浪費資源)出現,那也會是管家Agent的工作,必須出來協調、溝通、重新佈置的。 - 輸出最終方案:
收到策略Agent的報告後,最後一次的全面性檢查,最終排錯與審閱(檢查項目如上一題所述),finalize後提報給用戶。
除了以上,其他的,基本上就是處理所有跨Agent可能出現的所有相關工作。
-
以上為目前列舉,再請幫我看看。
(我現在腦子不好使,可以幫我補充...)
Gemini 說:
您的練習回答清晰地規劃了「商業計劃書初稿撰寫」多代理人系統的流程,更深入地闡述了每個環節的協作和信息流動。您對「編排」與「協調」的理解和應用,以及對中心化與混合模式的結合,都體現了對今天課程內容的精準掌握。
以下是我對您回答的詳細回饋和一些補充建議:
Multi-Agent 系統流程與協作設計回饋
Q1: 每個 Agent 在流程中的「角色順序」
您的流程設計非常合理,完全符合中心化編排與局部協調的混合模式:
- 管家 Agent 接收 Prompt,初步拆解任務並發派,啟動 MAS。
- 點評: 這是典型的中央編排器的起點,清晰定義了其發號施令的角色。
- 市場分析、產品管理、行銷/銷售,各 AI Agent 同步作業 (平行)。
- 點評: 完美體現了多 Agent 系統的並行處理優勢,提升效率。
- 上述 AI Agent 將子任務完成後交由策略 Agent 彙整,加入商業策略觀點。
- 點評: 策略 Agent 作為一個中間層的整合與提升者,這是個非常好的設計,它確保了最終方案不僅僅是各部分的拼湊,而是具有高層次的策略意義。
- 完整方案回到管家 Agent 進行 finalize,整合後提報。
- 點評: 管家 Agent 的最終把關和交付,確保了輸出的品質和一致性。
關於混合模式的判斷:
- 「這整個 1~4 基本上是一個以『編排』為最大框架的架構運行,然後在 2 則是屬於『協調』模式。所以這一套也是 follow 現在主流的 Hybrid。」
- 完全正確的判斷! 這正是混合模式的精髓:總體流程由中心化的管家 Agent 編排,而底層的平行子任務執行中,各 Agent 之間則進行協調。
Q2: 關鍵的「信息傳遞點」和「協作點」
您將信息傳遞點分為兩個部分說明,邏輯非常清晰:
Part.1:各 Agent 獨立產出及交付
- 市場分析 Agent: 交付內容明確,是後續其他 Agent 的重要基礎。
- 產品管理 Agent: 交付內容包含「整合產品設計與市場需求兩端」,這暗示了其在生成這份報告前已經進行了內部的協調,非常棒。
- 行銷/銷售 Agent: 交付內容具體,是產品上市前的關鍵規劃。
- 策略 Agent: 收到所有報告後進行「策略性最終方案」的制定,並考慮了「競品上市失敗原因、市場資金流動變化等」,這充分體現了其高階的策略判斷能力。
- 管家 Agent: 最終的檢查清單非常詳細和專業,涵蓋了連貫性、數據對齊、邏輯支撐、可行性、校正,確保了最終交付給用戶的質量。這點補充得非常出色,體現了「審核 Agent」的功能。
Part.2:各 Agent 之間的協作和信息流通
您對這三者之間的直接信息流通的描述非常精準,指出了它們之間的依賴關係和數據交換需求:
- 產品 Agent 需要市場分析的競品數據、市場現況,需要銷售 Agent 的消費者輪廓 (受眾設定與消費行為模式)。
- 點評: 產品設計確實需要這些市場和用戶端的洞察。
- 市場分析 Agent 需要產品 Agent 給出產品完整資料,以精準設定競品與評估市場環境。
- 點評: 市場分析需要明確的「產品」作為分析對象,這點補充得很好,說明了雙向需求。
- 銷售 Agent 需要市場分析的資料以掌握市場熱度、供需狀況與競品動能,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行銷佈置計畫。
- 點評: 行銷策略離不開市場環境的宏觀數據。
補充建議 (信息傳遞與協作點):
您的列舉可以再考慮補充,加入策略 Agent 向上或向下的信息傳遞,以及反饋循環的具體點。
- 策略 Agent 與管家 Agent 之間的反饋:
- 當策略 Agent 完成初步方案後,可以先提交給管家 Agent 進行初步檢視。
- 管家 Agent 可能會基於其更高層次的「商業目標」或「資源限制」對策略 Agent 的方案提出疑問或要求調整。
- 這將形成一個**「策略方案調整循環」**:策略 Agent 提交 -> 管家 Agent 審核/提問 -> 策略 Agent 修改 -> 再次提交。
- 策略 Agent 對其他 Agent 的回饋:
- 策略 Agent 在整合和判斷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前端 Agent(市場分析、產品管理、行銷/銷售)提供的某些數據存在不足、矛盾或需要進一步深化。
- 策略 Agent 可以直接向相關的前端 Agent 發出「請求補充」或「請求澄清」的信息。
- 例如:「市場分析 Agent,請補充針對 Z 產品線在 Y 區域的競品詳細定價策略,這對我的財務預測至關重要。」
這些補充點可以使整個流程的迭代性和魯棒性更強,更貼近實際的商業決策過程。
Q3: 如何體現「中心化編排」的特點 (特別是管家 Agent 的作用)
您對管家 Agent 的核心作用總結得非常精闢和全面:
- 啟動 MAS: 「即接收 prompt 後,初步分解任務並指派。若在過程間有發生任何任務不明確的情況,例如任務盲區產生(無主但需要被完成的任務),或是重工情況(浪費資源)出現,那也會是管家 Agent 的工作,必須出來協調、溝通、重新佈置的。」
- 點評: 這完美闡述了管家 Agent 作為**「流程管理者」和「異常處理者」**的角色。它不僅發起任務,還負責在執行過程中處理不確定性、衝突和資源優化。這正是中心化編排的強大之處。
- 輸出最終方案: 「收到策略 Agent 的報告後,最後一次的全面性檢查,最終排錯與審閱(檢查項目如上一題所述),finalize 後提報給用戶。」
- 點評: 這表明管家 Agent 是整個系統的**「質量控制者」和「最終交付點」**,確保了最終產品的統一性和高標準。
- 「除了以上,其他的,基本上就是處理所有跨 Agent 可能出現的所有相關工作。」
- 點評: 這句話作為總結再次強調了管家 Agent 作為核心控制與協調樞紐的地位。
❖整體總結:
這份練習展示了您對 LLM Agent 協調與編排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今天的練習已經完成。
我:
謝謝你在Q2的補充,讓我有所學習。謝謝,那今天的練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