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跳過的歷史,終於讓我看見~
我在年輕的時候,不太在乎政治,總覺得那離我有點遠,跟我沒有直接關係。不是刻意逃避,而是沒時間。
國中畢業後我讀的是五專,歷史課被五專教育壓得很迷你,像是一道容易被遺忘的配菜,只要及格就好。那個年代我們學的大多是中國的朝代更替,唐宋元明清背得滾瓜爛熟,河道鐵路記得鉅細彌遺,卻沒什麼機會認識這片腳下的土地(是說真的,歷史我也沒有真的念得多好,心裡抗拒的是,那離我更遠,到底中國的歷史地理關我什麼事啦?)。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更是忙於工作跟生活。政治、國際關係、民主轉型這些話題,離我很遠。除了投票,幾乎沒有實際參與公共事務的記憶。
直到倒扁運動的那一年,我第一次走上街頭。
那回我實在太生氣了,那麼難看的嘴臉,那麼令人討厭的口吻,促使了我走上街頭,累得要命。那次公民行動讓我真切感受到「人民的聲音」,即便最後的政治結果不如預期,法律的迂迴也讓很多人感到無力,但那股「我們願意站出來」的能量,對我來說,是從旁觀者走向參與者的轉捩點。
這段個人記憶,在我看《看不見的國家》的時候,那夜的微雨跟濕熱的怒氣又被喚了回來,不管在我的政治傾向是什麼顏色,我個人就很不喜歡阿扁,從他選台北市長(這不關我的事我沒有投票權)到他選總統。說穿了,到現在也沒有改變。
這部紀錄片,以蔡英文總統為主軸,紀錄她在任內面對中國壓力、外交孤立與國內轉型的掙扎與堅持。不同於過往以台灣內部視角出發的政治紀錄片,導演葛靜文是美國人,這個外來視角,反而讓我們的故事多了一層距離感,也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自己都遺忘的模樣。
片中出現不少值得記住的瞬間。有被請出聯合國的尷尬、有官員間對話的交鋒、有蔡英文在面對記者提問時謹慎又堅定的語調。這些不是戲劇,而是現實的紀錄。讓我第一次這麼認真地看見,當總統是怎麼一回事~~那不是權力的象徵,而是一份壓力與孤獨的擔子(難怪以前的皇帝會自稱寡人)。
葛靜文導演說,這部片歷時七年拍攝,她也在記者會上說了一句:「台灣並不孤單。」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在觀影後讓人鼻酸。因為我們太常被提醒,我們的處境很孤單。
紀錄片裡沒有煽情的配樂,沒有高亢的口號,只有一個國家如何在世界夾縫中求生的軌跡。它不試圖告訴你台灣「應該是什麼」,它只是靜靜地讓你看見,我們是怎麼一路走到這裡。而這樣的看見,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我不是國際關係專家,也沒有念過政治系。過去我以為,認識歷史、理解政局,是狂熱分子的責任,不是我的。但如今,我意識到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台灣故事裡的角色,只是有人被教會了如何說,有人從來沒機會被教。
看完《看不見的國家》,我心裡浮現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一句反覆縈繞的感嘆:「啊,如果那時候我能多知道一點就好了。」
但也正因為這樣,我才更珍惜此刻能「重新認識台灣」的機會。鳥瞰的台灣上空,美麗的山巒,在戰略性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我反覆在想,生為要面對那麼多困難的台灣人,在這麼美麗的島上,是幸還是不幸?
這不只是觀影的一個晚上,更像是我人生裡,補上的一堂遲來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