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曾經有個夜晚,一切手邊事情處理就緒後,坐在沙發上,小酌一杯,突然發現,回頭看今天的行程,自己就像個陀螺一樣不停打轉——
早上是職場上的決策者,中午抽空處理家裡的事情, 傍晚趕著去接孩子,晚上還要回信、處理家務與剩下的報告。
這裡忙、那裡忙,直到這一刻,才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日復一日的推進裡,我們無形中扛起了越來越多的角色, 也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責任。但在這樣忙碌奔走的生活裡,我們是否曾經停下來,回過頭與自己對話? 有沒有問問自己:
現在的我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嗎?很多人說,35到45歲是人生的黃金期。的確,這段時間我們擁有累積的專業、相對穩定的收入,也可能已經成家、有了孩子,社會角色漸漸明確。但也正是這樣——我們開始有能力承擔更多,卻也更容易失去自己。總以為:「再撐一下就好」,但那個「一下」往往就是一年、三年,甚至五年,甚至更多。
我曾經也是:
一邊開會、一邊處理家裡的訊息,晚上十點還坐在電腦前,修改簡報到深夜。有天,一個人去了海邊,靜靜坐著發呆好幾分鐘,腦中突然浮現一句話——「我是誰?而這一切,是我真正想要的嗎?」那是我第一次,真的為自己按下暫停鍵。
黃金期的挑戰,不在於能不能承擔,而在於——我們要怎麼分配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最值得的位置上?
我們很少靜下心問自己:
- 哪個角色,現在最需要我?
- 哪個角色,我其實給得太多了?
- 又是哪一個角色,已經被我忽略太久?
最近,我和許多處在人生黃金期的朋友聊起這個主題。他們看似穩定、有成就,但卻都說出同一件事——「心很累。」
我總會建議他們,做一個最簡單的練習:「把日常攤開來看。」記錄下你每天的時間用在哪裡。你會發現:一整天,幾乎都花在「回應」——回應會議、回應客戶、回應家人、回應社會的期待。
發現了嗎?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努力了。
努力到忘了主動選擇,也忘了回來照顧自己。
如果你也正處在人生黃金期,請記得:這不是只能拚命燃燒的階段, 而是該學會配置自己人生資源的時候。不是每個角色都需要你100分;不是每個機會都值得你全力以赴; 你可以選擇做重要的事,而不是只是做緊急的事。
願我們在這段黃金時光裡,不只是衝刺、成就、擔當、完成任務, 也開始練習:留下時間給自己,選擇值得的角色,活出不後悔的節奏。
也許,就從今晚開始。
當你再次坐在沙發上、終於安靜下來時, 不妨問問自己:「我今天花最多力氣的,是不是我最想守住的那個角色?」
這句話,也許就是我們找回自己,最溫柔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