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這本書由藤井光一先生撰寫,「50多歲成功人士的策略書:工作、人際關係、生活轉變之道」旨在為50多歲的讀者提供實用的「轉變」策略,幫助他們充實第二人生與事業。
迎接50多歲的挑戰與機遇
當您邁入50多歲時,或許會不經意地感到一絲不安,例如思考「我該繼續留在這家公司嗎?」、「是不是該開始考慮父母的照護問題了?」或者「孩子們還需要花錢啊」等等。不知不覺中,工作、金錢、家庭等各種事務複雜交織,讓未來蒙上一層迷霧,感覺一片茫然。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您無須過度悲觀。恰恰相反,這正是您開啟真正屬於自己人生的起點。您數十年來累積的經驗與技能,都是年輕時無法獲得的巨大優勢,將成為您最有力的盟友。請不要覺得「可能已經太遲了」,如果您有想做的事情,現在正是行動的最佳時機。
無論是選擇留在公司,還是走上獨立創業的道路,這些選擇都掌握在您手中。最重要的是,您要成為一個「能選擇」的自己,而非一個「被選擇」的人。
與其為了追求他人的評價與認可而疲憊不堪,不如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正確地肯定自身的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50多歲有著專屬於這個年齡段能做的事情,以及獨特的風景。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一起轉換人生的檔位,邁向更精彩的未來!
50多歲是一個充滿煩惱的年齡。對於職場人士而言,曾經遙不可及的退休年齡逐漸清晰可見,收入也開始走下坡。在個人生活方面,父母的照護和遺產問題也變得沉重。面對親友的不幸,感受人生無常的機會也不在少數。
然而,如同該影片所強調的,近年的50多歲人士依然充滿活力,許多人在60多歲甚至外貌都顯得非常年輕。當然,與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正面競爭是不切實際的。50多歲的人體力與精力都會逐漸下降,僅憑蠻力解決問題有其極限。但取而代之的是,50多歲的您們擁有數十年人生中累積的無價知識與經驗。只要善用這些優勢,靈活「轉變」策略,50多歲依然大有可為。
這本書的目的既非不負責任地樂觀看待50多歲的未來,也非讓您過度悲觀。它旨在立足於50多歲的現實,闡述如何透過「轉變」策略來豐富第二人生與事業。人生僅此一次,且現在正值「百年人生時代」,您的生命才剛剛過半。即便從現在開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微小的改變,人生後半段的充實度也將飛躍性地提升。
人生後半段獲得幸運的六大「意外」策略 (50多歲時所做的)
根據本書內容,以下將介紹在人生後半段獲得幸運的人,在50多歲時普遍做了哪些「意外」的事情,非常值得參考:
- 透過「自己做飯」開始為「孤獨」做準備。
- 最新的研究預測,到2033年,日本每戶平均人數將降至2.0以下。到2050年,獨居老人更將達到1083萬人。這意味著獨自生活將成為常態,因此從現在開始為獨立生活做好準備至關重要。
- 在50多歲這代人中,仍有相當比例的家庭是男性外出工作,女性主要負責家務和育兒。然而,當丈夫退休後,妻子沒有理由再獨自承擔所有家務。如果只有丈夫從工作中解脫,而妻子繼續承擔家務,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 家務不同於工作,是只要活著就必須持續一輩子的事情。考慮到壽命的延長,這段期間也越來越長。因此,許多全職主婦可能會感到厭煩,甚至因此導致熟年離婚。
- 反過來說,男性需要意識到熟年離婚的風險,以及妻子可能先逝的風險。為了能獨自生活,必須趁早培養家務技能。其中,最應該立即培養的技能就是「烹飪」。
- 烹飪需要動腦,考驗時間管理和規劃能力,因此對工作和人生都有幫助。這是一項終身受用的技能,持續做飯還有助於預防認知功能下降。此外,外出購物也能自然增加外出機會。自己做飯不僅有益健康,還能節省開銷,對於老年生活的「簡約化」非常有益。
- 珍惜與年邁父母共處的最後時光。
- 到了50多歲,父母的照護和離世變得真實而具體。即使覺得父母還很健康,未來的事情誰也無法預料。
- 本書作者回憶,他的母親在80歲時被診斷出癌症,半年內便去世。他因此痛感人生可能瞬間結束,並後悔未能與母親多相處。
- 家庭社會學研究顯示,與父母分居的人一年內與父母見面僅約6天,實際相處時間平均每天4小時,也就是一年僅24小時。以這個平均值計算,與80歲的父母能共處的時間僅剩10天,約40小時。這突顯了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寶貴。
- 然而,父母長壽也可能帶來長期照護的風險。現在「老老照護」(年邁子女照護年邁父母)的案例並不少見。與育兒不同,照護沒有終點,且情況會逐漸惡化,對身心造成巨大負擔。
- 重要的是,不要獨自承擔。不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去照護父母。家庭獨自承擔照護可能導致生活崩潰,最終所有人都不幸。
- 最好能早點與兄弟姐妹討論照護分工,並向父母確認他們對照護的意願。
- 重視人生的基礎——健康。
- 到了50多歲,健康問題會逐漸浮現。肌肉量下降、容易疲勞、健康檢查數值惡化、身體僵硬、視力下降等狀況會逐漸明顯。
- 但不能因此放棄,認為是年紀大了就沒辦法。雖然難以回到年輕時的狀態,但可以努力阻止狀況進一步惡化。因此,50多歲以後需要制定「健康策略」。
- 飲食:健康的基本是飲食。50多歲尤其需要注意飲食的營養均衡。積極攝取蔬菜和泡菜等發酵食品,並注意卡路里攝取。減少外食次數也很重要。
- 自製便當:如果以前午餐常在便利店或隨便外食,現在不妨開始自己帶便當。帶便當能培養烹飪習慣,而且便當盒容量有限,可以物理性地限制飯菜量。自己做便當後,你會發現外食的味道有多濃,鹽分過高會讓人事後口渴。透過帶便當來糾正自己對重口味的依賴,好處多多。
- 飲酒:如果飲酒,應逐步減少酒量。雖然完全戒酒可能很難,但應積極設定「休肝日」,控制飲酒量。
- 運動:除了飲食,適度運動也必不可少。運動習慣很難在60多歲以後才開始培養。因此,趁現在有活力時,就應投入各種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年老時您一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 意識到「退休」和「健康壽命」等人生「截止日期」。
- 您是否曾思考過自己到去世前還能讀多少本書?
- 即使到了50多歲,任何人都可以挑戰新事物。然而,人生是有限的。因此,從50多歲開始,帶著「截止日期」意識生活非常重要。
- 50多歲的「截止日期」包括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以及壽命等。日本內閣府公佈的數據預測,到2065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性將達到85歲,女性91歲。考慮到未來壽命的延長,活到100歲的可能性也很大。這意味著,即使您在65歲退休,您退休後仍有大約35年的時間。
- 除了平均壽命,還有「健康壽命」這個「截止日期」。健康壽命是指在沒有健康問題限制日常生活的情況下,能夠自主生活的期間。考慮到健康壽命,即使是最健康的人,能活躍行動的年齡也最好預計到80歲左右。
- 如此一來,您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時間虛度光陰。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能充實度過的時間會越來越有限。二三十歲時,或許可以犧牲睡眠來工作,但50多歲以後,這種工作方式已不可能。
- 因此,從現在開始,您需要意識到人生的「截止日期」,有意義且愉快地運用寶貴的時間。人生後半段能否快樂充實,取決於您在50多歲時能否意識到這些「截止日期」。
- 放下「認可欲求」和「上進心」,讓自己變得輕盈自在。
- 40多歲以前的人生,無論工作還是私人生活都處於上升期。工作技能不斷提升,人脈擴展,公司職位晉升,收入也隨之增加。育兒的人也會頻繁體驗到孩子成長的感動。購買房屋、汽車等,擁有的物品也越來越多。擁有物品是一種樂趣,而為了獲得它們而提高收入也是一個重要的動力。
- 然而,這種上升期通常在50歲左右達到頂峰。孩子獨立離家後,大房子可能變得多餘。汽車也從家庭休旅車變成更省油的輕型車或小型車就足夠。到了60歲,收入也將逐漸減少。
- 人生階段將從育兒轉向照護,個人生活和人生觀也將因失去父母等經驗而發生重大變化。過去努力工作、晉升、賺錢、累積物質的思維,將逐漸轉變為「逐步放下現有事物,讓自己變得輕盈自在」的意識。
- 這種「簡約化」生活並非悲傷或糟糕的事情。相反,它是為了讓自己更自由、更活躍地行動而變得輕盈。就像春天脫掉厚重的冬衣一樣,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接受。
- 40多歲以前,人們往往將與他人的比較或他人的評價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中心。例如,買車時,除了想讓生活更富裕,往往也包含了「希望被認可為能買得起好車的人」的認可欲求。但退休後,這種評價將不再需要。您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完全不需要顧慮他人的臉色。
- 而且,在體力或精力上與年輕人競爭根本沒有勝算,只會感到慘敗。因此,50多歲以後更應該徹底「轉變」價值觀,追求輕鬆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獨特的下一個成果或目標。
- 奢華的飲食反而會損害健康。從現在開始,享受清淡、健康的普通飲食反而更重要。放下「希望在別人眼中形象好」或「希望自己比別人成功」等認可欲求,將使您的人生後半段更加充實。
- 停止以「與人比較」作為動力。
- 年輕時,為了比同期晉升更快、進入好大學、或達到平均水準以上而努力,有其一定的意義。但到了50多歲還與他人比較,為了一點點得失而患得患失,本書作者認為這會顯得非常可悲。
- 例如,許多70多歲退休的人,仍會自豪地說「我退休前是某某商社的董事」,或者「我在某某大學的同學裡有某某政治家」。這種人看到會讓人聽著都感到尷尬。他們或許除了過去的頭銜和人際關係,生活中沒有其他值得誇耀的事物。因為他們把所有的身份認同都寄託在公司或大學上,所以才會一直執著於過去。
- 這類人也常常想著要「壓過」別人。這種喜歡「比較」的人,或許一直以來都活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價值。
- 當然,退休後還總是與他人比較的人,到哪裡都會不受歡迎。他們會被大家排斥,最終孤立無援。
- 本書作者指出,50多歲的您們需要有「自己沒什麼了不起」的自覺。這並非要您貶低或輕視自己。而是要您保持謙虛的心態。年輕時,人們容易認為自己是憑一己之力才成功的,但這是一種錯覺。每個人的能力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只是因為運氣好,或者得到了周圍人的提拔,才獲得了今天的地位。
- 如果認為自己是憑藉一己之力成功的,就容易輕視甚至打擊他人,變得越來越討厭。因此,如果能抱持著「自己的力量沒什麼了不起,能走到今天都是社會的功勞」這樣一顆感恩和謙虛的心,就不會想著要「壓過」別人。
- 人的幸福並不僅由工作成就決定。人生後半段,評價您的不是大學或公司。隨著年齡增長,評價您的是家人、朋友、興趣相投的夥伴以及社區居民。簡而言之,退休後漫長人生的幸福,取決於您周圍的人際關係。
- 而要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他人比較並試圖「壓過」對方是絕對不可取的。因此,您需要在50多歲的現在就開始「轉變」這種與人比較的生活方式。到了60多歲或70多歲才想改變,將會非常困難。
50多歲應當留意的金錢管理三大要點
金錢問題是許多50多歲以上人士最關心的議題。以下將介紹五旬時期應如何應對金錢,以影響您的老年生活。
- 考慮「長壽風險」,將老年支出「極簡化」。
- 「錢是帶不進棺材的」這句話耳熟能詳。即使您為了老年生活拼命節約和積攢金錢,但一旦去世,一切就結束了。節約固然重要,但我們更希望能在生命終結時,覺得自己活得夠本,享受了快樂的人生。
- 有一本暢銷書《死於零(Die with Zero)》。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聚焦於如何儲蓄或增加財富,而是如何「把錢花光」。書中作者認為,金錢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被使用,其目的是讓生活更富裕。而所謂「富裕地生活」,就是將金錢轉換為「經驗」。因此,該書提倡在40多歲後期到60歲之間開始動用資產,在去世前將所有想體驗的事情都做完。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去世時,帳戶餘額正好為零。因為金錢絕對無法帶到另一個世界,所以應該趁活著的時候,將其轉換為「經驗」這一價值,最大限度地享受人生。
- 根據各種調查,日本人的平均遺產約為3000萬日圓。如果為了應對老年生活的不安而繼續做不喜歡的工作,拼命節約,結果卻什麼想做的事情都沒做,就帶著3000萬日圓去世,這實在令人感到空虛。因此,很多人對「生前把錢花光」這個想法深感共鳴。
-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誰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幾歲。活得太久導致生活資金耗盡,陷入經濟困境,這就是所謂的「長壽風險」。在「百年人生時代」,我們很可能比預期活得更久。例如,目前平均壽命約80歲,但現在50歲的人到80歲時,女性的平均壽命可能已超過90歲。這意味著,雖然更容易長壽,但長壽風險也隨之增大。
- 因此,重要的是將生活「極簡化」,以便在萬一發生什麼時,僅靠養老金也能維持生活。即使養老金微薄(如「老年2000萬日圓問題」所示),但如果能成功「極簡化」生活以減少支出,我們就能僅靠養老金和少量儲蓄維持生活。
- 50多歲以前,您的生活水平可能隨著收入增長而提高,但從現在開始,重要的是逐步將生活水平「下調」。
- 掌握解決老年不安的「金錢三要點」。
- 50多歲以後的人生後半段,您將陸續面對人生前半段預料不到的問題。本書作者指出,60多歲以上的人在金錢方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金錢擔憂、生活寬裕的人;另一類是始終抱有金錢焦慮、對金錢斤斤計較的人。後者多數是靠動用儲蓄過活。這與他們年輕時賺了多少錢無關。即使是從大企業高管退休、拿到數千萬日圓退休金的人也不例外。起初他們存款充裕,會在高級餐廳用餐,享受優雅的生活。但隨著時間推移,存款餘額不斷減少,突然有一天,他們會開始擔心「這樣下去真的沒問題嗎?」。即使在社會上被認為存款豐厚的人,看著不斷減少的存摺餘額,也會感到不安,並突然開始節約。
- 以下是您應該留意的金錢三要點:
- 重點一:盡可能在退休後繼續擁有「收入來源」。在金錢方面,僅有「存款」是不夠的,「現金流」也非常重要。雖然退休後想繼續工作的人可能不多,但此時「投資」就變得非常重要。尤其在通貨膨脹的時代,如果只持有現金存款,實際價值將不斷縮水。因此,投資股票等被認為對抗通膨的資產,進行「風險分散」非常重要。即使從50多歲開始投資,也還來得及。投資「時間」是關鍵,所以盡早行動非常重要。
- 重點二:盡可能「延後領取養老金」。年過一定年齡後,繼續工作會變得困難。大多數人最終會進入養老金生活。然而,養老金的機制是領取開始時間越晚,領取的金額就越多。因此,只要能工作,不依賴養老金繼續工作,通常會更有利。養老金更像是保險,而非儲蓄或資產運用。它是在您無論如何都無法工作時提供幫助的。因此,本書作者主張,只要能工作,就應該繼續工作,不依賴養老金,甚至工作到70歲或80歲。
- 重點三:「將金錢可視化」。對於上班族而言,薪資所得通常在5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會因職務退休或正式退休而逐步減少。因此,從現在開始,清晰預測您的收入非常重要。例如,應確認預期的退休金金額,以及不同領取開始時間的養老金金額。包括房貸和子女教育費何時結束支付,都應明確您的收支狀況。透過這樣做,您會清楚知道自己未來該如何行動。
- 50多歲以後的人生後半段,您將陸續面對人生前半段預料不到的問題。本書作者指出,60多歲以上的人在金錢方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金錢擔憂、生活寬裕的人;另一類是始終抱有金錢焦慮、對金錢斤斤計較的人。後者多數是靠動用儲蓄過活。這與他們年輕時賺了多少錢無關。即使是從大企業高管退休、拿到數千萬日圓退休金的人也不例外。起初他們存款充裕,會在高級餐廳用餐,享受優雅的生活。但隨著時間推移,存款餘額不斷減少,突然有一天,他們會開始擔心「這樣下去真的沒問題嗎?」。即使在社會上被認為存款豐厚的人,看著不斷減少的存摺餘額,也會感到不安,並突然開始節約。
- 「悠閒自在」的生活,現在還早20年。
- 許多50歲左右的人常說,退休後想過上平靜的生活,悠閒自在地專注於興趣和喜歡的事情。您當中可能也有很多人憧憬著這種平靜的生活,或許是因為被工作、育兒、家務耗盡了精力。
- 然而,本書作者指出,對於50多歲的人而言,現在想過上平靜的生活還「為時過早」。
- 最近「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自由,提早退休)這個詞很流行。但現實是,許多選擇FIRE的人後來又回到了職場。起初,FIRE後悠閒自在的生活可能很有趣,但隨著時間推移,內心會產生不協調感。他們會覺得「一點都不好玩啊」或者「跟想像的不一樣」。這種狀況持續幾年,人們會逐漸感到恐懼。
-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被他人感謝的機會減少了」。人類在被他人說「謝謝」時,會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特別是當我們參與社會,從事某種有意義的活動,並以金錢等形式獲得感謝時,我們會感受到成就感和生命的價值。退休後過上平靜的生活,被感謝的機會必然減少,這會讓人生感到空虛。
- 我們正處於「百年人生時代」,退休後仍有很長的人生要走。如果60歲退休,活到100歲的話,還有40年的時間。即使不追求奢華,生活也需要金錢。雖然65歲開始領取養老金,但要維持40年的平靜生活是不可能的。而且,由於少子高齡化問題嚴重,養老金制度正處於危機之中。據預測,目前50歲左右的世代,養老金開始領取的年齡可能會延後到70歲。
- 如此看來,在50多歲或60多歲就想提早退休,確實是太早了。
希望以上的這些詳細內容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本書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