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寫的生產者,顯示者跟投射者筆記,是透過機制來解釋各類型的內在權威,人生策略與人生主題。不過在一階課堂上,因為時間的限制,不太能夠透過機制來解釋,大多時候會是透過能量場來讓大家了解這方面的資訊。
除了機制造成四種類型各自有不同的人生策略與非自己主題,能量場也是其一。
生產者的能量場是開放與包覆(They have an open and enveloping aura),只要生產者保持著這樣的能量場,就不怕錯過任何來到面前的人事物,也不用怕為何一直沒有回應。所以人生策略是回應(To response)。沒有回應,就是沒興趣,沒興趣的事情縱使硬著頭皮完成了,也給不了滿足的感覺。另外,並不是非得要有人來問,應當是你看到或是感受到某個人事物,你產生興趣,你評估能力之後,就能開始進行。我常常聽到學人類圖的朋友抱怨,每次問生產者問題,每次都是否定的答案。我想說的是:問問題之前,有給足人家參考資訊了嗎?
另外生產者的回應不只書上說的嗯。吃到好吃的東西時,嘴巴發出讚嘆的聲音,也是回應,看到還沒有洗的碗盤,開始動手洗碗,也是回應,詢問別人想吃葡萄嗎?自己手上已經拿出葡萄,那也是對葡萄有回應。
顯示者的能量場是封閉與排斥(They have a closed and repelling aura),在無意識的時候,通常別人會覺得難以了解跟親近,因此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之下,顯示者著手進行甚麼事情,大家質疑顯示者做的事情是否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或衝擊。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常常來個影響或衝擊吧?這也是大家不自覺想要控制顯示者的原因。要是顯示者能告知一下,就像行車時要轉彎,先打個方向燈,就不會嚇到旁人。不要說顯示者,任何類型的人都不希望被控制的,只是顯示者被控制的原因,是別人單純不了解要進行的事項,企圖阻止顯示者行動。
所以顯示者的策略是告知,並沒有要顯示者一五一十的報告祖宗18代的事情,簡單說明一下要做甚麼就好。另外也不是顯示者告知了,你就要順從甚麼。都看到人家打方向燈了,你要迎頭撞上去,也沒辦法,各自釐清責任就是了。
回過頭再想想,既然顯示者的能量場是封閉且排斥,一般情況下,別人無從親近,顯示者也不會察覺到別人的感覺。所以跟其他類型不同的是,告知是一種後天要訓練的人生策略,自我覺察更是重要。
投射者的能量場是聚焦和專注(They have a focused and absorbing aura),而且是專注聚焦在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上,因此惱人也擾人。因為專注在別人的問題,所以一直看著別人的缺點,一直企圖改善別人的問題,卻也忘記照顧自己的需求。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一直被指出缺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習慣常被關愛的窒息感。這就是投射者在行動之前,先等等別人的邀請與求助。否則太雞婆會招人厭,太主動會招人嫌。
因為投射者的機制是喉嚨連不到動力中心,或是動力中心沒有定義,所以能量很珍貴。養精蓄銳,等待別人來求助,一鼓作氣爆發出來,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感。
老調重彈,人類圖從來沒有要貶低或捧高任何一個類型,策略完全是根據機制與能量場而定。
又,關於反映者,其實大家可以去參加老師們開的流日觀察課程,或是看看反映者的臉書,觀察反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