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的心意六合小教室-「盤辮子的開肩功夫」
作者:老衲
心意六合拳有一個經典的動作,有人叫它「虎抱頭」,也有人叫它「熊翻膀」,不過老衲的師父當年教俺的時候稱這個動作叫「盤辮子」,古雅大方,暫且以此為名。
說到這個盤辮子呢很有意思。傳武內功拳中向來講究三大開,「開肩」、「開胯」與「開背」,蓋因內功要練好,開肩開胯與開背非常重要;硬體設備不升級,光是對於心法概念的腦袋理解,是沒有什麼實際成效的。
那比較難的「開胯」與「開背」咱暫且不去說它,先說這入門的「開肩」好了。武功中的開肩不比瑜珈或舞蹈,而是需要一種雖然鬆開卻又能在動態中可以讓力量連貫傳輸的狀態。瑜珈動作雖然能夠打開肩部,但那是在靜態下的成果;而舞蹈高手雖然常常可以做出各種將身體拆解的奇特舞姿,可那是跳舞,外部動作雖然美觀,內部的力量傳輸卻是無法連貫一氣的。
這些都與武功中的「開法」無關,武功中的開法,是要「既能鬆開又能保持力量傳輸連貫」的。
凡事起頭立志難。如果咱們知道這個武功中開法的目標以後,那麼如何開肩便容易的多;最直覺的開肩方式當然便是將手臂完全放鬆伸直,然後手掌朝前做由下往前、再向上往後的甩動,持續為之,便可以將肩部轉開。
要注意的是,這個動作雖然十分簡單,可是蘊含十分深奧的道理——那便是這個動作是不可以使用身體的一絲濁力的——也就是說,這個動作在運作的時候,自始至終,身體與手臂應該完全不用力。
至於為何身體手臂不用力卻能將手臂甩開肩部轉開,那麼這股將手臂甩起的「力」是甚麼力?這一點小秘訣留給大夥自個想想,做腦力激盪可也。
這個開肩法懂了以後,往深處練,還可以開胸開胯開腿,有無窮的奧妙。不過如果往上盤練去,將原來伸直的手臂彎曲起來、手掌照會著頭蓋骨,那麼原來前後甩動的軌跡便會變成一個斜向四十五度角的迴旋動作;有些人說像梳頭,也有古人很形象地說像是「將辮子盤繞在頭頂上」的動作,故定名「盤辮子」功,其來有自。
盤辮子功練好之後,雙手如鞭滾動,將頭部護在其中,可進可退,可攻可守,有無窮的妙用;不過很奇怪的就是,這個動作雖然很多人會,可是老衲很少看到有人可以確實將這個動作的打法在實戰中操作到位,只把它當作一個防護架使用,著實可惜。
順帶一提,很多外行人老喜歡胡扯說些甚麼傳武不護頭;其實傳武流派甚多,除卻以兵刃入拳腳的特殊功夫門派之外大多都是護頭的,只是因為傳武生長的環境與現代格鬥擂台不同,所以護頭之外還要懂得「藏身入洞」*,保護身體各部位弱點與罩門,所以架式通常比常見的拳擊架稍稍低一點,也是無可厚非。
(*老衲按:有句流傳已久但是有很疑義的拳諺叫做「未學打人先學挨打」,老衲總認為這句話是錯的——挨打哪需要學呢?又,如果你喜歡挨打,那你就別學武了,遇到事情認龜孫子挨打便是,省去多少麻煩!)
(老衲以為「未學打人先學挨打」這句拳諺,應該是「未學打人先學藏身」的口誤。傳武裏頭的藏身架是很有講究的,除了常見的手不離腮肘不離肋以外,還要同時防護心窩與下陰這兩個大空檔,並將半邊身體盡量藏在前肩前手之下——當然,這樣的姿勢不完全是為了徒手格鬥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私鬥時以防萬一對手有私藏利器的。)
(又,以上姿勢十分古怪,頗異於現代人常見的格鬥架式;至於要怎麼將藏身架練到精熟且可以在實搏中運用到轉換自如,傳武或者說所有的古典武藝各門各派都有各自的講究,俺便不往深處多說顯擺了;很多老拳譜中所謂的「出洞入洞緊相隨」、「出洞藏身,入洞身藏」等等,都是在說這個東西。)
(按照往例,括號中的東西與正文無關,可以通通掠過不看!)
說回正題。以上動作搞懂之後便是單手的盤辮子;而單手盤辮子練好之後,還可以玩雙手的盤辮子;待雙手盤辮子玩精熟以後,還有向內的貓洗臉與腳下的調步、十字步、九宮步...等等可以練習。說到這幾個步子,其實也都是心意六合裏頭基本的常見步法訓練。過往拳師礙於「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的心理障礙,常常把持著偷掖著不教徒弟;老衲這人心氣高,不來這套,總想練武應該是坦蕩蕩的嘛!俺擺明著教你,你也練不到如老衲這般精妙圓熟,那不是才顯得老衲的功夫厲害嗎?哈哈哈哈!
忽然又想到,先前有一個好朋友私訊老衲說老衲把過往秘傳當白菜講,到底是何居心?老衲回道:「現今武林不比以往,魚目混珠的假大師橫行當道。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麻瓜大眾們對武藝的鑑賞力太過低落,所以才會被各種沒啥狗屁功夫的吹牛大師給欺瞞;如果老衲科普一些簡單的武術原理,讓大夥嘗試著自己動一動練一練,最低限度也能稍稍提高眼界一點,不被那些吹牛假大師所騙吧!」
好友又說:「老衲你倒是說的高大上。你難道就不怕你把功夫訣竅都通通寫完公開,就沒人繳學費跟你學拳了嗎?」
老衲大笑道:「若是有這等心思的學生,俺也不屑收!再說了,老衲就是有自信你把文章通通讀完,到時候見到老衲的身手還是會大吃一驚,連連承認說你自個原來沒有將文章真正讀懂——沒有這等底氣與自信,哪裏敢出來跑江湖?這不是老衲盲目自誇,而是對老祖宗傳下的武藝深度與文化,有不會動搖的絕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