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關於身口意
有一位名為「不害」(Ahiṃsaka)的婆羅門,來到佛陀所在之地,報上名字後,請求佛陀為他說法。 佛陀便以他的名字為題,說了以下這股偈子: Yathā nāmaṃ tathā cassa, 若人如是名 siyā kho tvaṃ ahiṃsako. 稱之為不害 Yo ca kāyena vācāya, 但凡身口行 manasā ca na hiṃsati. 意行亦無害 Sa ve ahiṃsako hoti, 實稱之不害 yo paraṃ na vihiṃsatī 因不傷一切 不害婆羅門聽了偈言之後,非常歡喜,他感謝稱讚佛陀之後,也皈依了佛陀,成為僧團的一員,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位。 ---- 名副其實--指的就是某個人、事或物,其實際的品格、行為、品質或在一切可衡量的標準下,這個人、事或物,都符合他/它的名字所代表的意義。 雖然名字是世間法,只是用來稱號和區別。但大多數的人的名字,都是父母或家庭中長者所給予,其中都抱著深深的祝福、願望或期許。 不應迷信名字帶來的幸運或不幸運,但若一個人擁有美好的名字,那麼,活出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錦上添花的好事了。 因此佛陀對名叫無害的男子,指出真正的「無害」的定義,就在於『身行、口行、意行』都不帶著傷害的意圖,這樣才能真正稱之為無害。 一般在家人、居士們持守的五戒,全部都屬於身行和口行,可見控制身體不去: 1.殺害生命 2.偷竊財物 3.淫亂交際 4.說謊欺騙 5.喝酒(或吸食迷幻物品) 這些是最基本的「無害」 因為,若是完全拒絕這些行為,就可成為一個容易被社會、群眾接納的安全的人。 而意行則可以參考上一篇[相應部7.4 酸粥經],不在心中詛咒他人或埋怨、辱罵,雖然不會直接傷害他人,但是卻直接傷害自己,因此,這是有害。 真正的無害,是連自己也不傷害。 對自己和他人都抱持同樣的慈愛心,無論推己及人或待人如待己,都不會為對方和自己帶來傷害。 ---- 本篇經文的聞法者,譯為「不害」 但篇名,則採用佛陀從「不害」這個名字,再引申出名子背後的意涵--「無害」 以中文來說,「不」和「無」都具有否定的意涵,但,「不」的字義感受,比較偏向動作者本身沒有那個行動的意圖。 「無」則屬於中性的否定描述,並通常沒有明顯的行動主體。 故,婆羅門自稱為「不害」,但若他仍在身口意行上造惡,那麼,他並非「無害」 若婆羅門確實在身口意行上不造惡,那麼,他便可以自稱或被稱為「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