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這件事情,我似乎要找到一個節奏。
因為每天的行程不定,像是昨天,書店有活動,從早到晚忙了一整天,有很多感受跟感動,在晚上時間我是沒有辦法整理完的,但昨天我有用紙筆簡單記下一些關鍵字。
而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應該說是「整理日」,我可以好好整理昨天的照片、回覆回饋和訊息、書裡自己的心得,還有寫日記等等,「理想上」還有整理家裡、規劃未來方向....等等,但目前我還沒達到可以整理所有的事情,但是,就接納這樣的自己。昨天書店辦的活動,是《洄游,成為海》的分享會,有好多觸動也有好多可以學習的事。
睡前我把這本書待到床邊,聽著下午在書店播放的夏威夷歌曲,想先記下些什麼,手邊沒有其他的紙,就在這本書封底的蝴蝶頁上,寫下:
我常假裝自己不是,或是想模仿別人
其實我已經是也已經做了
只是當時自己看不見
經歷一樣的事物,不同的心境
是因為我改變了,但原本的我還是我
不要否定這樣的自己
原諒和接納這樣的自己。
這些話呈現的應該就是昨天分享會後,我最大的學習跟體會,看見別人的好、發光,不需要急著想模仿別人(因為這背後帶著否定自己),了解之前我常常自我否定,自己改變了就想否定過去的自己,覺得那過去了,現在是新的我,但是這也造成了我與過去經歷的失憶與斷裂,但我其實想要連結,連結過去與現在還有未來的自己,都是我,我都要愛。然後最重要的,我也要愛那個「之前總愛否定自己的自己」,我看見過去的自己有這樣的傾向,那就接受是這樣,原諒自己,現在開始我不這麼做就好。
其他的觸動和學習包括:
*娃娃分享了她和母親的關係,也許我也是時候梳理與母親的關係,這和下一次四國遍路的活動有很大的連結。
*原來娃娃重新開始寫作,是開書店帶來的禮物之一,回想我也曾有這樣的機會,但是每個人準備好的時機不同。可以從開書店這件事梳理出「禮物」,我覺得好棒。而我也受到啟發,原來開書店是可以這樣連結到寫作,只要自己有意識且準備好了。現在,我開始可以有這樣的意識。我回想起了是從高中開始,我讀語文班,其實也是有寫作夢的,但是我偏自卑,有太多人太優秀了,我自覺沒有太大的天賦,也說服自己其實沒那麼大的興趣,一直到現在都是。也曾看著別人因寫作發光,得不到的自卑感用嫉妒的情緒來表達。現在我逐漸帶著自己看清楚了,其實我也想要。我也可以想要。想要+努力+堅持,就是幸運的魔法。我知道了這個天大的秘密!(寫到我自己眼框泛淚了~)
*創造好多連結,有舊雨和新知, 也促成了網友和粉絲的見面,但來不及和每位之前認識的舊書友都打招呼,就算聊天我也好像有種「還有其他事情要顧」的焦慮感,我常常辦活動都會這樣,但先不要急著解決,先把這件事觀察並標記出來。
*透過活動更了解自己企畫「東西方」朝聖之路的意義,想看不同的角度和面向,更完整全面的認識一個核心精神,這和社會上不同立場人的對話,應該是有關聯的。
*在藝文空間有夥伴協助支援,場地、設備、拍照、簽到、結帳....,30幾個參加者,如果我一個人的確做不到,不然我就會更手忙腳亂,但其實我想要享受其中的。昨天因為有夥伴的幫忙,我還可以好好享受。但也讓我思考之後怎麼辦。
*在流程方面,也須要想辦法更流暢,例如現場收費跟折價容易混亂,我之後也很難對帳,所以可能要改成事先匯款。另外為了整體品質,協助的夥伴可能都需要事前更明確的溝通,以減少我活動中內心的焦慮感。但是也面對到一個問題:若要要求「品質」,是不是就應該要支付薪水,而不該用志工的方式呢?這我還沒有想清楚,但我覺得應該會朝「意義」的層面去思考跟溝通(吧)。至少,我希望協助的夥伴也是有獲得一些,而不是單純來「幫忙」的,也就是也要有意識,不是只是付出勞力跟時間。
(這讓我思考了在哲學學校所學的「志工精神」)
晚上和在地女力夥伴吃飯,感覺到氛圍和能量的轉變,很開心!
然後,我覺得確實可以為自己劃分「外出日」和「整理日」,不用太拘泥於「每天無差別寫日記」。如果某天外出忙活動,隔天在家,那麼就用在家的時間當作「整理日」,總之,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再慢慢安排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