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說|與自己的對話空間
如說|與自己的對話空間
6
會員
42
內容
加入
首頁
內容
關於
加入
如說|與自己的對話空間
6
會員
42
內容
加入
Top 5
1
離開,不只是走出公司,而是走出那段消耗的關係
2
換個角度看職場
3
釐清「為什麼想離開」,並找到舞臺
4
淺談 共享人資長
5
從事件看主管,打造好團隊
1
離開,不只是走出公司,而是走出那段消耗的關係
2
換個角度看職場
3
釐清「為什麼想離開」,並找到舞臺
4
淺談 共享人資長
5
從事件看主管,打造好團隊
成長轉折點
一人分飾多角?小心「角色消耗」
現代人常在不同身份間切換,如職場主管、家庭成員、伴侶等,有時會感到迷失,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本文探討了這種角色切換的現象,分析其對個人的影響,並提出如何在生活中取得平衡,讓多重角色能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消耗,最終找回自在的真實自我。
2025/11/18
1
釐清「為什麼想離開」,並找到舞臺
每年年終,是否感到工作疲憊、原地踏步,萌生轉職念頭?別急著逃!深入釐清「離開」的真正原因,從「離開清單」轉化為「願望清單」,誠實面對自己,找到最適合當下的職涯風景。
2025/11/05
金鐘60: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找到最自在的樣子
每年金鐘獎,總能從中看見戲劇的輝煌,今年也不例外。與「小時候的自己」對話;這些充滿智慧與溫情的分享,道出了經歷挫折、不安、懷疑後,對自己的理解、接納與和解。她們的分享,不只屬於演員,也映照出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掙扎與成長,學習溫柔看待不完美的自己,並從中找到獨一無二的力量。
2025/10/28
標籤之外,才是更完整的自己
許多人利用職涯測驗、諮詢或 AI 工具探索職涯方向,但這些工具應僅作為參考,而非決定性因素。真正的職涯方向來自於內心的感受和日常生活的體驗,而非測驗結果。
2025/09/30
1
下班後的選擇,真的決定人生高度嗎?
許多人認為下班後的時間運用決定一個人發展的好壞,但過度壓縮生活,反而可能消耗自身能量。本文探討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並以張忠謀的例子說明即使是成功人士,也能在不同角色中切換,保持平衡。
2025/09/23
1
AI浪潮來襲:別讓焦慮綁架你的未來
在企業主眼裡,AI 是新的加速器,能提升效率、創造競爭優勢;但在員工心裡,AI 卻像一個威脅,代表多年累積的專業可能被壓縮甚至取代。於是,同一個工具,在不同角色眼中成了完全不同的風景。那麼,真正決定未來的,是 AI 本身,還是我們面對它的心態?
2025/09/10
職場迷惘?別害怕做選擇!找到屬於你的下一步
職場迷惘?本文分享一位職場夥伴的求助與作者的引導過程,點出釐清自身需求與目標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勇敢承擔選擇的風險,並從實踐中學習成長。
2025/09/03
2
破框沒有那麼可怕,試試又何妨
你是保守多一點,還是大膽多一點? 我一直以為自己偏向安靜與順從,但回頭看,職涯中的每一次轉換——私人集團、新創、創業——卻都帶著先斬後奏的魄力。原來,保守與大膽並非對立,而是並行。今天在女力營的一場分享,讓我再次確信:試過又何妨。
2025/08/27
別讓「這就是人生」掩蓋你心底渴望更多的那個聲音
許多人滿足於現狀,卻在內心深處渴望更多。文章透過一位朋友的經歷,描述這種「好像也沒什麼」的無奈與妥協,並鼓勵讀者即使微小的改變,也能讓生活煥然一新。
2025/08/24
35-45歲的黃金期:別讓自己成為不停旋轉的陀螺
三十五到四十五歲是人生黃金期,我們承擔更多責任,卻也更容易失去自我。文章探討如何在黃金時期平衡工作、家庭和個人生活,並建議讀者學習配置人生資源,選擇重要的事而非只是緊急的事,找回自我。
2025/08/05
1
查看更多
一人分飾多角?小心「角色消耗」
現代人常在不同身份間切換,如職場主管、家庭成員、伴侶等,有時會感到迷失,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本文探討了這種角色切換的現象,分析其對個人的影響,並提出如何在生活中取得平衡,讓多重角色能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消耗,最終找回自在的真實自我。
2025/11/18
1
釐清「為什麼想離開」,並找到舞臺
每年年終,是否感到工作疲憊、原地踏步,萌生轉職念頭?別急著逃!深入釐清「離開」的真正原因,從「離開清單」轉化為「願望清單」,誠實面對自己,找到最適合當下的職涯風景。
2025/11/05
金鐘60: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找到最自在的樣子
每年金鐘獎,總能從中看見戲劇的輝煌,今年也不例外。與「小時候的自己」對話;這些充滿智慧與溫情的分享,道出了經歷挫折、不安、懷疑後,對自己的理解、接納與和解。她們的分享,不只屬於演員,也映照出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掙扎與成長,學習溫柔看待不完美的自己,並從中找到獨一無二的力量。
2025/10/28
標籤之外,才是更完整的自己
許多人利用職涯測驗、諮詢或 AI 工具探索職涯方向,但這些工具應僅作為參考,而非決定性因素。真正的職涯方向來自於內心的感受和日常生活的體驗,而非測驗結果。
2025/09/30
1
下班後的選擇,真的決定人生高度嗎?
許多人認為下班後的時間運用決定一個人發展的好壞,但過度壓縮生活,反而可能消耗自身能量。本文探討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並以張忠謀的例子說明即使是成功人士,也能在不同角色中切換,保持平衡。
2025/09/23
1
AI浪潮來襲:別讓焦慮綁架你的未來
在企業主眼裡,AI 是新的加速器,能提升效率、創造競爭優勢;但在員工心裡,AI 卻像一個威脅,代表多年累積的專業可能被壓縮甚至取代。於是,同一個工具,在不同角色眼中成了完全不同的風景。那麼,真正決定未來的,是 AI 本身,還是我們面對它的心態?
2025/09/10
職場迷惘?別害怕做選擇!找到屬於你的下一步
職場迷惘?本文分享一位職場夥伴的求助與作者的引導過程,點出釐清自身需求與目標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勇敢承擔選擇的風險,並從實踐中學習成長。
2025/09/03
2
破框沒有那麼可怕,試試又何妨
你是保守多一點,還是大膽多一點? 我一直以為自己偏向安靜與順從,但回頭看,職涯中的每一次轉換——私人集團、新創、創業——卻都帶著先斬後奏的魄力。原來,保守與大膽並非對立,而是並行。今天在女力營的一場分享,讓我再次確信:試過又何妨。
2025/08/27
別讓「這就是人生」掩蓋你心底渴望更多的那個聲音
許多人滿足於現狀,卻在內心深處渴望更多。文章透過一位朋友的經歷,描述這種「好像也沒什麼」的無奈與妥協,並鼓勵讀者即使微小的改變,也能讓生活煥然一新。
2025/08/24
35-45歲的黃金期:別讓自己成為不停旋轉的陀螺
三十五到四十五歲是人生黃金期,我們承擔更多責任,卻也更容易失去自我。文章探討如何在黃金時期平衡工作、家庭和個人生活,並建議讀者學習配置人生資源,選擇重要的事而非只是緊急的事,找回自我。
2025/08/05
1
查看更多
管理與思維
職場上的領導軟實力,在堅定與效率中保留人性溫度
從「仁慈」一詞出發,探討管理者如何在追求績效的同時,兼顧人性的溫度,提出真正的仁慈是理解後的成熟決策,並非放鬆要求,而是能看見人的狀態、在尊重與要求間拿捏距離,最終在混亂中保有清晰,在決策裡帶著溫度,留下信任與餘地。
2025/11/04
階段經理人服務: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提供解決方案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2024/06/25
5
從事件看主管,打造好團隊
過去企業品牌與福利是選擇公司的重要指標,但如今人們也更注重主管領導和團隊氛圍。文章探討了期待的主管樣貌和團隊共戰的協作方式,以及溝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2024/02/28
3
管理,是一場持續的對話
12月的分享會結束,也完成了2023最後一場的分享。這次主辦方給的主題很大,因此請之提前進行議題蒐集,藉此了解聆聽者的需求來做內容準備。 回顧今年受邀分享主題,多數圍繞在組織佈建、用人管理上;隨著世代差異、資訊科技發展、外在環境影響等,必須跟現今的經營者與管理者說聲辛苦了。
2023/12/08
職場溝通技巧:化解認知落差,提升工作效率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2023/07/06
1
老闆,團隊知道你在想甚麼嗎?
這是一場從早上十點開到晚上十點的策略會議;參加的主管,有些是第一次參與,因此最後請大家透過認領問題的方式輪流回答並發表在這場會議中感受到了甚麼;『為什麼你有這些想法,都不讓我們知道』就是其中一位主管說出口,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2023/05/12
2
使命/願景 重要嗎?
WBC棒球經典賽事第一場從2023/03/08開始。 當天下午,我正在與企業主們分享新創企業發展階段如何著手進行組織團隊佈建。
2023/03/15
3
新手主管的關鍵第一步:從策略、組織、人到共識整合
我認為,每位被選中的人,一定是企業肯定其能力,並且也是公司希望持續一起走下去的夥伴,確認意願並做好心理準備,都是開始交流前事先須進行的確認
2022/12/30
4
職場上的領導軟實力,在堅定與效率中保留人性溫度
從「仁慈」一詞出發,探討管理者如何在追求績效的同時,兼顧人性的溫度,提出真正的仁慈是理解後的成熟決策,並非放鬆要求,而是能看見人的狀態、在尊重與要求間拿捏距離,最終在混亂中保有清晰,在決策裡帶著溫度,留下信任與餘地。
2025/11/04
階段經理人服務: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提供解決方案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2024/06/25
5
從事件看主管,打造好團隊
過去企業品牌與福利是選擇公司的重要指標,但如今人們也更注重主管領導和團隊氛圍。文章探討了期待的主管樣貌和團隊共戰的協作方式,以及溝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2024/02/28
3
管理,是一場持續的對話
12月的分享會結束,也完成了2023最後一場的分享。這次主辦方給的主題很大,因此請之提前進行議題蒐集,藉此了解聆聽者的需求來做內容準備。 回顧今年受邀分享主題,多數圍繞在組織佈建、用人管理上;隨著世代差異、資訊科技發展、外在環境影響等,必須跟現今的經營者與管理者說聲辛苦了。
2023/12/08
職場溝通技巧:化解認知落差,提升工作效率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2023/07/06
1
老闆,團隊知道你在想甚麼嗎?
這是一場從早上十點開到晚上十點的策略會議;參加的主管,有些是第一次參與,因此最後請大家透過認領問題的方式輪流回答並發表在這場會議中感受到了甚麼;『為什麼你有這些想法,都不讓我們知道』就是其中一位主管說出口,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2023/05/12
2
使命/願景 重要嗎?
WBC棒球經典賽事第一場從2023/03/08開始。 當天下午,我正在與企業主們分享新創企業發展階段如何著手進行組織團隊佈建。
2023/03/15
3
新手主管的關鍵第一步:從策略、組織、人到共識整合
我認為,每位被選中的人,一定是企業肯定其能力,並且也是公司希望持續一起走下去的夥伴,確認意願並做好心理準備,都是開始交流前事先須進行的確認
2022/12/30
4
職場邊界
換個角度看職場
當人們在工作中感到不滿和認為不公平時,如何透過改變視角來重新認識職場關係。透過與朋友的對話,引導思考,當專注於眼前的「事」時,容易忽略了背後「人」的付出與信任。當感到壓力、疲倦時,則會放大不滿,忘記了曾經被善待的經驗。
2025/11/25
離開,不只是走出公司,而是走出那段消耗的關係
當我們說「覺得好累」時,很多時候並不是工作量太大,而是那些看不見的人際互動、微妙的情緒消耗。讓人想離開的,往往不是職務本身,而是那段反覆消耗的關係。這篇文章帶你看見三種常見的職場關係疲憊樣貌,並思考:我想離開的,是工作,還是那種相處方式?學會設下健康邊界,重新找回能呼吸的自己。
2025/11/11
2
HR角色進化:從人才守護者到戰略推手
最近和一些年輕人聊到職場道路時,常聽見這樣的回答:「我先進去試試,不合就離開。」 「我好像做什麼都可以,但沒有哪一條路特別想走。」 這些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映照出一個氛圍:對未來不再是追求單一穩定,而是選擇保留更多彈性。對新一代而言,職涯不再是一條直線,而更像是一連串探索,每一次嘗試,都是在尋找與
2025/09/16
3
淺談 共享人資長
疫情讓職場組合更加多元,參與NFT商業開發時,也看到不同組織協作方式。 一年前離開企業,決定給自己一個挑戰,開始做起接案人資服務的工作。
2023/10/13
8
職場環境變化觀察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2023/02/10
3
職場人資觀
在企業發展階段,持續不變的議題除了如何更精進目前商業模型以及找出第二事業線方面的商業策略議題外,另外就是組織佈建與人才養成的議題了,當然資金流也是重點。 近期聽到由講師界天后級 敏敏老師主持的《職場輕鬆學》
2022/12/21
5
換個角度看職場
當人們在工作中感到不滿和認為不公平時,如何透過改變視角來重新認識職場關係。透過與朋友的對話,引導思考,當專注於眼前的「事」時,容易忽略了背後「人」的付出與信任。當感到壓力、疲倦時,則會放大不滿,忘記了曾經被善待的經驗。
2025/11/25
離開,不只是走出公司,而是走出那段消耗的關係
當我們說「覺得好累」時,很多時候並不是工作量太大,而是那些看不見的人際互動、微妙的情緒消耗。讓人想離開的,往往不是職務本身,而是那段反覆消耗的關係。這篇文章帶你看見三種常見的職場關係疲憊樣貌,並思考:我想離開的,是工作,還是那種相處方式?學會設下健康邊界,重新找回能呼吸的自己。
2025/11/11
2
HR角色進化:從人才守護者到戰略推手
最近和一些年輕人聊到職場道路時,常聽見這樣的回答:「我先進去試試,不合就離開。」 「我好像做什麼都可以,但沒有哪一條路特別想走。」 這些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映照出一個氛圍:對未來不再是追求單一穩定,而是選擇保留更多彈性。對新一代而言,職涯不再是一條直線,而更像是一連串探索,每一次嘗試,都是在尋找與
2025/09/16
3
淺談 共享人資長
疫情讓職場組合更加多元,參與NFT商業開發時,也看到不同組織協作方式。 一年前離開企業,決定給自己一個挑戰,開始做起接案人資服務的工作。
2023/10/13
8
職場環境變化觀察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2023/02/10
3
職場人資觀
在企業發展階段,持續不變的議題除了如何更精進目前商業模型以及找出第二事業線方面的商業策略議題外,另外就是組織佈建與人才養成的議題了,當然資金流也是重點。 近期聽到由講師界天后級 敏敏老師主持的《職場輕鬆學》
2022/12/21
5
思考留白
低潮的盡頭,是重新看見自己的光
在動盪的一年中,作者經歷情緒低谷,透過重新拾起筆記本,以書寫的方式誠實面對自我、記錄生活,最終找回內在的穩定與力量,並將此療癒練習分享給讀者。
2025/10/21
3
在職場裡,沒有人能跳過的課題
語言是一種力量,但更深層的是語言背後那份理解的心意。溝通不是 HR 獨有的難題,而是每個職場角色都必須面對的功課。拒絕、衝突、表達,沒有完美答案,唯有在練習中找到平衡,才是我們共同的成長旅程。
2025/10/14
3
忘不了的不是痛,而是話語留下的痕
一句隨口的話,真的能擊垮一個人嗎? 職場裡的「這有什麼好難」、家庭中的「你怎麼又這樣」、人際間的「你想太多了」,看似輕描淡寫,卻可能留下難以抹去的痕跡。語言無形,卻能是刀,也能是禮物。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思考:下一次說出口的話,會成為什麼?
2025/10/07
2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④:心境
回頭看這近1000天的旅程,走得並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才讓我獲得更多領悟與感受,也終於明白,前輩與書上常說的那句話:「最大的設限,往往來自自己。」 正因如此,我想用【心境】來為這一系列的紀錄畫下句點。
2025/05/20
2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③:開創可能
企業經營如同前面提到的,思考面向既多又複雜;每一個發展階段,所遇到的挑戰與需求也各不相同。 我很清楚一件事: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所有事情。但目前我正處於一個「餓不死自己、也養不活別人」的階段
2025/05/18
2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②:重新啟航
我沒有豐裕的資源,也沒有堅實的後盾。當心裡那個聲音告訴我「是時候了」,心中依然充滿不安。 畢竟,我不是一個對自己特別有自信的人,也習慣迴避風險。 所以當真的選擇踏出這一步時,連身邊的人都感到訝異——這一點都不像是我會做的選擇。
2025/05/15
1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①:起心動念
某一個夜晚,突然想算算離開辦公室,自己當起自己主人的日子,已經過了多少時間。 猛然一算發現,即將迎來第1000天; 心中形成了一個想法: 想將這一切透過文字記錄下來,除了是自己的歷程,也希望能帶給未來想要轉換但又面臨不確定性時,而有緣看到這個主題的讀者一個參考。
2025/05/13
職場啟示-三位貴人的力量
這篇文章談論了三個貴人(父母、老師、主管)對於自己的正向啟發,描述了成為主管後的感悟和領導一位夥伴的過程。藉由個人經歷,作者在強調穩定輸出的同時,也傳達了給予他人正面影響和鼓勵的重要性。
2024/07/03
6
履歷健診100里程碑
就算到現在的角色,只要時間允許,我一定親自面試;與求職者互動過程中看到許多人對於未來的迷茫、不安;因此投入104Giver至今已累積100位履歷健診、2場實體履歷健診活動以及回答近30條關於職場相關問題。 100是個里程碑,因此想要來說說在這互動過程中看到的現象。
2023/09/15
1
突圍-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就在今天,用一本書的錢買了一堂線上『104【突圍人生下半場】六大必修課』並且一口氣看完後,想要提筆寫下自己正在面臨的突圍故事。
2023/07/18
2
查看更多
低潮的盡頭,是重新看見自己的光
在動盪的一年中,作者經歷情緒低谷,透過重新拾起筆記本,以書寫的方式誠實面對自我、記錄生活,最終找回內在的穩定與力量,並將此療癒練習分享給讀者。
2025/10/21
3
在職場裡,沒有人能跳過的課題
語言是一種力量,但更深層的是語言背後那份理解的心意。溝通不是 HR 獨有的難題,而是每個職場角色都必須面對的功課。拒絕、衝突、表達,沒有完美答案,唯有在練習中找到平衡,才是我們共同的成長旅程。
2025/10/14
3
忘不了的不是痛,而是話語留下的痕
一句隨口的話,真的能擊垮一個人嗎? 職場裡的「這有什麼好難」、家庭中的「你怎麼又這樣」、人際間的「你想太多了」,看似輕描淡寫,卻可能留下難以抹去的痕跡。語言無形,卻能是刀,也能是禮物。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思考:下一次說出口的話,會成為什麼?
2025/10/07
2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④:心境
回頭看這近1000天的旅程,走得並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才讓我獲得更多領悟與感受,也終於明白,前輩與書上常說的那句話:「最大的設限,往往來自自己。」 正因如此,我想用【心境】來為這一系列的紀錄畫下句點。
2025/05/20
2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③:開創可能
企業經營如同前面提到的,思考面向既多又複雜;每一個發展階段,所遇到的挑戰與需求也各不相同。 我很清楚一件事: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所有事情。但目前我正處於一個「餓不死自己、也養不活別人」的階段
2025/05/18
2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②:重新啟航
我沒有豐裕的資源,也沒有堅實的後盾。當心裡那個聲音告訴我「是時候了」,心中依然充滿不安。 畢竟,我不是一個對自己特別有自信的人,也習慣迴避風險。 所以當真的選擇踏出這一步時,連身邊的人都感到訝異——這一點都不像是我會做的選擇。
2025/05/15
1
不再只是誰的員工①:起心動念
某一個夜晚,突然想算算離開辦公室,自己當起自己主人的日子,已經過了多少時間。 猛然一算發現,即將迎來第1000天; 心中形成了一個想法: 想將這一切透過文字記錄下來,除了是自己的歷程,也希望能帶給未來想要轉換但又面臨不確定性時,而有緣看到這個主題的讀者一個參考。
2025/05/13
職場啟示-三位貴人的力量
這篇文章談論了三個貴人(父母、老師、主管)對於自己的正向啟發,描述了成為主管後的感悟和領導一位夥伴的過程。藉由個人經歷,作者在強調穩定輸出的同時,也傳達了給予他人正面影響和鼓勵的重要性。
2024/07/03
6
履歷健診100里程碑
就算到現在的角色,只要時間允許,我一定親自面試;與求職者互動過程中看到許多人對於未來的迷茫、不安;因此投入104Giver至今已累積100位履歷健診、2場實體履歷健診活動以及回答近30條關於職場相關問題。 100是個里程碑,因此想要來說說在這互動過程中看到的現象。
2023/09/15
1
突圍-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就在今天,用一本書的錢買了一堂線上『104【突圍人生下半場】六大必修課』並且一口氣看完後,想要提筆寫下自己正在面臨的突圍故事。
2023/07/18
2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