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屍到底》到底在演什麼?偽紀錄片的顛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部偽紀錄片(真人秀)電影,不只是一場喪屍秀,而是一次對「觀看 x 表演 x 真實」的全方位解構。

《一屍到底》(日語:カメラを止めるな!,英語:One Cut of the Dead)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日本低成本爆款電影,是上田慎一郎導演的首部商業長片,以300萬日圓的極低預算製作,最終取得31億日圓的票房回收及超高評價,其劇本IP成功販售於英、美、韓等多國。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電影特色:

1️⃣結構創新:偽紀錄片×電影中電影

電影前半段是一鏡到底的喪屍片,中段反轉成拍攝過程的紀錄片,而後半則揭示整個拍攝背後的各種現實狀況。
這種三段式的敘事結構——表演的表演,再演一次真實,不僅打破觀眾對「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分野,也玩弄了「拍攝即干預」的觀影知覺

2️⃣低預算高創意:劇組真業餘+素人

電影演員大多來自導演自己開設的表演工作坊「ENBUゼミナール」,大多數是新人與非職業演員。
導演在劇本與拍攝上強調即興與集體創作,使整部片展現出極強的舞台感與臨場感。

3️⃣對「拍片」的愛與吐槽

《一屍到底》既是對B級恐怖片的致敬,也是對拍片過程中荒謬現實的幽默自省。
尤其透過「一鏡到底」的技術困難與劇組成員的手忙腳亂,展示了拍片本身就是一場龐大又荒唐的表演工程。


🎥全面解析:

1️⃣第一幕:一鏡到底,演到爛還不能 NG?

剛看《一屍到底》會感到一頭霧水,開場粗糙得不像一部電影,如果又是在串流平台上觀看,少了「電影院」空間的約制,很容易會棄劇:

  • 這比學生影展拍得還要粗糙!
  • 表演超級尷尬的啦~
  • 鏡頭晃到我要吐了🤮

但,咬牙看下去,55分鐘後就會發現——
這些「破綻」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劇情設計的真實!

他不是在演喪屍片,而是在演「一群人在拍殭屍片時失控演出」的故事;更準確一點,是在演「一群人在演一群人在拍喪屍片時失控演出」,劇中劇中劇。

🚩它不只模仿紀錄片形式,更像是用偽紀錄片的手段,拆解表演本身。

2️⃣第二幕:人生就是舞台

我們看到的是電影裡,演的是「演戲的人正在演戲」;但其實,我們也在演——演一個「買票看電影、相信這些故事」的觀眾!
Goffman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提出:「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角色,依據不同場景轉換行為。」

《一屍到底》精準呈現這個理論:

  • 演員要演角色,但也得面對導演的目光、觀眾的期待、
  • 導演要演指導者,但其實他也是資金壓力下的表演者、
  • 女主角演瘋媽,但她其實是個柔弱怕出錯的新人、
  • 每個人都在演,但每個演出都不完美——這正是人生。

3️⃣第三幕:真實 VS 攝影機前的真實

《一屍到底》最妙的是:攝影機角色不只出現在劇中,也出現在劇中劇中。
攝影機的存在本身,成為「劇情失控」的催化劑,也是「觀察者效應」的極致版本——

  • 演員不能停下來、
  • 不能NG、
  • 要演得像是沒有錯、
  • 錯誤要被藏起來。
🚩人知道自己被拍,就會為了維持表演假象而演得更用力。

4️⃣第四幕:偽紀錄片的魅力,是拆穿「真實」這場騙局

相比 Netflix 上那些包裝精美卻毫無靈魂的假紀錄片,《一屍到底》選擇做一件更具批判性的事:

  • 把假裝「真實」的那一層皮揭開、
  • 表演有多難、
  • 拍攝有多狼狽、
  • 錯誤有多頻繁、
  • 但這一切的混亂,才是創作真正的樣貌、
  • 電影不是把真實演出來,而是把「演出真實的過程」誠實呈現!
🚩回應了 Judith Butler 的觀點:身份不是原生的,而是在社會互動中被反覆演出與構成的。

導演、演員、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在演自己的角色,而我們觀眾也在演「懂得看懂這種電影」的那個自我。


🔢結論:這不只是一部戲,是一次觀看的自我解構

如果把《一屍到底》當成創意殭屍片,我們將會笑得非常開心;但如果我們理解它是一部拿攝影機作為哲學武器的敘事解剖秀,我們就會發現:

😳這部片的真實主角是「觀看者自己」。

電影提醒我們:

  • 真實無法被拍下、
  • 表演不是假的,而是必要、
  • 攝影機不是捕捉器,而是操控器。

🔚延伸思考:如果《一屍到底》拍的是我們的生活

你有沒有想過:

  • 現在每個 IG 限時、直播、自拍、YouTube、Vlog,其實都是你自己的《一屍到底》?!
  • 你每天都在演,每天都在剪輯那個「比較像你」的版本給世界看。
  • 而這世界也愉快地接受了這場演出,並給你點讚、留言、打賞。

✨那我們到底是誰?
也許,不是那個「真實的我」,而是演得最順、被最多人相信的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聰聰 is 廣電所の研究生
5會員
111內容數
Elizabeth KT Wang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研究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Thumbnail
 一、「男人真命苦這部空前絕後的電影 (一)在一百年(103年)的世界電影歷史裏,男人真命苦這部片,真的是創了單一電影續集拍最多的記錄(在24年裏,上映了45部),續集多不打緊,所有主角配角,場景,居然24年如一日,飾演的人物完全相同,這大概只有在日本才做得到。   (二)從1969年(日本昭
Thumbnail
 一、「男人真命苦這部空前絕後的電影 (一)在一百年(103年)的世界電影歷史裏,男人真命苦這部片,真的是創了單一電影續集拍最多的記錄(在24年裏,上映了45部),續集多不打緊,所有主角配角,場景,居然24年如一日,飾演的人物完全相同,這大概只有在日本才做得到。   (二)從1969年(日本昭
Thumbnail
 朋友買了一套日本導演拍的系列電影「男人真命苦」,這大概算是世界上目前為止集數最多的系列電影,從1969年上映以來,到1996年男主角渥美清病逝為止,總共拍了48集電影。     我向他借了這一套影片,除了立馬看最後一集之外,也從中隨意抽取了幾部來看
Thumbnail
 朋友買了一套日本導演拍的系列電影「男人真命苦」,這大概算是世界上目前為止集數最多的系列電影,從1969年上映以來,到1996年男主角渥美清病逝為止,總共拍了48集電影。     我向他借了這一套影片,除了立馬看最後一集之外,也從中隨意抽取了幾部來看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不虛此行》的主題與死亡相關,但導演應是有意淡化所有由之而起的哀念憾悔,集中從死看生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不虛此行》的主題與死亡相關,但導演應是有意淡化所有由之而起的哀念憾悔,集中從死看生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