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已婚男人邁入中年,或已經退休,有越來越高比例疏離朋友、減少社交。這讓許多太太看不下去,但也不曉得能怎麼辦。
美國的學者說,以前中老年男人可以去保齡球聯盟、工會會館或一些公民團體聯誼,現在這些空間幾乎都不存在。不曉得三、四十年前,臺灣的中老年男人,會在什麼場所認識新朋友?
美國「美國生活調查中心」2021年的全國性調查發現,男性擁有密友的數量大幅下降:1990年時,有55%的美國男性表示擁有至少6位密友,而到了2021年,只剩下27%男性仍有這麼多好友。同一期間內,沒有任何密友的男性比例,從不到3%激增至15%。其他研究發現,只有21%的男性表示,最近一星期曾從朋友得到過情感上的支持,而女性則有41%。有一成以上男性表示,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許多已婚男性日常生活圈子幾乎僅剩家庭成員,較少主動參與朋友聚會或社區活動。
相對應的是,許多男性的生活重點就只有工作,人際互動也是基於工作,純粹的情感互動多數侷限於與太太的兩人世界,高度依賴太太來排解心情。有些太太在婚後成為社交活動的主要組織者、維繫和其他家庭的人際往來,男性則較少經營婚姻以外的社交圈,導致婚後個人朋友圈收縮。
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看,男性在中年以後有兩個常見走向,第一種活潑、外向、睪固酮高、或社經條件好,積極交友、擴展社交網絡,除了增加利益交換的管道有利家族生存外,增加的偷情機會也會受到基因演化的獎賞。
第二種也就是現在比例越來越高的,既然傳統的社交據點在現代社會已經萎縮,那就全心投入在工作,賺錢把小孩撫養長大,也就完成基因的傳承。其他事情就不想多管,反正還有太太可以打理。
中年男人如果不是為了工作、利益或偷情,就沒有太強烈的社交動力,但中年女性會更願意廣交朋友,或加入一些眼前沒有明顯利益的團體。這差異也可能是來自演化的力量。遠古時代女性在部落裡常需跟不同婆婆媽媽一起做事、互相協助、交換情報,這種互助對小孩的生存會有幫助。男人則是加入負責狩獵、偶爾要打仗的團體,常要長途跋涉而且死亡率高,對小孩與社區事務的關注,就遠遠不如媽媽多。
以前草原民族會有男人戰死後,妻子與小孩由弟弟或其他男性家族成員接手的慣例,也就是反應男性征戰的高風險與高死亡率。照顧小孩長大的,常會是太太與其他男人,演化的差異使得女性會一直以小孩為中心,男性則會以「戰友團」為中心。現在男人多數可以平平安安活到七、八十歲,反倒就容易呈現沒有生活目標的樣貌。
面對中年後回家就軟爛的先生,太太能怎麼辦?專家建議是:過度的關心可能會帶來衝突,不要試圖成為他的「全世界」,提醒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必要時尋求心理治療或婚姻諮商。而退休後男人世界崩解,變得抑鬱寡歡、不知生活目的,也是現在越來越普遍的社會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