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回到本頻道大家都喜歡的新手存股系列的專題。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議題是,股票的「買低賣高」原則,和我們在投資的時候會遇到的各式樣的「心理陷阱」。
為何大多數人無法買低賣高?
大部分的人,都會很直覺地認為「買低賣高」,應該股票的不二法門,但是,為什麼大家這個人人都知道的「買低賣賣」,真正在市場上能做到人是少之又少。不是因為我們不懂,而是因為『投資從來就不是靠知識可以戰勝的』

我要以最近的台積電的走勢為例子,請各位先記得下圖中的 3 月 10 日的 998 元。這個998 元是繼 2024 年 12 月 2 日之後,在經歷了一季之後,台積電在2025 年首度跌落千元。
另一個時間則是川普關稅發動之後的歷史大跌日,2025 年 4 7 日的台積電,當時的台積電在兩個交易日之內,從 943 狂跌至了 780。我之前還在問朋友們有沒有買到 780 的台積電的。記得這兩個日子和他們分別的 998 和 780 的股價之後。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新聞」是怎麼說的。

下圖左是在 2025 年 3 月 10 日的時候,在台積電在2025年首度跌落千元之後,新聞也「明確」指出,台積電跌破千元可以買 ,當時也說了,台積電在 2025 年營收會成長 1.2倍,且毛利率可以達到 56 ~ 58 %的超優質表現。另外,當時也與川普宣布了要於美國擴大投資,一切看起來應該都是美好的。
另外下圖右的部分,則是在台股在川普關稅宣布之後,台積電首度在 16 年之內跳空跌停,上一次,可能要回到08年的雷曼兄弟了。剛剛有說過 3 月 10 日,是今年第一次跌破千元,但是第二個新聞在 4 月七日,台積電則是跌到了 780 。

當市場暴跌、新聞頭條充斥著恐慌性語言時,這時候,我們會完全忘記,在一個月前,也就是3月10日,台積電的營收、毛利和在未來前景的好消息。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反而會會自動進入「逃命模式」,這不是理性計算,而是演化幾十萬年形成的求生本能。
下圖的左邊,還是列出,當時的市場氛圍,大家完全無法理解,什麼時候才會止跌,市場更誇張的,當然,現在是以「後見之明」來看,市場有喊出會跌到 500 元之下。我想大部分的人會半信半疑,但是在當時說了 500 元,我想蠻多人是真的覺得有可能會下到那一個數字,但是從事後來看,台股的運氣算是非常的不錯,780 為台積電這一次的最低點。

剛剛大家都有說過,對於「買低賣高」這個基本原則而言,人人都知道。以剛剛的台積電的例子來看,在兩個月之後,台積電重返了千元,下圖我們也是採用了Yahoo的評論,當時在 5 月 15 日的時候,台積電重回了千元,當然以最近的台積電在前「歷史新高」1160前來計的話,若我們有極端一點的 780 的近期低點來計的話,已經反彈了 48%。
下跌時逢低買進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更多的投資朋友,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不是『買入』,反而手是按下了『賣出』。
對於績優如台積電,方方面面從走勢、新聞、財報來看,明明我們都知道長期必然會回升,但面對暴跌的時候,人類的大腦只會想著要『止痛』,對於無法「買低賣高」,真正的問題,不是「你會不會」,而是「你敢不敢」。
投資從來不是一場智力測驗,而是一場人性的考驗。

關於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的行為經濟學
在投資的時候,我你可能以為自己是在做精密的計算,例如: 報酬率、基本面。
但實際上,人類大部分的決策,都是被心理驅動的。
行為經濟學之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曾在他們的經典論文《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若翻譯成中文則為「前景理論: 一個在風險之下的決策分析」
這個論文是指出人們在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時,決策行為並不完全符合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預期,反而會受到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參考點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等心理因素的影響
該理論指出,人們對損失的痛苦,遠遠大於對等額獲利的快樂。這就是著名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他們寫道:
“Losses loom larger than gains.”——「損失在人們心中,比獲利更有分量。」
這不僅僅是一句至理名言更是深植在人類心中的本能反應。比起賺 1 萬元,大多數人更痛恨賠掉 1 萬,即使這兩件事在理性上等值。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投資朋友們更多在市場下跌時是「忍痛賣出」,而非逢低加碼。

確定性偏好(Certainty Effect)
而另一個致命陷阱是 確定性偏好(Certainty Effect)。在 1981 年的《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論文中,Tversky 和 Kahneman 用「亞洲疾病問題」的實驗揭示了這一點:
當面對確定獲利時,人們傾向選擇安全的方案;但若面臨損失,人們卻傾向選擇冒險,寧願賭一把。
“People tend to avoid risks when a positive frame is presented but seek risks when a negative frame is presented.”
「面對獲利時傾向於規避風險,但是在面對損失時則願意冒險挑戰。」
這種偏好讓投資人在賺錢時太早獲利了結,在虧損時卻死抱不放。你可能在一支只上漲 5% 的股票時過早賣出,但對那支已經跌了 30% 的股票卻堅持不砍,心裡只想著「只要再漲回來一點,我就解套了」。
從這些實驗我們可以看到:投資的失敗往往不是因為分析錯誤,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不想面對損失。如果不能覺察自己正在掉入這些心理陷阱,那麼再多的技術分析、精密計算也在投資上幫不了我們。

逃命式的賣出(Myopic Loss Aversion)
回顧 2022 年,市場在升息、戰爭、通膨等負面因素夾擊下大幅下跌,許多投資人慌了,尤其是新手散戶。他們選擇在最低點「逃命式賣出」,口頭上說要「止血」,但實際上是情緒的反射動作
在市場急跌時,很多投資人選擇「逃命式賣出」,表面上是止損,其實是止痛。這種行為非常常見,而且不是你個人的問題,而是整體人類大腦的設計使然。行為經濟學家 Benartzi 和 Thaler 在他們的研究《Myopic Loss Aversion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1995)(短視型損失趨避與股權溢酬之謎) 中指出:
“Investors who evaluate their portfolios too frequently are more sensitive to short-term losses.”
投資人如果太頻繁查看自己的投資組合,會對短期的損失過度敏感。
這正是為什麼市場每次出現大跌,往往會引發集體恐慌:不是因為基本面真的崩潰,而是因為我們每天看帳面紅字看得太多、太痛。於是你按下賣出鍵,心想:「先避開更大的虧損,之後再說。」
但問題來了,當市場在 2023–2024 年快速反彈,創新高時,你卻已經回不去了。你會懷疑:「現在再進場,會不會又被套?」於是你開始觀望、遲疑、等待。這時候,你錯過的就不只是某一段漲幅,而是整段市場財富重分配的過程。
Barber 和 Odean 在 2013 年的《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 Investors》(散戶的投資行為)也點出了這個慣性錯誤:
“Individual investors tend to sell winning investments too early and hold on to losing investments too long.”
散戶投資人常常太早賣掉賺錢的資產,卻長期抱著虧損的部位。
而更糟的是,一旦他們真的砍掉虧損部位,在該買回來的時候,卻往往遲遲不敢動作,造成踏空遺憾,錯過市場黃金反彈段。這就是投資人最典型的心理陷阱——「為了逃避眼前的痛苦,而放棄了長期的收穫」。

重返市場的困難
許多投資人在市場大跌時選擇「贖回」,當下可能覺得鬆了一口氣,像是暫時逃離了風暴。但對於長期投資,真正的挑戰現在才剛開始。因為在你退出市場之後,要「再進入市場」會遠比你想像的困難。
我們會開始問自己:
「現在買進會不會又再跌?」、「要不要等再回檔我再進場?」
然後我們會發現,當市場真的漲回來時,反而會更不敢動了。你原本以為自己會
「等穩一點再買回來」,但那個「穩」的標準
會不斷地隨著時間一直被拉高,結果就是,『再也不再進場。』
在短期虧損中選擇贖回後,大腦其實已經強化了「下跌=危險」的情緒連結。這會導致當市場回升時,無法信任反彈,反而會更加猶豫與空手。
而根據 Shefrin 和 Statman 在〈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中的觀察,投資人會將資金切割為「心理帳戶」,並對過去有虧損記憶的那一筆資金,特別敏感:
“They avoid losses in each mental account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portfolio.”
投資人傾向避免每個心理帳戶中損失,而不是從整體資產的角度思考。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你在贖回後,再次進場時會感到壓力更大:因為你面對的,不只是市場的價格波動,而是那筆讓你「輸過一次」的錢。在心理上,你要的不只是報酬,而是對錯的救贖。所以你會發現,贖回只需要簡單的APP賣出點擊,而重返市場,卻需要一整顆重新建立信心的投資大腦。

投資一定是買低賣高嗎 ?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
「投資一定要低買高賣嗎?」
其實,我們心裡都知道這句話是對的,也是最簡單、最直覺的投資原則。但真正難的,不是理解,而是執行。
從今天我們所舉的台積電例子你可以看到,不論是 998 元時的利多新聞,還是股災時至 780 元的市場恐慌,我們對於投資的反應幾乎都不是來自理性,而是來自情緒。明明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我們卻選擇在最不該賣的時候出場,而當股價回升、新聞看好,我們卻反而遲疑、錯過。

我們不是不夠聰明
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大腦預設機制就是這樣設計的。損失比獲利更痛—這就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當市場不確定時,我們寧願接受眼前的損失,也不敢賭未來的可能性—這就是「確定性偏好」(Certainty Effect)。而這兩大心理陷阱,正是讓無數散戶在錯誤的時間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
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離開容易,重返市場難」當你因恐慌贖回之後,要再進場比你想像得困難得多。所以說:
投資不是一場智力測驗,而是一場心理修行。

建立規則,對抗情緒
真正的良好的投資,靠的不是預測市場,而是建立自己可以持續執行的規則。確認自己的進場訊號和出場規則,不讓情緒凌駕於策略之上。明白短期波動只是過程,真正的勝負取決於紀律是否堅持到底。
我們該做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在投資時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
如果可以,寫下自己的買賣紀律,明確設定進出場原則,我想在未來長期的投資上會有極大的助益。

以上是我對於「買低賣高」和在存股過程中,朋友們會遇到的心理陷阱和困境的整理,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或是心得,也歡迎留言與我們的朋友們分享。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有的內容,希望今天的內容可以幫助各位 ,如果喜歡我以上的內容,也歡迎幫我訂閱、按讚和分享。

SZ的存股筆記 - 投資一定要「買低賣高」嗎?為什麼大家都知道卻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