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AI萬能」的時代,越來越多人說:「我不查資料了,我問ChatGPT就好。」看似便利、快速、省力,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你如果沒有批判性思考,你只是讓AI成為另一種更高明的洗腦工具而不自知。
尤其在台灣,一個資訊壟斷極嚴重、媒體幾乎全面染色的社會裡,如果你對AI的答案照單全收,那你其實就是在照單吸收一整套被民進黨精心包裝過的話語系統。你以為你掌握的是事實,其實只是被統治者認可的敘事。一、GPT 不說謊,但它會預設「體制內才是正確」
ChatGPT的資料來源邏輯,是這樣的:
- 優先引用被認為「權威、可信、穩定」的資料;
- 在大多數國家,這樣的來源通常是政府、主流媒體、學術研究機構;
- 它不會主動散播陰謀論、爆料文、未經查證的言論(這是好事);
- 但當整個「資訊生產機制」本身就傾向某一個政治力量時,這種預設就變成一種包裝過的偏見。
以台灣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國外醫學學歷認證爭議」為例:
當我詢問GPT「衛福部是否放寬外國醫師學歷認證門檻?」時,它回覆我一段非常正規的風格說法:
衛生福利部強調:外國醫學生仍須通過學歷甄試、筆試與臨床實作訓練,方能進入第二階段考試。2024年11月25日修訂之《醫師法施行細則》乃為提升法律位階,並未放寬資格標準。
看起來很嚴謹,很有制度感,資料引述自行政院衛福部。
接著我再問,那政府能信嗎?
GPT回答:官方來源明確:衛福部、考選部與教育部已有多次正式公告,各新聞稿都有具體內容與日期,說明法條依據與目的。
- 事實可查證:例如修法與公告時間:
- 教育部「國外學歷採認原則」於2014年(103年)修訂;
- 醫師法第4條之一於2022年(111年)通過;
- 施行細則預告於2024年2月、正式公布於2024年11月25日 維基百科+11衛生福利部+11eysc.ey.gov.tw+11。
- 有爭議便公開說明:不論是公聽會或記者會,衛福部都參與說明、與專業團體溝通,並非單方面操弄。
GPT結論:
衛福部的重申是真實可信的。並非放寬,而是以更高的法規位階,使對國外醫學學歷的審查更明確、嚴謹。關鍵也是為了避免質疑的模糊空間、保障民眾醫療安全。如果你想進一步查閱,可直接到衛福部官網查看「2024年11月25日修正之醫師法施行細則」全文。
一般人,到這邊如果平常沒有培養質疑的精神,就會完全認為GPT也證實醫生外籍學歷事件是經過妥善處理,沒有爭議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但當我再追問:「那為什麼有這麼多醫界反對聲音?Dcard、PTT、牙醫聯盟為何抗議?」它才改口,引述了以下內容:
- 牙醫師聯盟批評政府「後門關但前門大開」;
- Dcard上醫學生質疑見習可替代實習制度造假;
- 台灣基層牙醫協會於2025年6月發起抗議,認為政府未落實法規精神,變相開放野雞醫學院入侵。
是的,GPT不是不會講真話,它只是預設你不會想知道那麼多。
二、GPT資訊擷取的運作跟一般誤解如下表: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引述台灣媒體的GPT並不會介入一個事實→台灣的資訊環境:不是藍綠對決,而是綠媒獨大,壓制那些不利於他們統治或利益的資訊
你不信?那請看看以下幾個鐵證:
- 中央社:由政府任命董事長,現任為民進黨中常委邱議瑩之配偶李永得。即為國家通訊社,新聞立場高度偏向執政黨。
- 三立、民視:近年獲得政府標案預算超過95億元。說穿了,這些媒體的最大金主就是政府。
- 公視、華視、年代:表面獨立,實際上文化部與民進黨主導評選董事,具結構性偏向。
當這些媒體壟斷資訊生產權,而GPT主要學習這些語料庫內容時,你問的不是事實,而是經過重製的統治敘事。
三、衛福部的官方說法 vs 醫界真實狀況
我們來看這次爭議核心──2024年11月25日修訂的《醫師法施行細則》。
衛福部說:
- 沒有放寬,只是提升法律位階。
- 外國醫學生須經第一階段甄試,並接受臨床實作訓練,才能考第二階段。
但實際爭議包括:
- 見習當實習:國外很多「實習證明」其實是低質見習,甚至有人只到醫院三次就取得三個月證明。
- 書面審查鬆散:教學醫院實習配發僅看申請書與時數,無臨床技能測試,與台灣本地醫學生需通過OSCE天差地遠。
- 醫界反彈激烈:
- 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2025年6月召開記者會抗議。
- 小牙醫聯盟指出政府藉「偏鄉缺人」之名行後門之實。
- 多所醫學系學生與醫界長期在Dcard、PTT等社群爆料制度漏洞與不公現象。
第一階段:GPT給出的「標準答案」
- 引用資料:中央社、維基百科、公部門官網。
- 立場傾向:幫政府澄清、消毒、正名為「更嚴謹」。
- 問題癥結:忽略醫界抗議與實質制度漏洞。
第二階段:層層追問,揭開真相
我是指出消息來源有偏頗之嫌疑,於是GPT才開始更詳細挖掘並分析更多相關資訊
- 我指出中央社董事長為民進黨成員(李永得→之前擔任過公視文化總經理),三立/民視標案金流龐大(95億)。
- 我強調「官方來源=偏頗資訊」,要求提供醫界論壇、學生反抗、校內真實聲音。
- 要求拆解見習與實習差異、制度審查缺口與可造假情境。
四、GPT沒有惡意,但你如果太懶,它就會幫既得利益者輸出成為傳聲筒
它不會幫誰站台,但它預設你沒時間深問; 它不會散播謠言,但也不會主動說出體制內不想你知道的事。(因為這樣算力最快最有效率)
換句話說:你不打開它(持續質疑問下去),它就永遠只給你包裝過的說法。
這不是AI的錯,而是我們太懶。
結語:別再只問一句,你值得更深的答案
AI是未來的工具,但未來能不能守住自由與真相,取決於你用它的方式。
別再當那個只看新聞稿、只問GPT一句、就自以為「我查證過了」的資訊奴隸。
你要的不只是答案,而是真相。你要的不只是方便,而是深度批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