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氣候議題被提起,常會有人說:「如果全球暖化繼續惡化,地球會不會反而變得很冷,進入新冰河時代?」這個說法聽起來像反直覺的警告,也在不少影視作品裡出現過,例如《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所描繪的劇情。但,這樣的情況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暖化導致冰河時代」的理論從哪來?
這樣的說法多半來自一個叫做「暖流崩潰理論」的假設。簡單說,它指的是:如果北極、格陵蘭等地的冰川因全球暖化大量融化,淡水流入北大西洋,會降低海水的鹽度與密度,可能導致大西洋洋流循環(AMOC)變弱甚至停止。這個洋流系統就像一條巨大的熱量輸送帶,會把赤道附近的溫暖海水送到北半球,特別是歐洲和北美東岸。
一旦這條「熱帶輸送帶」崩潰,歐洲、西伯利亞、美東等地區就可能發生急速降溫的「局部冰封」現象。
但這並不代表「整個地球」會進入冰河時代
這一點非常重要。即使洋流崩潰導致部分地區變冷,全球整體的氣溫仍舊呈上升趨勢。換句話說:
- 這不是回到幾萬年前的全球冰河時代;
- 而是部分地區因暖流中斷而「短期降溫」。
根據目前的氣候模型與觀察數據,全球平均氣溫仍會繼續升高,極端氣候(例如熱浪、乾旱、暴雨)也會日益頻繁,才是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問題。
科學怎麼說?
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小組)的報告指出,雖然大西洋洋流(AMOC)的減弱有其可能性,但「全面崩潰」屬於低機率事件。而即使發生,也並不會讓整個地球陷入冰河時代,而是產生地區性氣候異常。
與其擔心地球會不會忽然變成冰天雪地,不如正視現實中逐步逼近的高溫、缺水與極端氣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資訊透明與科學支持下,減緩暖化、適應變化,而不是一味恐慌或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