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ChatGPT洗腦!在臺灣,AI只是更高明的統治敘事工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這個「AI萬能」的時代,越來越多人說:「我不查資料了,我問ChatGPT就好。」看似便利、快速、省力,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你如果沒有批判性思考,你只是讓AI成為另一種更高明的洗腦工具而不自知。

尤其在台灣,一個資訊壟斷極嚴重、媒體幾乎全面染色的社會裡,如果你對AI的答案照單全收,那你其實就是在照單吸收一整套被民進黨精心包裝過的話語系統。你以為你掌握的是事實,其實只是被統治者認可的敘事。


一、GPT 不說謊,但它會預設「體制內才是正確」

ChatGPT的資料來源邏輯,是這樣的:

  • 優先引用被認為「權威、可信、穩定」的資料;
  • 在大多數國家,這樣的來源通常是政府、主流媒體、學術研究機構;
  • 它不會主動散播陰謀論、爆料文、未經查證的言論(這是好事);
  • 但當整個「資訊生產機制」本身就傾向某一個政治力量時,這種預設就變成一種包裝過的偏見。

以台灣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國外醫學學歷認證爭議」為例:

當我詢問GPT「衛福部是否放寬外國醫師學歷認證門檻?」時,它回覆我一段非常正規的風格說法:

衛生福利部強調:外國醫學生仍須通過學歷甄試、筆試與臨床實作訓練,方能進入第二階段考試。2024年11月25日修訂之《醫師法施行細則》乃為提升法律位階,並未放寬資格標準。

看起來很嚴謹,很有制度感,資料引述自行政院衛福部。

接著我再問,那政府能信嗎?

GPT回答:官方來源明確:衛福部、考選部與教育部已有多次正式公告,各新聞稿都有具體內容與日期,說明法條依據與目的。

  • 事實可查證:例如修法與公告時間:
    • 教育部「國外學歷採認原則」於2014年(103年)修訂;
    • 醫師法第4條之一於2022年(111年)通過;
    • 施行細則預告於2024年2月、正式公布於2024年11月25日 維基百科+11衛生福利部+11eysc.ey.gov.tw+11。
  • 有爭議便公開說明:不論是公聽會或記者會,衛福部都參與說明、與專業團體溝通,並非單方面操弄。

 GPT結論

衛福部的重申是真實可信的。並非放寬,而是以更高的法規位階,使對國外醫學學歷的審查更明確、嚴謹。關鍵也是為了避免質疑的模糊空間、保障民眾醫療安全。如果你想進一步查閱,可直接到衛福部官網查看「2024年11月25日修正之醫師法施行細則」全文。


一般人,到這邊如果平常沒有培養質疑的精神,就會完全認為GPT也證實醫生外籍學歷事件是經過妥善處理,沒有爭議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但當我再追問:「那為什麼有這麼多醫界反對聲音?Dcard、PTT、牙醫聯盟為何抗議?」它才改口,引述了以下內容:

  • 牙醫師聯盟批評政府「後門關但前門大開」;
  • Dcard上醫學生質疑見習可替代實習制度造假;
  • 台灣基層牙醫協會於2025年6月發起抗議,認為政府未落實法規精神,變相開放野雞醫學院入侵。

是的,GPT不是不會講真話,它只是預設你不會想知道那麼多。

二、GPT資訊擷取的運作跟一般誤解如下表:

raw-image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引述台灣媒體的GPT並不會介入一個事實→台灣的資訊環境:不是藍綠對決,而是綠媒獨大,壓制那些不利於他們統治或利益的資訊

你不信?那請看看以下幾個鐵證:

  • 中央社:由政府任命董事長,現任為民進黨中常委邱議瑩之配偶李永得。即為國家通訊社,新聞立場高度偏向執政黨。
  • 三立、民視:近年獲得政府標案預算超過95億元。說穿了,這些媒體的最大金主就是政府。
  • 公視、華視、年代:表面獨立,實際上文化部與民進黨主導評選董事,具結構性偏向。

當這些媒體壟斷資訊生產權,而GPT主要學習這些語料庫內容時,你問的不是事實,而是經過重製的統治敘事。


三、衛福部的官方說法 vs 醫界真實狀況

我們來看這次爭議核心──2024年11月25日修訂的《醫師法施行細則》。

衛福部說:

  • 沒有放寬,只是提升法律位階。
  • 外國醫學生須經第一階段甄試,並接受臨床實作訓練,才能考第二階段。

但實際爭議包括:

  1. 見習當實習:國外很多「實習證明」其實是低質見習,甚至有人只到醫院三次就取得三個月證明。
  2. 書面審查鬆散:教學醫院實習配發僅看申請書與時數,無臨床技能測試,與台灣本地醫學生需通過OSCE天差地遠。
  3. 醫界反彈激烈:
    • 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2025年6月召開記者會抗議。
    • 小牙醫聯盟指出政府藉「偏鄉缺人」之名行後門之實。
    • 多所醫學系學生與醫界長期在Dcard、PTT等社群爆料制度漏洞與不公現象。

第一階段:GPT給出的「標準答案」

  • 引用資料:中央社、維基百科、公部門官網。
  • 立場傾向:幫政府澄清、消毒、正名為「更嚴謹」。
  • 問題癥結:忽略醫界抗議與實質制度漏洞。

第二階段:層層追問,揭開真相

我是指出消息來源有偏頗之嫌疑,於是GPT才開始更詳細挖掘並分析更多相關資訊

  • 我指出中央社董事長為民進黨成員(李永得→之前擔任過公視文化總經理),三立/民視標案金流龐大(95億)。
  • 我強調「官方來源=偏頗資訊」,要求提供醫界論壇、學生反抗、校內真實聲音
  • 要求拆解見習與實習差異、制度審查缺口與可造假情境。


四、GPT沒有惡意,但你如果太懶,它就會幫既得利益者輸出成為傳聲筒

它不會幫誰站台,但它預設你沒時間深問; 它不會散播謠言,但也不會主動說出體制內不想你知道的事。(因為這樣算力最快最有效率)

換句話說:你不打開它(持續質疑問下去),它就永遠只給你包裝過的說法。

這不是AI的錯,而是我們太懶。


結語:別再只問一句,你值得更深的答案

AI是未來的工具,但未來能不能守住自由與真相,取決於你用它的方式。

別再當那個只看新聞稿、只問GPT一句、就自以為「我查證過了」的資訊奴隸。

你要的不只是答案,而是真相。你要的不只是方便,而是深度批判的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eron雜七雜八的日常
10會員
63內容數
有時耍廢 有時一本正經 大部分是紀錄想法
2025/07/07
有一天,我站在7-11的雜誌架前,「商周」封面上斗大的標題大概是表達:「台灣百貨業持續擴張」我好奇下翻了內頁,內容指台灣未來還有超過30家大型百貨將開幕!! 我愣了一下,心裡冒出一句話: 「台灣人,是還沒窮夠嗎?」 其實,百貨業開那麼多家,不僅僅是靠擺在百貨公司裡的商品進行銷售服務吸引消費者
Thumbnail
2025/07/07
有一天,我站在7-11的雜誌架前,「商周」封面上斗大的標題大概是表達:「台灣百貨業持續擴張」我好奇下翻了內頁,內容指台灣未來還有超過30家大型百貨將開幕!! 我愣了一下,心裡冒出一句話: 「台灣人,是還沒窮夠嗎?」 其實,百貨業開那麼多家,不僅僅是靠擺在百貨公司裡的商品進行銷售服務吸引消費者
Thumbnail
2025/06/13
每次有人說:「台灣就是要去中國化,說出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我都會靜靜思考,然後想起《橄欖樹》、《悲情城市》、《龍的傳人》那段讓人說不出話的氛圍。 這不是什麼情懷使然,而是我認真思考後的結論:台灣的文化之所以曾經能夠有深度,不是因為單一的本土意識,而是因為矛盾。 那是一種長期在裂縫中生出的創造力
Thumbnail
2025/06/13
每次有人說:「台灣就是要去中國化,說出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我都會靜靜思考,然後想起《橄欖樹》、《悲情城市》、《龍的傳人》那段讓人說不出話的氛圍。 這不是什麼情懷使然,而是我認真思考後的結論:台灣的文化之所以曾經能夠有深度,不是因為單一的本土意識,而是因為矛盾。 那是一種長期在裂縫中生出的創造力
Thumbnail
2025/06/02
卡爾・榮格 Carl Jung: 「Music reaches the parts of the soul that words cannot.」
Thumbnail
2025/06/02
卡爾・榮格 Carl Jung: 「Music reaches the parts of the soul that words cannot.」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普及,瞭解AI工具的重要性。本文介紹AI工具的應用,分享最新的GPT-4o的功能和優勢,並提出AI與人類智慧相結合的見解。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普及,瞭解AI工具的重要性。本文介紹AI工具的應用,分享最新的GPT-4o的功能和優勢,並提出AI與人類智慧相結合的見解。
Thumbnail
先寫結論: AI真的很厲害,而且只會愈來愈厲害,但我們人類還是得繼續學習。而且因為AI工具的便利,人類學習將更貼近學習的本質---為了成長和幸福。 以往為了應付工業化進程而必須花大量時間反覆記誦或演練的重複性工作,將大量減少,也不再需要花大量時間學習某些特定目標的應用技能工具,如:『文件繕打
Thumbnail
先寫結論: AI真的很厲害,而且只會愈來愈厲害,但我們人類還是得繼續學習。而且因為AI工具的便利,人類學習將更貼近學習的本質---為了成長和幸福。 以往為了應付工業化進程而必須花大量時間反覆記誦或演練的重複性工作,將大量減少,也不再需要花大量時間學習某些特定目標的應用技能工具,如:『文件繕打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Thumbnail
在晶狀智慧的時代,人類與AI共舞,共同建構更先進、更智能的未來。這是一場革命,一場改變人類命運的奇蹟,讓我們共同見證這個智慧的新紀元。
Thumbnail
在晶狀智慧的時代,人類與AI共舞,共同建構更先進、更智能的未來。這是一場革命,一場改變人類命運的奇蹟,讓我們共同見證這個智慧的新紀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