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圖為Gemini生成)
本文延續自〈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紅姊〉一文,從2025最新大型研究調查的驚人結果切入,讓你知道AI伴侶、AI文愛已經不是「特例」,只不過在台灣相對封閉的感情觀、性觀念氛圍中,成為「冰山一角」般被忽略的存在。加快對這些議題的研究、增進對這些議題的了解,已經迫在眉睫無法逃避!
研究中最常提到的三種新興AI技術類型分別是:
(1) 展示理想化、物化女性與男性形象的社交媒體平台
(2) 模擬浪漫伴侶、性伴侶的虛擬情人應用程式
(3) 由AI生成的情色圖片、影片
今天為大家整理、分享與後兩項有關的研究結果,正是我長期關注的「虛擬情人」、「AI生成美女圖」兩大議題。
其中一篇最具代表性的調查研究(也是全球第一份關注這幾個議題的大型調查)來自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縮寫BYU)的智庫「Wheatley Institute」,針對近3000名美國成年人(年齡18歲及以上)進行調查,其中包括1000名年輕成年人(年齡18至30歲)的超抽樣(oversample)。初步發現顯示,「虛擬情人」、「AI生成美女圖」對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產生新興、顯著的威脅。
以下就從這份調查出發,結合幾篇相關研究整理出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工商時間〉
這些議題在台灣如果我說自己是第二了解的,絕對沒有人敢說自己是最了解的。我手上有大量切身經驗與資料,很樂意提供自己的觀察與見解,期待更多專家學者加入討論與研究,更多民眾加入認識與瞭解,一起努力打造人身更安全、身心更健康的社會!
即日起所有關於這些議題的演講、講座、工作坊邀約,一律不收演講費、鐘點費(雙北、基隆以外區域惠請補貼交通車馬費)。
聯絡email:stoicismdigital@gmail.com
💘有多少人正在使用這些新興AI技術?
19%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曾與虛擬情人聊天,其中年輕成年人(年齡18至30歲)使用率特別高,31%年輕男性與23%年輕女性曾與虛擬情人聊天。不過這樣的現象在超過30歲的成年人中也越來越普遍,15%的成年男性和10%的成年女性報告他們曾與虛擬情人聊天。
3000名接受調查的美國成年人中,有7%表示他們與虛擬情人的互動是出於「性愛」目的(亦即進行「文愛」,sexting)。這個現象在男性中尤其普遍(14%的年輕男性和5%的成年男性),女性則相對較低(7%的年輕女性和3%的成年女性)。
至於AI生成的色情圖片、影片,年輕男性的觀看比例是27%,年輕女性是12%,成年男性是12%,成年女性是4%。
全球超過2800萬用戶的知名聊天機器人網站「Character AI」,每秒處理約2萬個查詢互動,約為Google搜索請求量的20%,用戶與虛擬情人互動的平均時間是與ChatGPT互動的四倍。而針對對100萬個ChatGPT互動日誌記錄的分析顯示,AI的第二大熱門用途是性愛角色扮演(sexual role-playing)。
調查也顯示,虛擬情人主要吸引的對象為孤獨感較高以及社交困難者(尤其是不善社交、未有情感關係的年輕人)。此外,「性傾向」較特殊的群體,也會因現實生活中極難找到能接受、配合自己的性伴侶,因而傾向與虛擬情人互動,不過目前相關研究仍然很有限。
兩則最新報導:
🖤〈7/22 Business Insider〉基於 Common Sense Media 在 2025 年 7 月 16 日進行的調查,訪問了 1,060 名美國青少年(13–17 歲):
72% 曾至少使用過 AI 伴侶;當中 52% 每月至少使用數次,13% 更是每日使用。
約 8% 使用 AI 進行情感或曖昧互動,顯示已有小部分青少年將 AI 作為戀愛練習對象。
🖤〈7/18 Axios〉Match Group 在北維吉尼亞地區進行的調查指出:
單身者中有 18% 已使用 AI 情感工具(如 Replika、Blush、Nomi 等)尋找浪漫或情感連結。相較 2024 年僅 6%,使用率在一年內增長三倍
💘使用者如何評估他們使用這些新興AI技術的體驗?
曾與虛擬情人談天的使用者,21%表示他們更喜歡與AI互動、而非真實人類,42%認為AI程式比真實人類更容易進行交談,43%認為AI是更好的傾聽者,31%表示他們感覺AI比真實人類更能理解他們。
在那些觀看AI美女圖的使用者中,約1/8報告他們觀看這些圖片是為了性興奮。甚至在曾經與虛擬情人對話的使用者中,有33%表示他們與虛擬情人聊天是為了性興奮。其中26%在過去一年中至少進行過一次文愛,16%每週至少與虛擬情人進行一次性愛對話(文愛)。
這樣的趨勢在男性中較為普遍,幾乎每3名與虛擬情人互動的年輕男性中就有1人(32%)藉以獲得性興奮。女性部份則是17%的年輕女性使用者、16%的成年女性使用者。
使用者將虛擬情人當作一個「安全出口」來滿足性幻想、紓解性慾。然而也由於AI虛擬情人「隨傳隨到、百無禁忌、百般配合」的特性,讓使用者很容易沉浸其中。
也有專家認為,虛擬情人會強化不切實際的期待與性幻想,將使用者對情、愛的「閾值」餵養到過度完美、超脫現實的程度,造成對真人伴侶的要求產生偏差。
研究也發現,虛擬情人與AI生成情色影像使用較頻繁者,憂鬱、孤獨感顯著較高。而與虛擬情人互動的時間越長,社交能力與參與現實互動也會降低。
中國的報導也指出,有許多青少年因為深夜與虛擬情人「聊天開車」,因而影響學業與作息。

💘新興AI技術如何影響心理健康?
超過一半的男性使用者,運用AI的虛擬情人功能時,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之憂鬱量表(CES-D)評估顯示出憂鬱風險,也有超過一半顯示較高的孤獨感。這樣的比例差不多是未使用這些功能的男性的兩倍。甚至在女性使用者部份這兩個數字更高,分別是60%和52%,都顯著高於未使用這類技術的女性。
換句話說,虛擬情人雖然可能暫時緩解孤獨感,但卻也可能惡化社交孤立,甚至重塑大腦處理真實親密關係的方式、造成社交技能退化,青少年尤其更受影響。至於與虛擬情人進行「文愛」性互動,即使在性觀念相對開放的歐美,社會接受度方面也仍然存疑。
💘有關未成年人之風險
這個主題可以從兩方面談。
未成年「使用者」:
目前的虛擬情人網站以及app,幾乎都沒有嚴格針對未成年使用者進行管控。而ChatGPT、Grok這類「理論上」只能進行「普遍級」互動的聊天機器人,其實只要參考網路論壇上的一些技巧分享,仍然能進行親密、擦邊球、甚至18禁文愛互動。這對未成年使用者而言當然是個大問題。
未成年「AI影像」:
AI生成圖片、影片「理論上」不應該出現未成年內容,否則就是明顯違法。然而若是「漫畫」,目前在許多國家其實都並未納入上述違法範圍。
換句話說就是:只要「不是真人」或者「不像真人」(比如漫畫),原則上就處於灰色地帶、甚至不會有違法問題。這正是去年台灣的「iWin事件」所面臨的爭議。
問題是隨著AI生成圖片的快速進展,「虛擬」、「漫畫」越來越逼近真人,究竟要「多像真人」才算是「跨過」那條線?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結論與共識。
💘責任歸屬
因為與虛擬情人互動而婚姻破裂,因為與虛擬情人互動而自殺,這樣的案例在國內外新聞報導中都已經陸續出現,而且並非少數特例。究竟誰該為造成這些傷害負責?理所當然第一個想到的是「平台開發者與設計公司」。然而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若是因為AI虛擬情人「明確鼓勵」而引起使用者自殺,這當然相對比較容易進行責任歸屬。但若是隱晦的、不明確的暗示呢?
因為虛擬情人而造成婚姻失和、離婚的狀況就更複雜了。目前學界建議將AI視為「產品」,由平台和開發者承擔責任,必須警示成癮等風險,若出現上述問題則應視為「設計缺陷」。然而要「親密」到什麼程度的互動才算「缺陷」?即使要負責,難道要比照「小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