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們全家從宜蘭烏石港搭乘「北極星號」出海賞鯨豚
這次是網路預約的賞鯨行程,
原本三顆颱風接連擦邊,我們還擔心無法出航沒想到天氣竟然轉好——雖然風浪不小,但依然順利出發!
龜山島這次沒能登上,
但那一刻,海面出現一整群飛旋海豚,從浪尖上成群跳躍而出
——不是一兩隻,是整整兩百多隻飛旋海豚,像一場會跳舞的海上慶典!

我一邊驚呼、一邊拿手機猛拍,
然後忍不住偷瞄了我的兩個女兒
想著:「風浪這麼大,她們會暈嗎?」
結果完全沒有,
她們睜大眼睛看著海豚翻跳,情緒比媽媽還嗨!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這不只是出遊,這也是一場神經系統的訓練
🧠 為什麼會暈車、暈船?原來是大腦「誤判毒素」

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的本質,
是感官訊號衝突造成的大腦混亂
當你眼睛看到的是穩定的船艙、地板,
但前庭(平衡感)感受到上下搖晃,
肌肉和內耳也傳來「我在移動」的訊號時,大腦會困惑地以為:
「這是不是中毒產生的幻覺?要不要吐掉比較安全?」
於是,暈、冷汗、噁心、嘔吐,就成了大腦的「自我防禦誤操作」
✅ 動暈簡單講:眼睛覺得沒在動、內耳覺得在搖晃
→ 大腦混亂 → 誤判是中毒 → 啟動「吐掉保命」反應
👶 不同年齡的孩子,暈船風險不一樣!
🔍 孩子會不會暈船?不是年紀越小越容易,而是…這樣分:
✅ 0~2 歲:幾乎不會暈
- 前庭系統尚未完全成熟
- 大腦無法辨識「動來動去」=異常 → 比較不會產生噁心感
- 很多寶寶出海直接「睡成一條魚」😴
當天同船的還有兩個小嬰兒,以及阿桃都屬於這個年齡層
的確都是出海沒多久就睡著了

阿桃睡成一條魚
⚠️ 2~6 歲:暈動高風險族群
- 前庭系統已成熟,但大腦整合感官訊號的能力尚未健全
- 對搖晃敏感卻無法理解 → 感官衝突強烈,最容易暈
- 表達能力有限,常常是先臉色蒼白、冒冷汗、安靜下來,再突然吐出來!
梨子以及其他乘客也有這一年齡群
梨子因為乘車經驗豐富,
她雖然沒吐,但靠在爸爸的大腿上瞇眼休息,
後面座位的小朋友則很快在30分鐘內就開始吐了

梨子姊姊靠在爸爸的大腿上瞇眼休息
🧒 6 歲以上:可以訓練與改善
- 大腦整合能力進步,可以「預期」移動感 → 有助於減緩暈動
- 能說出不適感,例如:「我頭暈」、「我想吐」,家長更容易應對
- 透過反覆出海或搭車的經驗,能逐漸習慣、適應 → 神經系統進入「訓練期」!
🚸 小學生開始暈車?恭喜!這其實是大腦開始進步的訊號。
代表孩子的感官統合力正在發展,
能更精準表達不適,也更有機會訓練與適應
🧠 暈船能訓練嗎?可以的,這叫「習慣化」
動暈不是命定,
它其實是一種可以透過反覆暴露+正確引導來改善的現象,
這在神經學上叫做「習慣化(habituation)」
意思是:
大腦經歷幾次「這個搖晃其實不危險」的經驗後,就會學會不啟動"動暈反應"。
我就是最佳例子:從前只要上山路就吐,現在搭車反而能補眠
梨仔也是在常常做車的情況下,對搖晃感到習慣,
這就是神經系統學會「這件事不值得緊張」的過程!
🛳️ 出海前這樣準備,幫孩子度過暈浪門檻:
- ⏰ 行程選早上:風浪較小,太陽溫和
- 🧃 避免空腹/過飽出發:最佳是輕食後30分鐘出海
- 👀 鼓勵看外面、不滑手機:減少感官衝突
- 🍬 備糖果、口含錠:轉移注意力也有助安撫
- 💬 提前說明會「搖搖晃晃」很正常,降低焦慮
- 🧠 當孩子說「我好像想吐」時,冷靜陪伴、不要責怪:心理壓力也是暈船加速器
我們這次就成功用「故事法」預告出海情境,
告訴她們要體驗出海當水手,
就像彩虹兔的歌謠 A sailor went to sea
我們即將出航當個小水手!
出發前一天我也念了蘭登3的Dophine!這本書
整個過程他們更有參與感,也少了害怕
🏝️ 台灣,其實就是最划算的親子冒險場
我們常說要帶孩子去看世界,但其實別忘了:
我們自己就住在一座四面環海、充滿故事的海島上。
東北角的龜山島、西部的濕地、
南方的珊瑚礁、北海岸的火山遺跡……
這些地方不需要簽證、不用長途飛行,
就能給孩子帶來一次身體去過、心也記得住的自然體驗
這趟回程,我老公看著一連串的海豚在船旁跳過,突然說:
「去舊金山看金門大橋還不如來宜蘭划算。」
我笑了,笑得很認同。因為那一刻我確定,

這片海洋,不只養活了島上的我們,也豐富了孩子的大腦、身體與記憶。
推薦給每個爸媽:
別只把海當成風景,讓它成為孩子童年裡最難忘的一次訓練與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