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龜扇平工作站金雞納樹底片
那是一百多年前從南洋跨海來到台灣播種的小喬木,開著筒狀的白色小花,甘為霖牧師及日本殖民政府都曾陸續引進台灣種植,當時的美麗之島曾經歷大規模的瘧疾,三百萬人口的台灣每年有一萬人死於瘧疾。
日治時期的台灣成為日本帝國唯一的熱帶領土,潮濕悶熱的氣候正適合戰略物資金雞鈉樹的生長,最初的口號是在台灣推動瘧疾防治,而順利在中部溪頭大規模種植20公頃的金雞鈉樹,同時還有屏東、台東等地都有種植,此時台灣人民正經歷瘧疾大規模流行,而從金雞鈉樹皮提煉出來的奎寧,卻大量運送至南洋前線作為日本軍隊軍需品,負責種植金雞鈉樹的台灣人民卻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奎寧是瘧疾的唯一解藥,人民大量的死亡只淪落草蓆覆蓋黃土掩埋。
隨著人工合成奎寧的問世,與日本帝國夢碎,溪頭的金雞納樹被剷除作為示範茶園,風中殘留的幾棵金雞納樹仍舊飄散著淡淡白花香,繚繞的香氣彷彿訴說著舊時代先民曾經走過的血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