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反思學習圍棋對我的幫助,於是決定從頭觀察如何分享「圍地盤」的概念,接著想萃取其中的思考過程,快速應用在學習其他領域的單點知識上,因此有了這篇文章的誕生。
這一個流程的內容,包含三個層面,分別是:
- 我參考學習圍棋「圍地盤」的來源為何?
- 以底層邏輯洞察時,會如何理解?
- 萃取出來可用於學習單點知識的部分
學習單點知識的流程,我將參考以下五個步驟:
Step 1:找出單點知識的基本規則,設定為學習起點
在我分享學習「圍地盤」的第一階段中,會先從理解一顆棋子開始,視為學習圍棋中的一個單點知識。接著觀察這顆棋子的規則,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氣」的概念,可以將其想像為每一顆棋子最基本的生命力。
當獲得要學習的知識點時,我會嘗試利用 AI 找出該知識在所屬領域中最基本的規則,並將其設定為學習起點。因為後續流程中的變數所發生的存量與流量變化,皆需建構在這個基本規則之上。
因此,學習單點知識的起點,在後續的每個流程中,都必須有這個核心規則的概念存在。
Step 2:找出單點知識可應用的最小事件,設定為學習終點
在我分享「圍地盤」的第一階段中,我設定的學習終點是:讓讀者理解一塊地盤的最小形狀,即在棋盤中間的位置,發現有四顆棋子圍住的一個交叉點,這正是圍到地盤的最小樣貌。
當我找出單點知識的基本規則後,會再利用 AI 找出實際可應用該概念的最小事件,並將這個事件設定為學習終點,也是在後續觀察因果關係時可作為比對的結果指標。
這個結果事件將作為我學會該知識的參考點,讓學習不僅停留在知識定義上,而是透過具體的實例,深化理解。
Step 3:從單點知識與規則中,找出結果可能的「存量情境」
在「圍地盤」的學習第一階段中,已設定目標為:從一顆棋子觀察出一塊地盤的樣貌。接著我開始思考棋子與其規則中的「氣」,在數量變化下能構成一塊地盤的條件。
我針對「1氣與1顆棋子」進行了以下思考:
- 一顆棋子最多有幾個「氣」?
- 一個氣,最多可被幾顆棋子共用?
- 一個氣,最少可被幾顆棋子共用?
- 一個氣,最近可被幾顆棋子共用?
最終我發現,一個氣可被「最近的四顆棋子」共用,這正與我所描述的「一塊地盤」關係密切。因為這個情境的棋盤樣貌,很像四顆棋子包圍交叉點的形式,因此這就是我初步觀察出的一塊地盤的「存量」。
這一步的目的,是找出事件的組合與學習終點之間的相似性。我要針對單點知識與基本規則,找出能構成學習終點的潛在事件組合,這些組合即是我們可假設為「存量」的狀況。
常見的三種觀察面向為:
- 一個規則與知識點在數量上的關係
- 一個規則與知識點在時間上的關係
- 一個規則與知識點在位置上的關係
Step 4:從預期失敗的結果,觀察「超出存量負荷」所引發的流量變化
假設「一塊地盤」是由「一個氣」與「最近的四顆關鍵棋子」所組成,那麼如果未能成功圍住這塊地盤,從「存量」角度來看,只要其中一顆關鍵棋子消失,地盤也就瓦解。
從規則層面來看,棋子消失的原因是「失去氣」──一旦棋子的氣歸零,根據規則,棋子就會被拿出棋盤外。這代表敵方可以透過削減我方棋子的氣,讓其氣歸零,從而使存量超載進而圍地盤失敗。
這樣的觀察可幫助我們思考:「學習終點」失敗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是一種反向思考,嘗試從失敗中找到某個數量條件的變化,會如何讓最初設定的結果產生偏差,並從中辨識出學習過程中應避免的關鍵情境。
這一步的主要學習目標是:建立起學習起點與終點之間的因果鏈,並理解其中某些規則變動導致結果改變的可能性,進而找出造成失敗的原因,並在後續學習中延伸這些「流量變化」對結果的影響力。
Step 5:依據底層本質的思考,展示學習單點知識的框架
這一步總結整體流程:
- 說明本次欲學習的單點知識內容,設定起始點與最小成果目標
- 認定哪一組知識與規則組合,是促成學習結果的關鍵
- 反思若失敗時,與成功結果間的關聯與變動差異
- 最後說明這些變動是基於哪一條規則所發生的,並探究其影響原因
最後複習
我預計從「一顆棋子」作為學習的起點,並以「圍出一塊地盤」作為學習終點。這一顆棋子的規則中,必須先理解「氣」的概念:當一顆棋子沒有氣時,即視為死亡,需被拿出棋盤外。
接著,我觀察到「一個氣」與「最近四顆關鍵棋子」可構成一塊地盤。而當敵方破壞其中一顆棋子的氣,導致其氣歸零並被移除棋盤,這一塊地盤也就隨之瓦解。
對我此篇所分享的概念感興趣可以參考初學圍地盤的階段一,以下有更詳細的內容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