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大概是無數上班族的共通碎念。打開電腦,手指還沒碰上鍵盤,腦子卻已經在思考:這個週末要不要犧牲自己的黃金時段,把那幾件「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處理掉?
平日裡,日復一日的客情聯繫、報價、合約、請款,把我的工作時間擠壓得只剩下下班前的那點空隙。深吸口氣後把Email回完,總覺得還是有些事情一直被擱置著。舊的沒做完,新的馬上又來報到,日積月累就變成心頭一個小小的陰影。於是到了週末,「該不該利用時間清一清存貨?」便成了內心每週的拔河。
責任感總在一旁扮黑臉。不被打擾的周末確實最適合產出高品質的成果——三小時、五小時,都能讓自己對得起工作上的標準;可是,那明明是屬於自己的週末啊!週末應該是菜市場裡慢慢挑菜、沉迷料理和新鮮食材,讓味覺與心靈都被療癒的時刻;週末是追劇進度一口氣趕超、躺在沙發上解除疲勞、聯絡家人朋友,慢下來喘口氣的日子——不是嗎?
週六清晨,偶爾早起,理性提醒自己:這個時段用來工作應該「挺划算」;但晃去菜市場,想著晚點要煮什麼好的,腦子也會樂於思考這種全然貼近生活、不必算業績、不用跟人鬥智的選擇。今天是豆腐白菜湯還是番茄雞蛋豆腐?唯一需要斤斤計較的,大概只剩下菜價了。
買完菜回家的路上,袋子裡的戰利品隨著機車引擎發動時的震動。夏末的空氣有點悶熱,市場繞了一圈,手上揮灑著的是生活的微小成就。耳邊殘留著喊價的聲音、剛買的番茄還少了超市冷藏的鮮味。我突然意識到,這其中的樂趣,其實不亞於專案告一段落後的那種微妙鬆快。
走到家門前,腦中還是閃過那些「被擱置」的工作任務,責任感在心底暗自提醒:「也許現在動手還來得及下週交件。」但看看手裡的購物袋,我忍不住跟自己說:「不用把週末全數奉獻給工作,下週的自己,一定能處理得更好。」
洗菜的時候,水流聲沖淡了心裡的焦慮。番茄隨新意亂切,湯汁四溢;豆腐入鍋,泡泡沸騰。這種平實又講究生活儀式感的時間,讓我覺得「什麼都不做」其實也是某種前進。
中午,通常是咖啡配文件。到了週末,何不讓自己慢慢啜飲,拿起遙控器,或者直接靠在椅背上放空十分鐘?偶爾給自己開個冷氣、灌一杯涼水,這才像是生活嘛!影片還沒看到一半,眼皮開始鬧脾氣,不知不覺就進入短暫的午後小憩。「這樣的悠閒,難道真的該用來處理那些合約以外的客戶交辦嗎?」
覺得腿麻、姿勢定格太久,才意識到身體需要活動。不愛出門就在室內隨便動動,戴上耳機,一邊出汗一邊感受自己的心跳(比報表還真實)。一到五的忙碌總是讓運動被推遲,「反正報表明天再交!」運動之後洗個澡,又可以思考晚餐,這樣的流程讓人彷彿重新活過。
晚餐散發的香氣彌漫在小小的客廳。我端著碗,坐在椅子上,和自己乾杯——為這個週末給自己的空白、給想偷懶的自己多一分寬容。滑開手機,看劇發呆,或是捧本雜誌胡亂翻翻,這些小確幸都像把生活的缺口一點點修補起來。
入夜,本來是腦容量早已用光的時段。週末卻還有餘裕,於是打開遊戲、點開需要專注的劇,讓腦子去體驗另一種刺激——那才是真正的自我時光,不必再對作業績、分析表;不必再在數據裡徘徊。
也許下回,我會更早處理週中未完的工作;也許不會。但至少,此刻是真實屬於我的時光,而這樣的生活,值得被慶祝。
#上班族的第二人生
#無關工作的隨筆
#減法也是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