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跨在雷格尼茨河(Regnitz)中的老市政廳

新宮、玫瑰園與聖米夏埃爾修道院(整修中)

玫瑰園看向山下的舊城區



老市政廳的濕(Fresken),使用「視錯法」手法,使建築看起來比實際更大、更深

有沒有發現哪裡不一樣?

答案是小天使的肥腿是立體浮雕

老市政廳建於河中央(雷格尼茨河 Regnitz),象徵「中介」、「平衡」、「市民與主教之間的橋樑」

班堡(Bamberg)又名班貝格。是個國人較少旅遊的德國城市(之前蜜月是到附近的紐倫堡)。之所以想到這座世界遺產之城參觀,除了離德勒斯登不遠外(約台北到嘉義的距離),主要是五月底聽了任職於中科大建築系、畢業於班堡大學(紀念物保存博士)的建築系學姐,分享了班堡的生活與有趣的小故事,才有了這次兩天一夜的小旅行。
關於班堡的十個小知識
1. 位於「古堡大道」上(Burgenstraße,又名城堡之路),該大道長約一千公里,西起德國曼海姆(Mannheim)至東邊的捷克布拉格(Prag),沿途約有70座城堡、城堡遺蹟、王宮和宮殿。
2. 舊城區(1,200多座建築古蹟)為德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中心之一,其建築可追溯至中世紀早期,並於1993年列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
3. 有「弗蘭肯羅馬(Fränkisches Rom)」之稱,因該市與羅馬一樣,建在七座山丘上,該名稱可追溯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Heinrich II., 973-1024)。
4. 該市的最高點是阿爾滕堡山(Altenburgberg),坐落在班堡七座山峰的最高處(海拔386公尺)。
5. 七山之城代表城市的神聖性與穩定性,風格不一,涵蓋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與新教簡樸風,體現班堡千年宗教與政權演變。
6. 七山之城分別是:Stephansberg的聖史蒂芬教堂(St. Stephan)、Kaulberg的奧本堂(Obere Pfarre),Domberg的班堡大教堂(Bamberger Dom)、Michaelsberg,的聖米夏埃爾修道院(Kloster Michaelsberg)、Jakobsberg的聖雅各教堂(St. Jakob)、Altenburg的老城堡(Altenburg)、Abtsberg的葡萄園與住宅區(原屬聖米夏埃爾修道院的領地)。
7. 有「小威尼斯(Klein-Venedig)」之稱,指雷格尼茨河(Regnitz)沿岸一處色彩繽紛、風格古老的漁民住宅群。
8. 在二戰期間基本上未被轟炸,二戰後被劃為美軍佔領區。
9. 是著名的「啤酒之城」,釀酒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是德國釀酒文化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有名的啤酒類型是煙燻啤酒(Rauchbier)。1907年曾爆發「啤酒戰爭」。班堡啤酒廠將半公升啤酒的價格從11芬尼提高到12芬尼,遭當地居民和旅館抵制,轉而出售他款啤酒。不到一周,啤酒廠就妥協,取消漲價。
10. 哲學家黑格爾的班堡時期:1807 年班堡的一家出版商,出版了他的《精神現象學》。另曾任《班貝格報》主編,但因巴伐利亞新聞法而惹上麻煩。隔年(1808 )離開,前往紐倫堡。
*發現德國各地常會爆發不同起因的「啤酒戰爭」,如:哥利茲(Görlitz)和齊陶(Zittau)之間亦於1491年爆發了啤酒戰爭,因胡斯戰爭後(Hussitenkriege)兩地關係緊張,且齊陶享有免稅進口和分銷啤酒的權利,哥利茲因此拒絕進口和銷售外國啤酒,導致齊陶攻擊哥利茲附近的城鎮。

班堡六山之旅的藍黃巴士

抵達Altenburg,停15分鐘


右邊凸起來藍白建築是間醫院

眺望山下的舊城區

曾關過熊的「熊籠」

另一個山頭遠看Altenburg

另一個山頭看山下的舊城區

主教座堂廣場(Domplatz)與周圍的建築,高塔是教堂、右上是舊宮,右下是新宮(還有後院的玫瑰園)

主教堂與一旁的舊宮(歷史博物館)
行的部分:這次旅行比上次到穆斯考爾公園遠了2.5倍(從德勒斯登到班堡約270公里,到穆斯考爾公園約100公里)。搭早上6:10的火車,中間在萊比錫轉車,到班堡時已近下午一點,好在天氣還不錯(多雲時晴)。上次到穆斯考爾公園是用月票(區域),這次則是搭跨區的ICE(最快約 300 km/h)與IC(約 160–200 km/h)。去程搭IC,回程搭ICE。只是回程時「不意外」的遇到了誤點(40分鐘),導致趕不上萊比錫到德勒斯登的ICE,改搭晚一小時的IC。
班堡是個適合步行的小城,從車站到老市政廳只有1.5公里,甚至到大教堂與博物館區也只要2.2公里。且城市中有許多小巷,漫無目的在小巷內遊走,常會有許多意外驚喜,如:雕塑藝術、裝置藝術、小公園、大公園。
住的部分:這次之所以選週一、二前往,主要在於住宿與車票較便宜。旅館離著名景點老市政廳僅550公尺(好處是天黑後可以就近欣賞夜景),單人房一晚60€,另加點了早餐(16€)。令人驚訝的是,德國現在多數旅館(尤其是中價位以下)已不在主動提供牙刷、牙膏、刮鬍刀、肥皂等一次性用品,甚至連洗髮乳、沐浴乳也改為「補充式掛牆洗髮沐浴合一瓶」。除了環保,也維持住宿價格的競爭力。
雖然這次住宿「不意外」的沒冷氣,但至少有台桌上型電扇。逛街時,有些店有冷氣,但就算有冷氣,也不一定會開。這兩天在班堡,天氣涼爽,氣溫12~21度,第二天還出了大太陽,開個窗戶通風就很舒服。
另旅館或許是有點歷史了,連房門都還是用鑰匙開/鎖,而非電子房卡。但還是有現代的設備,其中莫過於浴室的蓮蓬頭,有傳統蓮蓬頭(磁吸式,可任意變換高度或改手持),還有「方形花灑頂噴」,可盡情體驗被大雨淋的快感。
食的部分:在地的啤酒是一定要喝的,在地美食豬肩肉Schäufele也是要吃的。尤其肉皮炸的金黃酥脆,肉質經烤箱悶煮可輕易去骨,在搭配醬汁、馬鈴薯餃子與酸菜,現在回想起來還會口水直流。
另一間必吃的,是創立於1996年,在地經營近30年的中餐館「華友中國快餐」,其名片上的口號是:「Ente Gut Alles Gut!」直譯的話是「鴨子好,一切都好」。於是,我點了一份招牌烤鴨飯和一杯冰茶(微糖),一共才11.5€。去骨的脆皮烤鴨與豬肩肉的金黃脆皮不相上下。這也是我到德國一個月以來第一次吃到米飯,雖然是長型的泰國米,但多少也滿足了一點家鄉味。店內有許多華人客人,光我吃飯的時間就至少有五位進來用餐,儼然成為了當地華人中心。

教堂的石獅子(吧?


亨利二世與其皇后的合葬墓

由文藝復興雕刻家里門施奈德於16世紀所雕,描繪皇帝與皇后的神聖事蹟


地下還有一個小教堂



一般管風琴都位於教堂後面,但這卻位於中間側邊,不知聲音效果如何?

育的部分:這兩天主要花費的行程有:班堡六山之旅(Bamberger Bahnen 6-Hügel Tour,11€)、舊宮(Alte Hofhaltung,現為歷史博物館,4€)、新宮(Neue Residenz,5€),後兩者有用台灣學生證買學生票。回來才知道,原來班堡六山之旅也有學生票。
之所以選擇搭乘藍黃巴士,將班堡六山之旅當作第一個行程,除了剛到班堡,想對該市有一個輪廓的認識外,該巴士週二~週四不營業,且一天只營業10:00~16:00(末班車),每整點由主教座堂廣場(Domplatz)開車,導覽一小時,中間會在班堡最高點-Altenburg停留15分鐘。
第一站即直衝Altenburg,可遠眺東北方的舊城區,還可遠眺東南方巨大顯眼的醫院(Sozialstiftung Bamberg - Klinikum am Bruderwald)及西南方的城市-施特高拉(Stegaurach),據說登上北塔還可遠眺阿爾卑斯山脈。
Altenburg 最早於1109年即有書面記載,作為防禦要塞。12世紀起,由班堡主教擁有(1007年神聖羅馬皇帝亨利二世創建班堡主教區),作為夏季避暑與防禦居所。1801 年左右,一位醫生兼慈善家 Adalbert Friedrich Marcus,買下當時已荒廢的城堡,將其打造成「市民的自然與歷史學教育場所」。為吸引民眾參觀,在城堡一角設立「熊籠」,後因維護成本與動保觀念改變,熊被移走,熊圈被拆除。如今,現場還保留了當時的熊籠,並在內立個熊的立牌。
1812–1813年間,德國浪漫派作家霍夫曼(E.T.A. Hoffmann, 1776-1822)居於班堡(班堡還保有他的故居,及以其命名的劇院),常登上Altenburg散步。他創作的許多故事,如:《胡桃鉗與鼠王》、《金壺》,帶有神秘與中古氛圍的場景。傳說他曾在堡壘的石牆上刻下「Hier beginnt die Phantasie!(幻想由此展開!)」如今,Altenburg為當地人最喜愛的野餐點之一。
下車後,心中默數剛剛聽見巴士催油門上山的次數只有五次,怎麼說有六座山?原來出發地的班堡大教堂就位於Domberg。另班堡共有七座山頭,為何僅去六座?原因在於,Stephansberg因地勢狹窄陡峭,且位於住宅區,為了保護該區寧靜,政府不鼓勵大規模觀光車進入(當天晚上有到Stephansberg上的Biergarten吃晚餐)。


典型的法赫維克(Fachwerk)建築(木構架夾泥磚牆,為德國南部中世紀晚期的代表風格),過去曾是主教們的住所


展出浪漫主義與威廉二世時期之間班堡的資產階級(1850-1888年左右的家具、樂器、器皿、設備、紡織品和珠寶等收藏)


融入霍夫曼童話故事《金罐》中「蘋果酒館」(Apfelweiblas)的原始門把手

藝術家與過去文物的對話

除了窗簾,外面還有一層反光的賽璐璐片

天文學與時間測量(16至18世紀的測量儀器、日晷和機械鐘)

第二天參觀了核心的班堡大教堂、舊宮及新宮。班堡大教堂:1002年神聖羅馬皇帝亨利二世即位,1004-1012年開始興建該教堂,1007年創立班堡主教區,加強帝國對東弗蘭肯地區教會的控制。亨利二世希欲將班堡打造為第二個羅馬,並成為「神聖皇帝直接控制的教會中心」。此地不隸屬於任何主教區,而是由其一手創建的宗教重鎮。此關係反應在建築上,四座塔樓,兩高兩低,較高的兩座象徵皇帝(面向城市),較低的兩座則象徵主教(靠近祭壇)。
該教堂除了有名的班堡騎士像(Der Bamberger Reiter, 1230),還保有亨利二世與其皇后昆尼貢德(Kaiserin Kunigunde)的合葬墓。是德國唯一一座有皇帝與皇后合葬的主教座堂(有主教座位的總教堂)。該石棺由文藝復興雕刻家蒂爾曼·里門施奈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 1460-1531)於16世紀所雕,描繪皇帝與皇后的神聖事蹟,如:皇后赤腳走過熾熱鐵板以證清白的奇蹟。
舊宮:是典型的法赫維克(Fachwerk)建築(木構架夾泥磚牆,為德國南部中世紀晚期的代表風格),過去曾是主教們的住所。建築功能包括住宅、行政廳、禮拜堂(Hofkapelle)、馬廄與會客廳,並圍繞一個中庭。皇帝亨利二世死後封聖,使班堡一併神聖化,舊宮成為一座「神聖宮廷」。
現今,作為歷史博物館,展出許多不同的主題展,如:藝術家與過去文物的對話、班堡的猶太人生活、浪漫主義與威廉二世時期之間班堡的資產階級(1850-1888年左右的家具、樂器、器皿、設備、紡織品和珠寶等收藏)、天文學與時間測量(16至18世紀的測量儀器、日晷和機械鐘),以及融入霍夫曼童話故事《金罐》中「蘋果酒館」(Apfelweiblas)的原始門把手。是個融合歷史與藝術、過去與現在的博物館。
新宮:曾是班堡主教的居所,1602年開始建造,最早是文藝復興風格。1697年至1703年,擴建了巴洛克風格的南翼。融合兩種風格,象徵當年教會權威與世俗權力結合。畫家梅爾齊奧爾·斯泰德(Melchior Steidl, 1657-1727)於1707年至1709年間,在皇帝廳(Kaisersaal)的牆壁和天花板上繪製了華麗的壁畫,包含16位皇帝肖像與四大世界帝國(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象徵「神聖羅馬帝國是世界合法的延續統治者」。
雖然新宮與舊宮都建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962-1806),然而,舊宮代表的是中世紀「封建型主教權力」;新宮則代表近世「中央集權—官僚型主教政體」。建築的不同的風格,反應了帝國的「制度演化」,從各自為政到中央集權,以現代的語言即是,從地方(傳統)到全球化(跨文化)。另1919年,巴伐利亞自由邦第一部民主憲法亦在此簽署,象徵宗教貴族政治時代正式終結,民主憲政時代來臨。
現今,作為博物館與圖書館使用。一旁的玫瑰園(免門票),是個適合賞花及觀賞舊城區的好地方。該園種植了超過450種、總數達五千株以上的玫瑰。
綜上,樂的部分,就是上述整體體驗所獲得的快樂。在理解完相關的歷史後,對班堡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想這也是世界遺產的主要功用與價值吧!即透過實體的保存,如同一扇窗,讓人們得以持續認識、看見、反思背後的歷史與價值。一方面達到歷史鑑往知來與傳承記憶的目的,另一方面透過不斷詮釋,擴大其價值與意義。

新宮,曾是班堡主教的居所

一次開很多視窗的概念(?


看書看到愁眉苦臉,是在看黑格爾(聽說馬克思讀黑格爾讀到發燒,只讀懂了一半)?

小天使親吻額頭才有靈感(?


華麗的皇帝廳,牆壁和天花板上繪製了16位皇帝肖像與四大世界帝國(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象徵「神聖羅馬帝國是世界合法的延續統治者」


我還以為牆上的皇帝是同一人,都長得好像


玫瑰園




從玫瑰園看舊城區

高塔左高後右看得出來嗎?

在地經營近30年的中餐館「華友中國快餐」,其名片上的口號是:「Ente Gut Alles Gut!」直譯的話是「鴨子好,一切都好」

點了一份招牌烤鴨飯和一杯冰茶(微糖),一共才11.5€。去骨的脆皮烤鴨與豬肩肉的金黃脆皮不相上下。

跟老闆小聊了一下(戴口罩者),聽說老闆已半退休,準備交棒

中餐館對面就是班堡大學地理系研究與圖書借閱場所(以前是屠宰場)

夜景


旅館

單人房,乾淨舒適,缺點是臨馬路,開窗的話有點吵


飯店牆上掛的舊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