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5 💠 Ahiṃsaka-suttaṃ(無害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佛陀法語 | 關於身口意

佛陀法語 | 關於身口意

有一位名為「不害」(Ahiṃsaka)的婆羅門,來到佛陀所在之地,報上名字後,請求佛陀為他說法。 佛陀便以他的名字為題,說了以下這股偈子: Yathā nāmaṃ tathā cassa, 若人如是名 siyā kho tvaṃ ahiṃsako. 稱之為不害 Yo ca kāyena vācāya, 但凡身口行 manasā ca na hiṃsati. 意行亦無害 Sa ve ahiṃsako hoti, 實稱之不害 yo paraṃ na vihiṃsatī 因不傷一切 不害婆羅門聽了偈言之後,非常歡喜,他感謝稱讚佛陀之後,也皈依了佛陀,成為僧團的一員,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位。 ---- 名副其實--指的就是某個人、事或物,其實際的品格、行為、品質或在一切可衡量的標準下,這個人、事或物,都符合他/它的名字所代表的意義。 雖然名字是世間法,只是用來稱號和區別。但大多數的人的名字,都是父母或家庭中長者所給予,其中都抱著深深的祝福、願望或期許。 不應迷信名字帶來的幸運或不幸運,但若一個人擁有美好的名字,那麼,活出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錦上添花的好事了。 因此佛陀對名叫無害的男子,指出真正的「無害」的定義,就在於『身行、口行、意行』都不帶著傷害的意圖,這樣才能真正稱之為無害。 一般在家人、居士們持守的五戒,全部都屬於身行和口行,可見控制身體不去: 1.殺害生命 2.偷竊財物 3.淫亂交際 4.說謊欺騙 5.喝酒(或吸食迷幻物品) 這些是最基本的「無害」 因為,若是完全拒絕這些行為,就可成為一個容易被社會、群眾接納的安全的人。 而意行則可以參考上一篇[相應部7.4 酸粥經],不在心中詛咒他人或埋怨、辱罵,雖然不會直接傷害他人,但是卻直接傷害自己,因此,這是有害。 真正的無害,是連自己也不傷害。 對自己和他人都抱持同樣的慈愛心,無論推己及人或待人如待己,都不會為對方和自己帶來傷害。 ---- 本篇經文的聞法者,譯為「不害」 但篇名,則採用佛陀從「不害」這個名字,再引申出名子背後的意涵--「無害」 以中文來說,「不」和「無」都具有否定的意涵,但,「不」的字義感受,比較偏向動作者本身沒有那個行動的意圖。 「無」則屬於中性的否定描述,並通常沒有明顯的行動主體。 故,婆羅門自稱為「不害」,但若他仍在身口意行上造惡,那麼,他並非「無害」 若婆羅門確實在身口意行上不造惡,那麼,他便可以自稱或被稱為「不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2會員
49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7/24
畢蘭吉卡是一個靠賣酸粥生活的人,他也是巴拉德瓦賈氏族的一員。他聽聞氏族中有人皈依了佛陀,出家成為比庫,感到忿怒和不悅,於是前往佛陀的修行處。 到了佛陀當事所在的修行處之後,他一語不發、沉默地站在一邊。
Thumbnail
2025/07/24
畢蘭吉卡是一個靠賣酸粥生活的人,他也是巴拉德瓦賈氏族的一員。他聽聞氏族中有人皈依了佛陀,出家成為比庫,感到忿怒和不悅,於是前往佛陀的修行處。 到了佛陀當事所在的修行處之後,他一語不發、沉默地站在一邊。
Thumbnail
2025/07/22
阿蘇林達卡(意為:阿修羅之王)也是巴拉德瓦賈氏族的一員,他聽聞兩位兄弟竟然皈依了佛陀,並出家成為比庫,他感到憤怒和不悅,於是就來到佛陀修行的地方,用粗俗殘酷的言語侮辱、批評佛陀。 自始至終,佛陀都一語不發,直到阿蘇林達卡覺得罵得夠了,並且指著佛陀,說:
Thumbnail
2025/07/22
阿蘇林達卡(意為:阿修羅之王)也是巴拉德瓦賈氏族的一員,他聽聞兩位兄弟竟然皈依了佛陀,並出家成為比庫,他感到憤怒和不悅,於是就來到佛陀修行的地方,用粗俗殘酷的言語侮辱、批評佛陀。 自始至終,佛陀都一語不發,直到阿蘇林達卡覺得罵得夠了,並且指著佛陀,說:
Thumbnail
2025/07/22
和達那佳妮的丈夫一樣,同是巴拉德瓦賈族的另一位男子--Akkosa(阿寇薩,意即:辱罵)聽到說氏族中有人去皈依佛陀出家的事情,非常憤怒和不悅,便前往佛陀的修行處,以粗俗殘忍的言語嚴厲地批評佛陀。
Thumbnail
2025/07/22
和達那佳妮的丈夫一樣,同是巴拉德瓦賈族的另一位男子--Akkosa(阿寇薩,意即:辱罵)聽到說氏族中有人去皈依佛陀出家的事情,非常憤怒和不悅,便前往佛陀的修行處,以粗俗殘忍的言語嚴厲地批評佛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導讀:   佛陀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導讀:   佛陀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聲聞聖人觀我空,聞說《金剛經》,無空可住而有怖,一切法空而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聲聞聖人觀我空,聞說《金剛經》,無空可住而有怖,一切法空而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