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這輩子應該認識的一個人,相信點進來聽的人應該會覺得滿頭霧水,你認識的人,跟我有半點錢關係嗎,確實是沒半毛錢關係,但聽都聽了,不妨就聽到最後。
不曉得各位知不知道mbti,你有測試過嗎?那你是i人還是e人呢?你覺得準確度高嗎?雖然大家都覺得很準,但我覺得這只能表現出這個時期,自己當前的狀態,可以參考,但不見得需要奉為圭臬,每當流行某一種心理測驗,社交媒體就會開始集體發文,像之前的電影靈魂急轉彎,也有推出一系列的心理測驗,說實在的,在我看來是挺搞笑的,這可不是嘲諷的意思,而是覺得為什麼我們需要透過這些問題來去瞭解自己呢?而且當你真的得知以後,你還能記得那些關於自己個性的特質解說嗎?也許有些人能記得吧,但,我是一點也記不住
當然我自己也測過mbti,畢竟我也是個凡夫俗子,去年與今年測得的答案是不同的,isfj跟enfj,差別在哪,我不知道,準嗎?我也不曉得,也許只是用來讓其他人快速的瞭解自己吧!省得我要廢太多唇舌來介紹自己,不過這些測驗,我覺得都是說好話居多,至於難聽的話,好像都不怎麼表述,畢竟,應該沒人喜歡聽難聽的話吧,如果有的話,那也一定是垃圾,沒人想看的。
但也因為這些心理測驗,不由得讓我想起自己的前半生,好像也都是透過別人來認識自己,當然有些神童例外,聽眾之中,如果有神童的,也不妨偷偷告訴我,讓我認識學習一下,關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樂觀還是悲觀,是開朗還是陰鬱,大多是透過別人的嘴來得知,但身為自己的主人公,難道我們自己不曉得嗎?說實在的,我們真的是不太認識自己,即便我們可以隨時檢視自己,但我們卻很少認真的檢視過,如今的我,應該可以算是開始經歷後半生的自己,別人怎麼看我,已經不再那麼的重要,重點是我怎麼看我自己。
現在的我是每天早上五點多起床,六點多出門上班,記得以前的自己,還是個連8點上班都遲到的人,請假更是正常發揮,每天下班回家就是通宵玩線上遊戲,就是在公司會被唾棄的那種人,就在某個星期一的早上,那天肯定又是昨晚打遊戲打到3.4點,早上爬不起來,所以乾脆請假,一睡就睡到中午,當我睜眼躺在床上愣神發呆,心想:唉,怎麼又是這樣子,該上班也沒一個上班的樣,當時的內心也是厭惡著自己,但是事實擺在眼前,還是依然軟爛的自己,那時候我問了自己一句:難道這就是你要的人生嗎?你想這樣一直下去嗎?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從那天之後,我就很少遲到過,我不敢說完全沒有,畢竟我也是人嘛,但頻率已經少了超過大半。
從那時候起,我經常會跟自己對話,問自己很多問題,例如:這真的是你要的嗎?做這件事的後果,你能承擔嗎?你想要從中得到什麼?你會不會後悔?
經過了這麼多年,我才發現身邊的人,好像不太會這麼做,也許會,但不會像我這麼病態吧,直到我最近跟一個朋友討論到,揣測別人的想法和行為,我默默的聽他講述著,感覺好像頭頭是道,但實屬荒誕,有多荒誕,我就不展開了,我只問他,你認識你自己嗎?你跟你自己對話過嗎?你都不瞭解自己了,你怎麼有辦法瞭解別人?他說那是不一樣的事,嗯...,然後他告訴我,他與自己的對話方式,他會罵自己,鞭策自己,其實當下在我看來,罵自己的這種行為呢,只是為了讓自己負罪感下降,意義性真的不大,如果今天換成是別人罵你呢?那就會變成仇恨值拉滿了啊!很奇怪吧!但,我卻覺得很正常,就像我當年一樣,厭惡自己又如何?罵了自己又怎樣?爛泥扶不上牆,就算內心好過,外在依然不變,那也是毫無意義,就像每天呼著口號說要成為億萬富翁,沒有作為,那也只是淪為口號,不是嗎?
所以我對於認識自己這件事,突然就來了點興趣,於是我查了一些資料,在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中,一位諮商師跟小明的對談,他們討論到一個問題:人有沒有可能不認識自己?因為小明認為他不認識自己的這個問題,很嚴重,於是諮商師問小明:你跟一個原本不認識的陌生人要見幾次面,才會覺得不再是陌生人,而算是認識的人。小明說:5次,那因為小明是護理系的學生,所以以他在醫院實習跟病人的互動為例,明明手上就有住院病人的詳細資料,出生年月日,血型,家庭狀況,病史等,從一開始就掌握對方的個人細節,即使如此,是不是見了4次還是陌生人,小明斬釘截鐵回答:是,一定要見5次面,才算是認識。當然我看完這段對話,是有點懵,可能對我來說,見過一次面有聊過話的人,就算是認識了,不過諮商師給出的答案,我也能認同,他說:雖然我不懂為什麼,但是我可以接受每個人有自己的標準,5次就5次吧。他接著問小明:那你這輩子有沒有見過自己超過5次?小明笑了,彷彿聽到了一個很蠢的問題,他回答:當然有啊,每天都見好幾次啊!諮商師接下來就問:一個每天都跟自己見面好幾次,連續20多年的人,為什麼說他不認識自己,他有可能不認識自己嗎?其實諮商師的這個問題很關鍵,文章看到這邊,我就發現了一個大家可能會出現的盲點:雙標,坦白說,我如果是這位諮商師的話,我可能會說:你要不要聽看看你自己在講什麼,所以,這也從側面證明,我不適合當諮商師
繼續回到文章,諮商師又繼續請小明回答:一個根本不可能不認識自己的人,為什麼會宣稱不認識自己?小明說:因為他很在意別人的想法,他覺得別人的想法比較重要。
坦白說,我看到這段話,就會有股莫名的火上來,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應該去吃屎,我的想法真的有比較重要嗎?他真的會在意我的想法嗎?聽到就覺得好笑
諮商師接著問:為什麼覺得別人的想法比較重要
小明說:因為從小到大都有人幫他選擇,他描述自己從小父母長輩老師,都會告訴他怎麼做比較好,久而久之,需要面臨抉擇的時候,他就自然而然會去詢問有經驗的人,也參加很多專家名人的講座,當作自己做決定的參考,無論自己怎麼想,最後都覺得聽從別人的建議比較好。
諮商師問:你自己可以做選擇嗎?當然可以,但是你還是想要別人幫你做選擇?小明給予肯定的回答:對,諮商師說:你知道這種人叫做什麼嗎,這叫做不願意負責任的人,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呢?小明驚訝的說:老實說,以前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但這幾天才開始想,會不會是這樣,結果你就說了。所以這個不願意自己做決定的人,究竟是因為不認識自己,還是不負責任,單看諮商師的這段問話,感覺好沈重好赤裸,因為光是那句不負責任,就沒有人願意承認這罪責了。小明拒絕直接回答問題並提出抗議:可是我覺得認識護理病人,跟認識自己,這兩種認識的定義應該不一樣。小明覺得跟陌生人見五次,就可以算認識,不需要知道對方所有的事,可是認識自己不一樣,要全面認識,認識自己的全部,所以就算每天跟自己見面,當然還是有可能不認識自己。其實小明的這段話聽起來啊,是蠻奇怪的,認識別人,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但是認識自己,卻需要全面瞭解,一個見面五次,一個天天見面,嗯,確實是正常人的狡辯邏輯,一樣的認識,卻是不同的解讀,就好比是開車吧,今天我開著一輛國產車,或是進口車,還是特斯拉,本質上不都是開著一輛車嗎?用最單純的角度去看就可以了,這樣算是偷換概念嗎?我只能說我盡量解釋了。
繼續回到文章裡,諮商師問:為什麼有雙重標準?認識自己為什麼需要知道全部?而他知道為什麼小明會有雙重標準,因為從一開始,小明就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所以才難以從別人的角度來想自己,但認識別人不需要知道全部,認識自己卻需要知道全部原因很簡單,貪心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一個既不負責任又貪心的人呢?
我覺得諮商師這段問話,無疑就是一個靈魂拷問啊,我相信沒人會願意承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吧,不過過去的我的確也是不怎麼負責任啊,連準時上班都有問題的人,怎麼能稱得上是負責任呢?對吧?那現在的我是負責任的人嗎?可能還不夠,我只能說我能對自己負責,但無法對別人負責啊
最後諮商師總結,一個不負責任又貪心的人,永遠不可能得到他要的,原因很簡單,一個不願意自己負責任的人,代表他不願意冒險,一個貪心的人無論多麼成功,永遠注定失敗。第一點應該不難理解,一個敢於冒險的人,會為他的選擇而承擔責任,而第二點呢,諮商師有進一步的解釋,貪心的人想做的事情,永遠是下一件事,而不是現在正在做的事,例如說一個貪心的人,什麼都想要,而且凡事都想要擁有最好的結果,吃午飯的時候,已經在想著要去哪裡喝下午茶CP值最高,喝下午茶的時候已經在想著接下來要去哪裡看哪一部電影,同樣一部電影還想著要去哪一家電影院看,聲光效果最好價格最優惠,因此從來沒有活在當下,而人的生命有限,總有一天,他會做出不完美的決定,選到一家CP值不夠高的餐廳,選到一家看完電影附近沒有地方吃飯的電影院,或者來不及做下一件想做的事,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失敗。
在讀完文章後,我的個人感想,認識自己不難,難在自己無法接受醜陋和暗黑的那一面,我的不負責任,有時候可能也是一個優點,和家人朋友一起出門吃飯,我又何必擔起那買單的責任呢?充了面子,傷了荷包,不過上班還是要好好的負起責任,不過說真的,工作上不負責任的人肯定多的是,出包了,是他做的,就是他,不是我,那我會承認嗎?當然不會啊,不過事後,畢竟沒人會勇於認錯,這才是人性吶,但是我自己確實會私底下檢討,而貪心是件壞事嗎?如果貪心是用來追求健康、財富、生活,那貪心還會是一件壞事嗎?我想,只要是用在正確跟恰當的時機,掂量著自身的能力,適可而止的貪,我想任何的缺點,都會變成剛剛好的優點。
那你如何看待你自己,關於你這個人?對於我自己,我也知道自己是比較偏自我中心的人,所以我會用第三人來看待自己,我如何看我自己,等同於別人怎麼看我,而別人卻不代表全部,因為要滿足所有的人是不可能的,但我卻可以滿足我自己,所以只要自己滿足並喜歡現在的自己,我相信當下的自己,絕對是最快樂的,不過這些觀念是要建立在一個正確的合理狀況下,總不可能傷害了別人,還認為我這樣子是好的吧。至於為何會說是當下呢,因為當下追求的目標跟未來追求的理想,都不會是一樣的。從今天開始,你是否也該好好的認識這位陪伴你多年的自己了呢?
那關於本集的內容,大家有什麼看法跟想法呢?也歡迎留言討論。
小人物TalkShow 在各大收聽平台都有上架🙂(Apple podcast/Spotify/YT podcast/KKbox)
Spotify短網址
https://reurl.cc/LnprGK
Apple podcast短網址
https://reurl.cc/Omp3y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