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坑,舊名暗坑(閩南語:Àm-kheⁿ),原是秀朗社的土地。清代林天成率眾進入開墾,因林木蒼鬱,好似昏暗的山谷凹地而得名。但後代林登選覺得不好聽,便改「安坑」,國民政府來台後,又覺得"坑"字不雅,再度改「安康」至今。
安坑人和新店人有仇?
安坑位在新店區的西北方,行政區上隸屬新店。但如果問安坑在地人,你是新店人嗎?十之八九會否認。因為隔了一條新店溪,交通不便,反而和中和南勢角比較親近。
除地理位置外,自古安坑人和新店人就有仇。
十八世紀,漳州人入墾安坑,在新店溪左岸及五重溪沿岸,建立「暗坑內、外五庄」聚落。包含大坪頂、頂城、下城、 柴埕和公館崙的外五庄,因與新店溪右岸泉州人的勢力範圍,只有新店溪這一水之隔,為了爭奪水源,時常起爭執,甚至發生嚴重的械鬥。
咸豐三年,史上知名的"漳泉拚",戰火延燒各地,相傳安溪泉州人抬著神轎、蹽過溪,攻打漳洲人,一路戰到大坪頂,將漳州人奉祀的開漳聖王廟搗毀、擄走神像,死傷難計。今輕軌十四張所在位置,正是安坑與新店歷史的交會口。
從安坑輕軌十四張站的一扇窗望去,可以看到大片的樟樹林。輕軌所架設的斜張橋映入眼簾,遠方則有環狀線和秀朗尖山。這裡正是安坑與新店歷史交會的地方。

安坑輕軌十四張站
過去我對安坑的印象,只停留在「高速公路下的安坑交流道」,以為那裡只是通往台北的捷徑,對這個地區相當陌生。沒想到,安坑深藏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今天,就跟著在地人吳柏瑋老師搭輕軌、走暗坑,聽百年庄頭事。

安坑輕軌十四張站於2023年三月開始試營運。
輕軌越過新店溪,右側那座尖尖的小山叫「秀朗尖山」,海拔92公尺,擁有豐富的考古遺跡。

秀朗尖山

安坑地區尚可見到傳統採石工業。從車窗外可看到俗稱「石虎」的碎石子機(照片左方)

此外,安坑地區有一個見證台灣民主發展的重要地標「安坑招待室」。
安坑招待室,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法務部調查局在新店安坑山區設置的秘密偵訊場所。建於1973年,位處偏僻隱蔽,專門用來審訊政治案件的受難者。這裡的偵訊手法以精神折磨為主,包括長時間不關燈、隔離訊息和剝奪時間感,配合牆內監控設備,營造出強烈的孤立與壓迫氛圍。曾有許多政治受難者在此遭受審訊,包括知名人士如陳菊等。
安坑招待室的建築依山勢設計,空間狹小而壓抑,牆面斑駁,彷彿訴說著當年沉重的歷史。解嚴後,這裡逐漸荒廢,直到近年被重新發現,並於2022年被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國家人權博物館開始進行保存與活化,將這段歷史轉化為公共記憶,提醒社會不忘過去的傷痛,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與人權。

從前槍決犯人的地方
抵達輕軌安康站

輕軌安康站外是安和路一段。一側是高樓林立嶄新的住宅區,另一側則是田園風景,隔一條馬路,可見截然不同的景致。

安和路二段上,仍能看到一叢叢的竹林。據說過去為了防禦泰雅族人及山賊入侵,居民會在屋舍外種植刺竹,並且形成一圈環抱整個屋舍的防禦陣勢。

安和路二段52巷口有一間矮平房,從外觀看去,像是一座普通的鐵皮屋。然而,走進巷弄,卻赫然發現一整面清代的石砌圍牆。


清代的石砌牆
田中央曾厝 慶瑞居
清乾隆年間,林登選等人在安坑開鑿安坑圳,連接永豐圳,總長約二里,灌溉田園廣達六十餘甲,是安坑圳開圳者之一,也是地方上的重要家族。
位於安和路二段的三合院大厝「田中央曾厝」由曾久興建,他同樣是當時開圳的重要人物,對地方造福良多。曾家祖先為曾子,也就是課本上讀過的孔子的學生曾子。
由於曾子是魯國人,所以曾厝的神祖牌上特別寫著「魯國」,相當罕見,顯示其深厚的家族淵源。這座建築自清代起至今未曾改建。
日治末期,因戰爭防空避難所需,安坑公學校(安坑國小前身)曾借用曾家做為臨時的上課場所。當時日本政府推廣國語(日語),禁用漢文,曾家則開辦私塾「暗學」,提供漢文教育,延續文化傳承。



永豐圳與五重溪匯流
永豐圳開鑿於清乾隆年間,由林秀俊等人從碧潭引水,一路延伸到安坑。經過五重溪時,他將水匯入五重溪,並在下游設置攔水堰及水門,讓水繼續流向中永和地區灌溉。永豐圳是清代重要的水利設施,也帶動了安坑的人口移入與發展。
如今,灌溉需求逐漸消失,永豐圳大部分區段已被加蓋。碧安公園旁的溝渠,即是永豐圳與五重溪的匯流處,也是五重溪的古河道。
1970年,政府拆除原有攔水堰,並在公館和碧安公園兩地截彎取直五重溪河道,導致這條古河道停止使用。
部分地方人士認為河溝臭味難耐,建議加蓋,但這種做法實在令人遺憾。若能好好整治,保留歷史意義的同時美化環境,不正是更理想的選擇嗎?

碧安公園邊的溝渠,是永豐圳與五重溪的匯流處,也是五重溪的古河道。


吳柏瑋老師說,當時有人倡議要將臭水溝封蓋,他是跳出來反對的人之一。

從碧安公園旁走進光華街5巷。這裡叫「光華市場」,是當地的傳統早市。


十四份福德宮
光華街5巷走到底右轉,便來到光華街16號的「十四份福德宮」。
早年有十四個家族共同來此開墾,將土地分為十四份,因而得名「十四份」。俗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福德宮正是十四份庄頭的守護神,見證了農村從開墾到變遷的歷史。福德宮原址位於光華街10號,因該地興建大樓,遂向西移建約五十公尺至現址。
福德宮延續爐主、頭家輪值的傳統,牆上貼著輪值表,上面出現吳柏瑋老師的名字。原來,吳老師正是十四份望族——吳氏家族的後代,難怪會抽中當頭家。


福德宮是十四份庄頭的守護神

抽到頭家的人,要分攤作戲辦桌工作,吳典明是吳柏瑋老師的叔叔
吳厝底
轉入安民街,這條街道是七、八十年代才新開闢的。遠遠望去,一座二層樓的家廟映入眼簾,這就是「吳厝底」。
吳氏開台祖吳廷祿的後代吳文滿,於安坑十四份拓墾時興建了這座名為「吳日記」的家屋,地方稱為「吳厝底」。原為三合院大厝,民國77年改建為二層樓的家廟,兩側廂房仍保留舊貌。
吳廷祿於乾隆初年與兄弟渡海來台,最初拓墾新店十四張庄,育有八名子女,分家後各自發展。五子吳文滿來到安坑十四份,開墾荒野、廣設田產,成為當地實力雄厚的富戶。
吳氏第四子吳永現於清代考取秀才,書香門第出身。
吳厝底正廳曾是燕尾翹脊造型,直至民國77年拆除改建成二層樓家廟「永思堂」。
由於家業龐大且曾有兄弟爭產先例,吳文遠早年立下規矩,子孫必須依輩分排序命名,以維護家族團結。至今,家族仍保持年節聚會回家廟祭拜的傳統。



清代建築 斗砌磚與安坑產的砂岩磚砌
吳厝底除家廟外,東西廂房仍保留清代風貌,牆體以斗砌磚與砂岩砌成,部分地方使用紅磚、砂岩與壓艙石三種建材,顯示當時與對岸貿易頻繁。
從大厝龍邊的巷子走進去,另一排房子可見紅磚、砂岩,最底層則是來自中國福州的壓艙石。這裡的紅磚、砂岩、壓艙石和卵石,都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不過,據說這一區即將被拆除。





繞到家廟後方,可以看到一排排屋舍和寬闊的屋埕,許多吳家子孫仍居住於此,是難得一見的平房家族聚落。(據說這裡也將面臨改建。)
家廟後方的腹地相當寬敞,難怪吳氏族人大多都想賣古厝、建大樓。
雖然吳柏瑋老師也是吳氏後代,但由於家族人口眾多,他持有的土地非常有限,無法左右整個聚落的命運,只能默默接受現實。

豬肚山
通過五重溪高架道路,來到及人國中小學所在的小山丘,叫「豬肚山」,因山形型狀圓而扁,宛如豬肚而得名。經專家學者研究,豬肚山出土的遺跡證實,安坑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與生活的痕跡。直到後來,秀朗社族人才翻山越嶺來到這裡定居。
如今,在後山集義宮一帶,仍可見林姓、曾姓等漢人聚落延續至今。
緊臨高架道路旁,有一條舊路「柴埕街」。柴埕因五重溪水運之便而繁榮,曾是安坑最熱鬧的一條街市。



柴埕街與福仁宮
安坑地區多山林,木材資源豐富。早年五重溪可行船,居民在山林間種植相思樹,收成後集中堆放於「頂街頭」,這裡有寬闊廣場專門堆放木材,再以舢舨、帆船等,沿五重溪順流經新店溪運往艋舺。由於大量木材在此集散,因而得名「柴埕」。
柴埕憑藉五重溪的水運優勢,曾一度商業繁榮。福仁宮前的柴埕路,舊稱「柴埕街」,是當時安坑最熱鬧的商圈,短短一條街上,茶棚、製茶場、豬肉販、中藥店、戲台林立。木材多半運往艋舺料館課稅,再送至剝皮寮處理;當地盛產的茶葉,也從這裡啟運到大稻埕交易。
隨著安康路開闢與五重溪水運廢除,柴埕街逐漸沒落,但它仍是見證安坑林業與商業輝煌的歷史舞台。


轉進柴埕路22巷,這裡便是柴埕街的頂街,灰色建物從前原本是放置木材的廣場。



柴埕路22巷走到底,右轉往林子裡走,瞬間來到鄉下的感覺

還有一堵石門

又出現鄉間古厝,還有一口古水井

繼續往田園裡走



跑到人家的菜園裡頭來了

真是好鄉下的地方
不遠處,就是政府近年積極開發的十四張新社區。

柴埕水返腳
柴埕路 52 巷底,有一座保存良好的三合院。吳柏瑋老師特別介紹,這裡在地名叫「水返腳」——意思是五重溪的水在漲潮時,最多只能漲到此處便會回退。由於水位在此達到極限、河道也較為平緩,昔日居民便將這裡作為天然的停泊點,將舢舨與小船繫在岸邊,方便載運木材、茶葉與各類貨物進出,是昔日柴埕水運的重要節點。


吳柏瑋老師站立的地方,便是昔日水到達的位置

高樓林立的嶄新社區與即將被吞噬的磚瓦平房與鄉村風景

公館崙
高架道路下方就是五重溪,馬路對面為今日的公崙里,舊稱「公館崙」。
公館崙名稱,有一說是清乾隆年間,當時漳州林、賴兩姓大戶來此拓墾,賴家在此設置收穀租的「公館」而得名,也有說是因日本時代安坑庄役場、公學校等公家機構均設於此,而稱公館。
豐榮醫院後方至今仍有賴姓望族的大厝,不過今日造訪時,因賴老夫人甫辭世,家族正搭棚辦理法事,大厝暫不得見,也不便叨擾或拍攝。

公館崙土地公廟
公館崙福德宮,俗稱「公館崙土地公廟」,是當地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創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 年),由當時約三十餘名居民共同集資並組織土地公會籌建,設置土地公為庄頭鎮守神。
原始的三面石頭祠位於廟的左側入口,由於歲月與結構老舊問題,1966年首度改建;之後又於1974 年起多次增建與整修,才形成現在的規模與面貌。
從福德宮內的捐建者名錄,可窺見昔日地方的產業分布。福德宮改建時,特地將舊土地公廟保留下來作為紀念,不過僅屋脊與背後一塊屋頂為原物,其餘皆為新砌;原廟址則位於後方的土堤上。



整修前的舊貌

原始的石頭,其餘全是新的

福德宮最早的石碑

福德宮原廟址
公館崙的土地公廟是這片聚落的信仰核心,廟前的雙生樹成了地方獨特的地景符號。
走幾步路距離,就是高樓林立的新社區大樓。望著新社區的舒適環境與便捷設計、的確讓人心生嚮往,不過,我更懷念從前,左鄰右舍、阿公阿嬤在大樹下泡茶、納涼,或給兒孫們講故事的溫暖景象,那份樸實、安定的情感,是高樓永遠取代不了的。

◎感謝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
◎感謝暗坑工作室吳柏瑋老師
◎走讀路線:輕軌安康站→田中央曾厝→永豐圳→十四份土地公廟→吳厝底→吉安街→及人中學(豬肚山)→柴埕街→柴埕福仁宮→柴埕街小山路→小坑→水返港→田寮仔賴厝 →公館崙土地公→回程

Google map連結
https://goo.gl/maps/fR7fPHa15h1yF3X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