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場引言
你有沒有曾經在一場對話中,感覺對方有話沒說?
你曾否進入一個空間、場合、飯局或邀約,還沒開口,就覺得氣氛不對勁?
有些東西沒說,但你感覺到了。那是一種不容易解釋、卻真實存在的感覺。
我們通常把這種感覺,叫做「第六感」,但在我眼裡,那更像是一種**「氣場感知」的能力**。
我稱之為: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積累——
語調裡的停頓、眼神中的迴避、說話順序的刻意、甚至一句話後面沒講完的情緒尾音。
我們都感受過,只是沒人教我們怎麼讀出來。
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是:
我這些年在職場與生活中,如何一步步意識到「看不到的技術」。
這不是理論,是我用身體換來的感知方式。
最重要的是:這套技術的核心只有一句話——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如果你願意放慢腳步去看、慢速去聽、仔細去感知,
那些原本看不見的東西,就會一點一滴浮出來。
一、氣場是什麼?如何感知?
可能是自身職業與個人天賦的關係,我能感受到人到空氣中散發出的氣場。
先扣除掉可能是自身的天賦加成外,我認為這是多年來反覆練習觀察人與空間之間的互動方式。並發現:氣場常常不是用眼睛「看」出來的,而是用身體「感」出來的。需要花時間讓身體去感應那種不對勁的節奏,像是你走進一間房間,空氣雖無聲,但心裡某種直覺卻會起反應,那就是氣的波動。
如果用動畫《獵人》的概念來比喻,這氣場就像念能力中的圓,
你的念延伸多遠,你就能感知多大的範圍。
而這個「圓」,正是你當下對世界的感應寬度。
但「圓」不是一蹴可幾,
它需要你每天刻意慢下來練習。
走得太快、說得太快、判斷太快的人,常常就錯過了那些氣場裡的微變訊號。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二、感知氣場的方式與分類
感知一個人的氣場(圓),就是在讀他在空間中釋放出的「影響力」。
這個影響力可以來自外顯的行為,也可以來自潛藏的狀態。
我將它分為兩種路徑:
一種是由外而內;一種是由內而外。
一)由外而內(佔40%)
這類訊號來自外觀與社交表現,外貌、身形、衣著、配件,這些表層訊息雖然容易偽裝,卻能提供第一手的風格線索。
你也可以從對方的社群媒體中觀察出他想塑造的形象與價值觀,這是他有意讓人看見的表演舞台,也是可觀察的線索:
·外貌:是否精緻打理?膚色氣色是否反映出作息與健康?
·身形:肌肉或贅肉的比例、走路的動線,都透露出自律程度與自我控制能力。
·衣著:服裝整潔度、顏色選擇與場合是否合適,反映出對環境與他人的敏感度。
·配件:是否佩戴名錶、軍章、個性裝飾?配件有無過多、刻意炫耀還是恰如其分?
例如:我曾遇過一位外貌打理得當軍官、身形結實、服儀筆挺、手戴戰術錶、鞋子光亮可以照臉上的痘痘。他未出聲前全場便注意他,因為他的外顯展現,已在無聲中劃出一道穩定的圓。
二)由內而外(佔60%)
真正的氣場,往往來自潛意識下的自然反應,難以演出。
像是說話的節奏、停頓處的呼吸、眼神的持續度與回避反應、拿東西時的手勢輕重、面對不確定情境時的慣性行為。
這些細節無法演出,也無法在短時間內修飾。
它們藏在潛意識裡,需要你放慢觀察速度,才能一一浮現。這類觀察無捷徑,只能靠累積。
- 姿勢:是挺直還是含胸?走路輕盈還是沉重?
- 眼神:看人時是專注還是閃躲?
- 態度與談吐:講話是否有信念?字詞是否穩定?
- 行為:是否容易緊張?是否反覆摸鼻子、玩手指、咬嘴唇……
- 慣性反應:東西掉了是慌張撿起還是淡定處理?面對突發狀況是反應快還是無法接招?
例如:在早點名時,我注意到某位學生站姿總是僵硬,回答時眼神閃躲,聲音發抖,手指不斷摳袖子。雖然他外表整齊、裝備齊全,但這些細節透露出他心理極度不安,讓我立刻意識到他可能在隱藏重大壓力,後續介入果然發現他正面臨家庭變故。
當你學會讀出這些非語言訊號,你便會開始進入感知氣場的核心層面。
但若你總是用1.5倍速與人相處,那你大概只看見了40%的氣場。剩下的那60%,得靠你慢慢磨出來。
真正的氣場細節,藏在潛意識裡,等你慢慢磨出來。
三、若無法感知,可能是哪四種人?
在進入一個新場域時,你可能會遇到讓你讀不到氣場的人。這不一定代表你遲鈍,有時候只是對方的狀態落在了感知的盲區。以下是我歸納出來的四種典型狀況:
他很弱:「嗯!就…很弱!」
指的是氣場極弱、缺乏張力,存在感低到容易被忽略。你感覺不到壓迫,也沒感覺到交流的流動,像一張空白紙。有時候你會不自覺對這類人沒什麼印象,因為他們的圓太小,小到不具備任何影響力。
他很強:「強!值得我學習,我必須快點行動。」
你一靠近就能感受到對方的壓場與自信,語氣、站姿、眼神都透露出「我知道我在幹嘛」。這種人通常會讓你本能地「想靠近或想逃開」,但不論哪種,都代表他的圓有強度。有些人一站出來就讓人服氣,這就是能量外溢的表現。
強大到無法察覺:「強大到隱藏起來,表該階段的我無能力覺查。」
這類人表面低調,氣息收斂,讓你感覺「太普通」,甚至毫無存在感。但事後你才發現,他話雖少卻句句有力,行動雖慢卻無聲穿透。他不是沒氣場,而是把氣場藏起來了。這類人最難辨識,也最值得敬畏。
他不差,但不吸引你:
有些人明明條件不差、談吐也算得體,但你就是對他提不起勁。這不是他不行,而是他目前的頻率與你不合。你的雷達掃過他,發現他沒問題,但也沒火花。這種人,未來有機會,但現階段,不會是你心中留下記憶的人。
能夠分清這四種差異(特別是第三種你常常看不出來),你的觀察力就邁入下一階段。因為你開始能意識到,有些人不是沒有氣場,而是你當下的能力還無法感知到。
除了判斷力的提升,還能決策品質的根基。當你可以看清誰是值得深入交往的人,誰是該保持距離的人,你做出的每一個判斷都會更有準度。
但察覺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被訓練。而訓練的場域,就藏在我們最熟悉的空間裡。
於是我們要來談談——感知力要如何養成?
四、感知力如何訓練?
感知能力的養成,也就是所謂觀察圓的能力,並非一蹴可幾。以下提供個人的兩個練習方向:
4-1 職場
(1) 對上(上司、長官):
學習面對不同位階的長官,在其各種喜怒哀樂之下應對進退,演化出:
「揣摩上意:大哥在想什麼?」的技能。
例如:
某次長官常常改變語氣要求「簡報再簡明點」,其實不是內容不清楚,而是他還要拿著簡報再往上報,他需要更精簡明了的文字,這時要學會讀懂他的狀態,而非硬闖進繁鎖的細節。
(2) 對下(下屬、平民):
在你各種命令下達與追蹤任務進度的過程中,演化出:
「伯樂慧眼:誰是可用之材?誰是廢物?」的技能。
例如:
軍中有很看似積極的新兵,但觀察他在人前與後對任務敷衍的表情與身體語言,其實會發現他真正的動機是逃避責任而非承擔。
(3) 對中(同事):
在協作與競爭交錯中,習得:
「通透人性:逐漸理解人心與品格」的技能。
例如:
與某同事合作簡報時,發現他每次討論都先退一步聽我說,後來才明白他其實心思細膩,善於觀察團隊中誰有主導欲,從而調整自己的角色。
這三方面的大量練習,是你平時累績個人資料庫的來源。
★關鍵指標:
而當你看到某 A 時,可以馬上從資料庫中聯想到 A 的個性其中 50% 像 B,50% 像 C,代表「恭喜你!進步了」。
例如:A(100%) = B(50%) + C(50%)
4-2 日常生活
你可以從最日常的行為練起:看影片時,請關掉倍速,回到正常速度。
為什麼?因為氣場與情緒的變化,大多藏在那一兩秒的停頓、語尾的轉折、音量變化與說話者眼神的閃爍中。如果你總是快轉,等於是拿剪刀把細節全部剪掉了。
同樣地,聽 Podcast 時也不要當背景音。練習帶著意識去聽,你會發現:有些講者的語氣強硬卻在關鍵處猶豫,有些人話說得滿卻其實虛得很。這就是讀氣場的感覺。
我個人就是從這種慢速練習開始,逐漸培養出對語氣與空氣變化的敏感度。可能是因為我天生對快轉聲音有排斥,也可能是誤打誤撞。但慢下來之後,我真的「聽」懂了更多。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這句話雖然不是當今主流,不過依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是有用的。
在這個人人講求效率的時代,如能夠放慢一點,就是你搶先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關鍵。
★關鍵指標
當你聽到,或是感覺到團隊中講了「某句話」時,不知是哪裡怪怪的時候?
或是你只聽聲音,就能在腦中想像出對方是什麼表情時。
沒錯!不要懷疑,氣氛變了,就是這個點:「你又進步了」。
五、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怎麼做?
你不需要等下一場課或下一次大事發生。
你只需要從今天起,給自己一個挑戰:
用正常速度看一支影片,不快轉,聽出語氣裡的情緒變化。(不是奇怪的片片)
這是練習感知的第一步,也是你不再在場面上失語的起點。
慢就是快。
透過慢動作,越能先一步看出他人的「氣」與「意」。
一旦你熟能生巧了,別人就再也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