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對藝術、音樂類的繪本特別有興趣?
總覺得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讓他們用純真的眼光去欣賞這世界的美感。 因為我相信「美」是可以被培育的,而孩子的感受力,比我們想像的還細緻。
最近入手的這本《梵谷:人物立體書》, 最吸引我的,不只是它介紹了這位藝術家的故事, 而是它真的讓人有一種走進畫裡的感覺。

每一頁的設計都很用心。窗戶打開,看見夜空; 掀開書角,是梵谷的黃色小屋; 還有那一整頁立體盛開、像從畫布裡冒出來的《向日葵》。
「你覺得他這時候是開心還是孤單?」
「如果是你,你會把床畫在哪裡?」
一邊看畫、一邊和孩子聊聊, 也讓我們發現,原來藝術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而是一個人用畫筆,把情緒和故事藏進了顏色裡。
其實孩子在看畫的時候,如果只看畫面, 可能會說出「這好漂亮」或「這很奇怪」, 但當他們知道一點畫家的背景,畫裡的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
像是《星夜》,如果你知道那是梵谷在住院時畫的, 是在夜晚睡不著、望著窗外所畫下的風景, 你再看那旋轉的天空和閃動的星星, 可能就不會只覺得「好看」, 而會覺得那是一種很深的心情,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單和希望。
我們不需要變成藝術專家, 但只要願意靠近一點,就能更懂一幅畫,也更懂得體會。
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當他知道畫畫的不只是某個有名的人, 而是一個和他一樣會開心、會傷心、會做夢的人, 他會發現,原來自己畫下的圖,也可以有故事,也能說出感覺。
這本書沒有太多艱深的術語, 它用一種孩子也能理解的方式,慢慢帶你走進梵谷的世界。 不只是介紹畫作,更是用一種溫柔的方式讓人靠近藝術。

滿是顏色與情緒的畫筆下,是他用整個人去生活與創作的日常。
畫面上他在陽光下作畫,旁邊有狗狗陪伴,腳邊放著顏料盒,一幅畫即將誕生。天空雲朵彷彿正隨風流動,色彩鮮明、線條跳躍,呼應文字中所寫「充滿了感情和光」,也讓孩子一眼看出來:這位畫家不只是畫畫,他畫的是他感受到的世界。

《吃馬鈴薯的人》
早期著名的作品,五位農人圍坐在餐桌前,手上拿著馬鈴薯或湯匙,面容略顯疲憊卻專注地吃著。燈光昏黃、背景簡樸,整體色調壓低,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鮮黃或藍,而是回到他畫筆最初的那份粗礪與寫實。這幅畫訴說著他對勞動者的尊敬,也展現出一個畫家如何從生活中看見人性的重量。

在巴黎的日子,像是梵谷顏色裡灑進了陽光。從土色變成明亮、從沈重轉為繽紛,他開始畫出內心的夢。
梵谷從荷蘭鄉間來到巴黎,他遇見了印象派、浮世繪、日本藝術,也交了一群畫家朋友。畫風從厚重沉暗漸漸變得開朗輕盈、色彩鮮明,像是人生終於迎來了一段比較明亮的時光。
孩子在這一頁可以認識「風格會變」這件事,並從肖像畫與和風畫中看見梵谷的創作變化與視野擴展,也可以與前一張農人畫的色彩做對比,觀察畫家的成長。

黃色小屋裡的那張床,是他畫給自己的歸屬感,也是畫給我們的溫柔安心。
《在亞爾的臥室》也是梵谷最喜歡的畫作之一。雖然家具很簡單,但畫面整齊有秩序,色彩也充滿暖意,像是他渴望能夠安穩生活的樣子。
孩子會喜歡窗戶掀開來看到的星空畫,也可能會想像:「如果是我,我會畫什麼放在牆上?」
▶︎這頁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家的感覺是什麼」、「你喜歡怎樣的房間」,也鼓勵孩子試著畫出自己想要的臥室,畫出那個「讓自己覺得舒服」的地方。

這頁的花,好像真的從書裡長出來了。
這一頁的立體設計真的太吸睛,孩子翻開時會忍不住驚呼「哇!」
一整束盛開的向日葵從頁面中跳出來,不只是介紹梵谷著名的畫作《向日葵》,更讓人感受到他對色彩與生命的熱情。
向日葵是梵谷心中代表「陽光、生命、友情」的花,他畫這束花,是為了迎接好友高更的到來,也像是為自己孤單的生活注入希望。
▶︎和孩子聊聊:「如果你要畫一束花送給朋友,你會選哪一種?為什麼?」透過討論,讓孩子從畫裡看見情感的流動,也鼓勵他畫出自己的「友情花束」。

畫進夜空的情緒:在滿天星光下,他靜靜地坐著,像是在和天空說悄悄話。
這一頁是大家最熟悉的《星夜》,也是我最喜歡的!孩子一看就說:「我看過這幅畫!它好像會動耶!」
那一圈一圈旋轉的筆觸、飛舞的藍色線條,就像夜晚的情緒在風中打轉。這一幅畫,畫的是梵谷窗外的景色,但其實也畫進了他心裡的孤單與渴望。
他筆下的星星又大又亮,像是在黑夜裡努力閃耀,彷彿對孩子們說:「就算害怕、就算一個人,也可以讓自己發光。」
這次有針對星夜設計了幾張學習單,可以來我的FB或IG索取喔!
▶︎可以和孩子討論:「你看過最美的夜晚長什麼樣子?想把它畫下來嗎?」讓這幅畫成為情感連結的起點,也成為創作的靈感種子。

最後的風景:他畫下了村莊的教堂,也留下了自己心中的路。
這一幅是《奧維教堂》,是梵谷在生命最後一個月畫下的作品。
畫中的道路像是蜿蜒的思緒,教堂傾斜的線條透露著不安與掙扎,彷彿能看見他內心的起伏。
畫面裡的雲、風、光,全都沒有停下來,一直在流動著,像他仍舊不肯靜止的畫筆,也像他始終渴望前進的人生。
和孩子一起看這張畫,可以問問他:「你覺得這幅畫的氣氛是什麼?跟之前的《星夜》有一樣嗎?」
也許孩子說不出完整的句子,但他們會感受到那種說不出的「不同」。
打開這一頁,不只看到立體的教堂建築,左側還整理了梵谷的一生。
從1853年出生,到1890年離世, 這37年裡,他經歷了許多起落——迷惘、努力、挫折、狂熱、孤獨、創作……,他只活了短短37年,但他留下的畫,卻活得比他久遠、自由,也更溫柔。
畫畫,是他說故事的方式
從暗沉的《吃馬鈴薯的人》、燦亮的《向日葵》,到旋轉不已的《星夜》,這本立體書像一場穿越時空的小旅行,帶我們走進梵谷的生命,也看見一個人在掙扎中持續創作的勇氣。
他不一定快樂,也不總是被理解,
但他用畫筆,把那些難以言說的感覺,一筆一畫留在畫布上。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也一樣,
也許他們不擅長解釋情緒,但可以畫一張畫、種一盆花、拼一幅拼圖,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對話。
如果可以,這本書不只讓孩子看見一位畫家的畫,更讓我們一起練習傾聽一個人的心。

把我最愛的星夜設計成學習單!
想索取《梵谷:人物立體書》專屬延伸嗎?讓孩子動手描線、觀察畫風、創作屬於自己的星夜嗎?
可以到我的FB或IG貼文索取。
FB傳送門:https://reurl.cc/NxAANm
IG傳送門: https://reurl.cc/A377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