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她大概是我們這群人中最早「看起來安定下來」的那位——工作穩定,家庭美滿,似乎生活穩定。有次深夜,他的頭像旁多了未讀訊息1,點開一看,出現這段話:
那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裡直到現在。「你會不會有時候覺得,現在這樣過一輩子好像也不是不行,好像人生都經歷完了;但這就是人生吧,好像也沒什麼。」
不是因為它多戲劇化,而是因為太真實了。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可以讓生活再多點什麼,她是知道的。她知道自己可以放慢腳步。 她知道孩子大了,生活多出了一些空檔,可以安排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調整節奏,甚至留點空白給自己。但她沒有。每天依然準時打卡上下班、回家刷社群追劇、接孩子、煮飯、週末聚會。有時候她也會說:「其實現在這樣也不錯啊。」
只是你看得出來,說這句話時,她的眼神飄了開——那並不是全然的事實。
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曾這樣過。
不是不知道,只是——妥協了。
因為現實總是有一千個理由,讓我們按下那個名叫「先不要」的按鈕。
「現在這樣就可以了吧。」 「沒必要搞得那麼辛苦。」
久了,妥協變成習慣,而夢想,也被換算成風險。
我們怕一動,就會失去現在的穩定;怕別人看不懂,怕自己承擔不起; 怕最後證明——自己根本撐不起那種生活。所以選擇在原地,反覆說服自己「現在也沒有不好」,一邊藏住那句心裡其實很清楚的聲音:
「我其實有一點,想要做些什麼。」
我們變得越來越會自我安慰。
我們會說:「現在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我們會說:「搞不好,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吧。」
我們會說:「我已經比很多人幸運了。」
這些話,說得太順了。
說著說著,反而讓我們忘了——自己其實是想「再多一點什麼的」。
只是因為改變而產生的未知,讓我們停下了前進的腳步;
只是因為改變而產生的未知,讓我們選擇再等等吧。
後來那個朋友,真的做了一些調整。她沒有離職,也沒有劇烈改變生活。
只是開始,每週留一段時間,只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她說,那樣的改變不大, 但卻讓她重新感覺到:「原來我還可以選擇,不只是照表操課地活著。」
「原來人生,還可以不一樣。」
改變從來不是因為我們準備好了,而是因為我們終於願意承認——「我不想再假裝,現在這樣就夠了。」
如果你最近也有那種說不清的感覺,也許,現在不需要立刻做出什麼大動作。
但至少,別急著再一次,對自己說:「這就是人生吧,好像也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