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量化投資人,就來介紹一下什麼是量化
我以「月換股」作為一種量化投資的實踐方式,現行採量化篩選股票,技術分析進出場
今天,讓我們去理解量化投資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看待市場的「世界觀」。我們將剖析其背後的哲學意義,並勾勒出設計一個有效策略的完整路徑。第一部曲:重新定義「投資」— 量化投資的哲學核心
傳統投資往往被視為一門藝術,仰賴投資人的天賦、直覺與人脈。而量化投資,則試圖將其轉化為一門「科學」。這背後有三個核心的哲學轉變:
- 從「確定性」到「或然率」的轉變
許多投資人窮盡一生,想找到「下一支飆股」的確定答案,想尋找投資的聖杯。但量化投資者從一開始就承認:市場是混沌的,任何單一事件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追求的並非100%的準確率,而是一個長期、可重複的統計優勢。
這就像經營一家賭場。賭場老闆不知道下一把輪盤的結果是紅是黑,但他非常清楚,只要遊戲規則(賠率,期望值)對他有微小的優勢,在成千上萬次的投注後,他幾乎必然是贏家。量化策略,就是我們在市場中為自己設計的、擁有正期望值的「遊戲規則」。
- 從「人為判斷」到「系統決策」的轉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在其著作《快思慢想》中,深刻揭示了人類決策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例如: - 錨定效應: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資訊。
- 處置效應:傾向於太快賣掉上漲的股票,卻死抱著下跌的股票不放。
- 羊群效應:不自覺地跟隨大眾的行為。
這些人性弱點,是投資獲利的最大敵人。量化投資的本質,就是建立一個客觀的、不受情緒干擾的決策系統。當系統發出買進訊號時,無論你內心多麼恐懼,都必須執行;當系統發出賣出訊號時,即使你對這支股票愛不釋手,也要果斷離場。這是對抗人性弱點的終極武器。(但是還是很難,需要訓練,程式交易者也常因為不符預期的時段手動停止程式,最終錯過大漲的那一段)
- 從「故事」到「數據」的轉變
市場上充斥著動人的「故事」:一家公司革命性的技術、一位傳奇CEO的願景...。這些故事很吸引人,但也常常是價值陷阱的糖衣。量化投資者是徹底的懷疑論者,我們相信的不是故事,而是冰冷的數據。
一個故事無法被回測,但一個數據因子(例如:本益比低於10)可以。我們可以輕易地驗證,在過去十年、二十年,這個因子是否真的能帶來超額報酬。這種以數據為依歸的思維,讓我們能穿透市場的雜訊,直達獲利的本質。
第二部曲:策略的誕生—設計一個量化模型的完整藍圖
理解了哲學,我們來談談實踐。設計一個量化策略,如同打造一艘精密的船艦,需要遵循嚴謹的工序。
步驟一:策略發想 (Idea Generation)
這是最關鍵的起點。策略的靈感來源於何處?
- 學術論文(最常見的來源):例如諾貝爾獎得主尤金·法馬和肯尼斯·弗倫奇提出的「三因子模型」(我的碩士論文),揭示了價值(Value)和規模(Size)因子的有效性。
- 市場觀察:你可能觀察到「法人連續買超的股票,後續上漲機率較高」,這就是一個值得驗證回測的想法。
- 基本面邏輯:例如「營收成長加速,且毛利率提升的公司,股價表現更好」。
重點:你的想法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經濟學或行為學邏輯作為支撐,而不僅僅是數據挖掘的巧合,在。
步驟二:因子定義與數據獲取 (Factor Definition & Data Acquisition)
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精確的數學定義。
- 想法:「買便宜的股票」。
- 精確定義(舉例):
- 因子A:本益比 (P/E Ratio) < 12
- 因子B:股價淨值比 (P/B Ratio) < 1.5
- 因子C:企業價值倍數 (EV/EBITDA) < 8
你需要取得乾淨、準確的歷史數據(股價、財報、籌碼等),這是模型的地基。「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是量化領域的鐵律。
步驟三:歷史回測 (Backtesting)
這是策略的「模擬考」。我們用歷史數據去模擬,如果過去一直使用這個策略,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在回測中,我們重點關注幾個指標:
- 總報酬率:策略的最終獲利能力。
- 夏普比率 (Sharpe Ratio):衡量「每承受一單位風險,能獲得多少超額報酬」,是評估策略效益的核心指標。
- 最大回撤 (Max Drawdown):策略在歷史上最慘重的虧損幅度。這決定了你在最壞的情況下,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
極度重要:必須警惕「過度擬合 (Overfitting)」。也就是你的策略在回測中表現完美,但只是因為它過度「遷就」了歷史數據的隨機雜訊,導致在未來的實盤中完全失效。避免過度擬合的方法包括:將數據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簡化模型參數等。
步驟四:風險管理與部位管理 (Risk & Position Sizing)
一個沒有風控的策略,就像一輛沒有煞車的跑車。你必須事先設定好規則:
- 個股權重:單一股票最多佔總資金的多少?(例如:不超過10%)
- 停損機制:當總資產下跌多少時,必須清倉或減碼?
- 再平衡週期:多久調整一次持股?(例如:每月、每季)
步驟五:實盤執行與監控 (Execution & Monitoring)
當策略通過所有檢驗後,便進入實盤階段。此刻,最重要的就是「紀律」。無論市場如何波動,都必須像機器人一樣執行系統的訊號。
同時,你需要持續監控策略的表現,定期判斷其是否出現「因子衰退 (Factor Decay)」(很多原因,最常見的是太多人用相同因子...之後寫一篇文章說明),這是很常見的。如果策略表現長期低於預期,就需要回到步驟一,重新檢討與優化。
量化投資的賽局,沒有終點。它不是一套能讓你一勞永逸的財富密碼,而是一趟結合了智慧、耐心與紀律的自我修煉之旅。
它迫使我們誠實地面對市場的隨機性,正視自己的人性弱點,並以科學家的嚴謹和工程師的務實,去搭建屬於自己的獲利系統。這條路充滿挑戰,但每一步的探索,都將深化你對市場的理解,最終,引領你走向投資的自由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