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臉書上偶爾看到一些剪輯畫面,當時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這是在演BL嗎?還是只是恐怖片?」。基於一種對恐怖片的天生排斥,一直沒勇氣深入了解這部作品。然而,昨晚在傑森國王的推薦下,小臣鼓起勇氣終於讀完了《光逝去的夏天》的漫畫版,對於「喜歡」與「愛」的界線產生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這部作品表面上帶有BL的色彩,但實際上更像是一種恐怖懸疑下的情感寓言。主角佳紀與光是青少年階段的摯友,友情與情慾在青春期總是難以分辨,那種「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情感非常真實。我特別被一個問題觸動:到底什麼是「喜歡」?當兩個人的關係超越了友情的親密,卻又沒有明說愛意,那種朦朧不清的情感,就是喜歡嗎?還是愛?而這種喜歡,可以建立在單純的「身體」上嗎?
在故事裡,光的死亡與除腦大人的出現,打破了所有的界線。祂以光的身體出現,說著「我喜歡你」,讓佳紀陷入極度的掙扎與渴望之中。儘管佳紀知道眼前的存在並不是真正的光,但在那一刻,生理性的衝動、對過去慾望的補償、與從未被說出口的愛意交織在一起,讓他選擇了接受。那是一種幾乎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讓人不顧恐懼與理性,只想在那副熟悉的身體與語言中,獲得自己渴望已久的情感回應。這種場景引發我對「性與愛」的本質重新反思。喜歡與愛,是否必然建立在「生理性衝動」之上?我想,是的,但那只是起點。一段成熟的愛情應該包含著恐懼,例如怕失去、怕不被愛、怕走不下去……這些恐懼讓人謹慎、誠實,也讓人學會在愛裡掙扎與成長。像佳紀那樣的角色,在接受「除腦大人」時,內心的恐懼從未消失,但他仍然選擇相信,那是一種帶著傷口的勇氣。
而光,無論是原本的光,還是被除腦大人附身的「光」,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一種模糊的愛。祂既非人,也非鬼,而是承載著記憶與慾望的容器。祂的愛是偏執的、焦慮的、充滿控制慾的,卻也極其純粹。這讓我想到許多現實中的愛情,明知後來對方已非當初的那個人(特別是初戀分手後N年),但因為記憶還在、身體還在,我們便願意欺騙自己,繼續愛下去。
我們是否某些程度上與佳紀很像?我們對某個人的愛,可能也混合了身體上的慾望、情感上的執著與精神上的孤獨。那種又怕又愛的狀態,讓我們無比脆弱,也無比真實。每當喜歡的人/深愛的人說出一些無心的話,或是無心的舉止,我們的心就被刺傷;每當他們靠近一點點,我們又忍不住想更靠近。他們可能永遠無法理解,我們不是只愛他們的外表,我們是在意他們的一切,甚至是他們不願面對的自己。
這部作品不試圖為愛做出明確的定義,反而讓我們思考:我們究竟愛的是誰?那副身體?那個靈魂?還是那段記憶與陪伴?或是,我們會因此愛上同一副身體的另外一個靈魂(也就是真正的他?)並與之冒險、探究,而非我們當初投射自己內在需求的他(幻想中的他)?
總之,對我來說,《光逝去的夏天》不只是BL漫畫,也不只是恐怖懸疑的故事,而是寫給每個「曾經在愛裡懷疑自己,同時又懼怕,但又願意冒險的讀者們」。
後記(個人判斷):
1.佳紀是同性戀,是bottom(也就是受);生前的光,是雙性戀(因為後面有透露他的死法,以及死前的願望,明顯的愛意),應該是屬於TOP(就是攻)。
2.佳紀是安全型人格,因為他知道光喜歡他,但他不會焦慮,強迫光給一個明確的答案,例如要求表示我們現在是什麼關係,而是自己壓抑,或者稱之為佛系的面對自己與生前的光的關係;除腦大人是焦慮型人格,明顯焦慮、幼稚、大膽示愛、想要掌控佳紀;生前的光是迴避型人格,他會控制不住地主動撩佳紀,主動用行動表示喜歡佳紀,但不說自己愛佳紀,可能他也很疑惑自己應該是愛女生,但為什麼自己對佳紀會這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