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士瑩《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
「就在那一刻我才知道,這份想要環遊世界的渴望,一點都不特別,從來沒得過第一名的我,連夢想也沒有比別人強,唯一特別的是,我真的就這麼去做了。」—— 〈旅行,教我成為一個勇敢、仁慈的人〉
旅行,只是對生命提問的其中一個方法
如何走在實現夢想的路上?作者褚士瑩分享他這些年在公益旅行中所收穫的體驗、感受及學習,整理成他認為人生中必須給自己的「十大禮物」,給讀者帶來一些人生的啟發、出走的勇氣,以及看待生命的新觀點。雖然很佩服褚士瑩以NGO的專業遊歷世界各地、也感受到旅行給他的人生帶來豐富的滋養,不過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反倒覺得,要實現夢想,出走帶來的覺醒是關鍵的起點,而旅行剛好是其中一種形式。
作者的非凡經歷
褚士瑩不只從事國際NGO管理顧問的工作,還是長期在世界各地工作的旅行作家,讓人羨慕又好奇;許多人認為NGO工作辛苦錢少、必須靠堅定的意志犧牲生活品質,也讓許多有志投入者經常受到身邊親友的勸阻和關心。但褚士瑩不但沒餓死、還樂在其中,被朋友讚歎是「活得最爽的人」,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接下來想與你分享我從書中學到最有意思的三件事。
一、夢想並非無價
聽過褚士瑩的演講和podcast會知道,他是個很會思考、很會提問的人(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哲學諮商工作者)。他曾經被邀請到學校和年輕人分享關於夢想的主題,經常以這個問題開場:
你願意接受多少的月薪,來做一份你完全不感興趣的工作?那就是你給自己的夢想定的標價。
這個問題,大人也未必意識到。我們願意拿出多少實現夢想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交換安全感和其他生命中想要的東西呢?
他提到澳洲打工度假是許多人的嚮往,根據作者的計算,在澳洲打工一個月可以賺取高達12萬台幣的收入;但他想說的是,如果你認為自己只是為了五斗米折腰而從事現在的工作,那麼選擇打工度假才是更符合效益邏輯的作法。但如果你是為了實現夢想而從事這份工作,那麼:
12萬 - 你的薪水 = 購買夢想的機會成本 = 你的夢想的定價
給夢想定價看似過於市儈又現實,卻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見自己的選擇背後的動機和代價。
二、跨出舒適圈,是送給自己的禮物
人們為何渴望旅行?無非是想體驗新事物,即使要冒著風險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也嚮往離開舒適圈能讓自己有所成長。作者鼓勵讀者送給自己的第一份禮物,就是來一場三個月的海外旅行,自然對旅行讓人擴大舒適圈的好處深有體悟,但他舉出的例子很有趣:
第一次搬到衣索比亞生活時,作者吃到一種叫「英吉拉」的煎餅,吃法和印度煎餅相似,需要將一大片餅皮鋪在桌上、撕成小片沾著調味汁吃。但一片英吉拉煎餅究竟要吃多少,才等於一碗飯、一碗麵的份量?這顛覆了作者從小到大習慣的判斷方式,導致他初期經常不是吃撐就是半夜餓醒;直到他逐漸習慣了這個新的飲食方式,學會拿捏剛好的份量,於是在這樣一次次旅行帶來的新體驗中,感受到自己的舒適圈一點一點地擴大。
投身公益或環遊世界未必是所有人的夢想,但願意跨出舒適圈、適應和學習新的環境與事物,卻是實現夢想必經的考驗。
三、他如何實現成為NGO顧問的夢想?
我在書中的〈一篇沒有題目的作文〉裡找到了答案,回應自己最初知道褚士瑩這個人時最好奇的問題。
雖然褚士瑩17歲就展開了第一次自助旅行,但他決定等到三十歲以後才投入NGO領域實現自己的天命;不過在那之前,他已經先規劃出必須做好的事前準備:
- 具備解決NGO問題需要的專業學識
- 具備NGO工作者一般缺乏的經營管理知識
- 兩年的預備資金
為了逐步達成上述的條件,他先到哈佛大學的甘迺迪政府學院學習國際NGO的管理知識,同時投入在地社區營造的計劃案;接著又到科技上市公司累積第一手的專案管理、資源分配、團隊領導等經驗。隨著轉行的時機臨近,他開始降低生活開銷、為自己攢足資金,也力求爭取家人的安心和支持。
這份夢想得以實現,除了要歸功於作者本身對夢想有清楚的計劃、行動的能力與資源,更是因為他有一份明確的動機,支撐他克服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必須忍受的不得不,像是他所說的「對唸書的厭惡」、「對賺錢的排斥」。我想長期的公益旅行和哲學思考的訓練培養出了作者格外寬廣的思考視野以及對生命的淡定,讓他對於尋找自我這件事,懷有比一般人更清晰的體悟、更豁達的決心。
這本書想說...
這是一本鼓勵所有人追求夢想的書,但什麼才是能追逐一輩子的夢想、以及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會遇到哪些生命的考驗,作者在這本書裡都分享了更深刻的思考以及他獨特的經驗。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不妨拿起這本書看看,也許這十份人生禮物當中,正好有一份就是你現在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