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專輯-8 北愛爾蘭衝突(The Troubles)
2025-08-04
北愛爾蘭衝突(The Troubles)
爆發於 1969 年,持續約 30 年,直到 1998 年的《耶穌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才大致結束。這場衝突不僅是宗教紛爭,更是關於國族認同、政治權力分配與歷史不公的深層對立。以下是詳細起因說明:
🧨 起因概述
1. 🗳️ 政治與公民權利不平等(關鍵引爆點)
- 北愛爾蘭建國後(1921)由多數派[新教徒(英國忠誠派)]主導政府與地方權力。
- 天主教少數族群(愛爾蘭民族主義者)長期遭受:
- 不公平的選舉制度(如“多票制”偏袒新教地主)
- 就業與住房歧視
- 警方過度偏袒與暴力執法。
➡️ 引爆點:1960年代中期開始的天主教民權運動(NICRA)要求「一人一票」、「公平分配社會資源」,但常被政府、警方甚至新教徒暴力打壓。
2. 🧱 宗教信仰背後的國族對立
- 並非純宗教衝突,而是信仰背後對「國家歸屬」的爭執:
- 新教徒/聯合主義者(Unionists):支持北愛留在英國。
- 天主教徒/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s/Republicans):主張統一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合併)。
這使得雙方不僅在宗教上互不往來,在學校、居住、社區、文化認同上幾乎完全隔離。
3. 🔥 1969 年具體事件與暴力爆發
- 1968–69 年,民權遊行愈加頻繁,但遭遇皇家阿爾斯特警隊(RUC)與忠誠派暴徒攻擊。
- 1969 年 8 月「Derry 的 Battle of the Bogside」:天主教社區與警察連續三天衝突,英國政府出動軍隊介入。
- 此後暴力升級,臨時愛爾蘭共和軍(IRA)復出,發起武裝抵抗,忠誠派民兵組織也成立(如 UVF、UDA)。
這標誌著 The Troubles 正式展開,從街頭衝突演變成規模龐大的準內戰狀態。
🕳️ 結構性根源(深層因素)

🔚 總結
⚠️ The Troubles 並不是單純的「宗教戰爭」,而是殖民遺緒、社會不平等與國族身份矛盾交織的結果。
1969 年的爆發只是導火線,其實是一個百年問題的集中爆裂點。
貝爾法斯特和平牆(Belfast Peace Walls)

🧱 起源與歷史背景
- 1969 年:北愛爾蘭“The Troubles”(宗教與政治衝突)爆發後,首批臨時隔離牆由英國軍隊與警方建立,以阻止天主教民族主義者與新教聯合主義者街頭衝突擴大 。
- 原先預計僅維持幾個月,但結構逐漸加高、加固,成為半永久隔離設施 。
📏 統計規模與分布
- 目前北愛爾蘭共有逾 60 座和平牆,總長約 34 公里(21 英里),其中 超過60%左右集中在貝爾法斯特。
- 高度最高可達約 7.5 公尺(25 英尺),材質包括金屬、混凝土與磚牆,有的附設帶刺線網,部分設有白天開啟、夜間關閉的門禁系統 。
🌆 社區隔離與界面區(Interface Areas)
- 和平牆多設於稱為 界面區(interface areas)的交界地帶,正是新教與天主教社區的分界處。這些地區常因種族認同與領土界線而容易成為衝突熱點 。
🎯 功能與意義
- 初衷為減緩社區間暴力,提供心理與實質的安全屏障 。
- 經濟與社會調查顯示,界面區居民往往是最經濟弱勢群體 。
🕊️ 和平進程與拆除承諾
- 1998 年《耶穌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結束大部分衝突,建立權力分享政治體制,但和平牆數量反而從 1990 年代的約 18 座增至 2017 年的 97 座(含門禁與通道)。
- 北愛政府於 2013 年承諾在 2023 年之前「經雙方同意」拆除所有和平牆,但實際進展緩慢,多數仍保留。
🔍 現況與挑戰
- 某些牆已被部分拆除,如 Crumlin Road 的界面牆於 2016 年拆除,但大多仍存在。
- 雖然政府與資助機構如 International Fund for Ireland 推出社區合作與交流專案(Imagine Peace Walls、Interface Programme),但多數居民仍對拆除心存疑慮,擔憂暴力復燃或另類侵犯社區邊界。
🖼️ 藝術、旅遊與象徵意義
- 許多和平牆已設為公共藝術展示空間,繪有政治、水平與和平主題壁畫(murals)。
- 黑色計程車(Black Cab Tour)與導覽步道成為重點旅遊項目,讓訪客了解衝突歷史與社區語境。
🧭 小結

我在2025年6月到北愛爾蘭旅遊,住在Belfast,順便去看看和平牆,感觸良深,牆上有許多留言。就以此篇作為反戰專輯的終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