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行〔4〕圳水繞城腳—瑠公圳x蟾蜍山文化景觀

kiki chen-avatar-img
發佈於走讀筆記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蟾蜍山文化景觀(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蟾蜍山文化景觀(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從公館圓環轉進巷內,城市喧囂漸遠,一座層層遞進的山坡聚落映入眼簾。
山腳下留有灌溉圳道與農田遺跡,山腰聚集著眷村與老屋
山林間綠意蔓延,山頂則佇立著冷戰時期遺留下的雷達與哨所。

這裡是蟾蜍山。
台北城南難得保有完整歷史脈絡的場域。

蟾蜍山腳下#01:檔門頭

首先,回顧先前走訪過的師大分部【這一篇】。師大分部正門前這片開闊腹地,現在是校門前的迴轉車道。一百多年前,萬盛溪從這裡悠悠流過,匯入景美溪。
此外,正門前有一條由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於1921年興建的「萬新鐵路」通過,鐵路跨越溪流,因此架了一座橋,形成溪水與鐵道交會的場景。

除了溪流與鐵道外,正門對面的蟾蜍山山腳下,曾有一條台北重要的灌溉水圳──瑠公圳,它沿著萬盛街一路往山邊流動。

根據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山腳下曾設有水門(第二制水門和第二排水門),用來調節水量。這裡有個舊地名叫「檔門頭」,就是源自這座水門。

1975年啟用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師大分部)

1975年啟用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師大分部)

師大分部正門前方開闊的腹地,原有萬新鐵路通過

師大分部正門前方開闊的腹地,原有萬新鐵路通過

師大分部正門前方開闊的腹地,原本是萬盛溪與萬新鐵路交會的地方

師大分部正門前方開闊的腹地,原本是萬盛溪與萬新鐵路交會的地方

蟾蜍山腳下、萬盛街口附近為舊水門的位置。這一帶昔稱「檔門頭」

蟾蜍山腳下、萬盛街口附近為舊水門的位置。這一帶昔稱「檔門頭」

舊水門約略位置。現已看不到任何遺跡

舊水門約略位置。現已看不到任何遺跡

檔門頭的水門舊照

檔門頭的水門舊照

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可見瑠公圳及各分支流徑,以及水門的位置

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可見瑠公圳及各分支流徑,以及水門的位置


蟾蜍山腳下#02:隘口與陸軍道

檔門頭一帶不但是水路與鐵道的交會地帶,蟾蜍山扼守台北盆地通往文山堡的要道,它連接芳蘭山、中埔山,並與小觀音山(即寶藏巖)相鄰,共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與鞍部地形,自清代以來便是南往文山、北接城內的交通隘口。

1907年《台灣堡圖》,文山區一帶為「頂公館」,師大分部至圓環一帶為「公館」或稱公館街,是進出文山的隘口。

1907年《台灣堡圖》,文山區一帶為「頂公館」,師大分部至圓環一帶為「公館」或稱公館街,是進出文山的隘口。

1957年的老照片。當時羅斯福路五段尚未拓寬,從羅斯福路四段往景美方向望去,蟾蜍山橫亙在眼前(照片來源:秋惠文庫)

1957年的老照片。當時羅斯福路五段尚未拓寬,從羅斯福路四段往景美方向望去,蟾蜍山橫亙在眼前(照片來源:秋惠文庫)

現在看上去,寬敞的羅斯福路五段,以前其實只是山邊的泥土小路,旁邊就是瑠公圳。
因為蟾蜍山西側的邊坡,原本是緩緩落在今天羅斯福路公車亭一帶的,不像現在路這麼寬。而且這條道路,因地勢低窪,遇雨即淹、交通時常受阻。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時代就在較靠山內、地勢稍高處打通山路,連接萬盛街,稱為「陸軍道」,做為雨季軍隊繞行用的備用道路。

除了水患問題,蟾蜍山的邊坡過去也曾多次發生坍塌。1977年10月,一場颱風帶來豪雨,導致山體嚴重滑落,多間民房受損,並造成居民傷亡。災後,台北市政府進行整治工程,清除土石、加強邊坡穩定,並將原本靠山邊的羅斯福路五段徹底拓寬,改建為寬達36公尺的雙向八線道。至此,羅斯福路一段至六段全線拓寬完成,成為貫通南北的重要幹道。

蟾蜍山的邊坡原本是緩緩延伸至公車亭,後來開山剷除成現在模樣

蟾蜍山的邊坡原本是緩緩延伸至公車亭,後來開山剷除成現在模樣

蟾蜍山西側邊坡原本是緩緩延伸至公車亭附近,後來開山剷除成現在模樣

蟾蜍山西側邊坡原本是緩緩延伸至公車亭附近,後來開山剷除成現在模樣

羅斯福路拓寬前,蟾蜍山下有瑠公圳與小路並行。由於道路狹窄,因此當年萬新鐵路才選擇走汀州路

羅斯福路拓寬前,蟾蜍山下有瑠公圳與小路並行。由於道路狹窄,因此當年萬新鐵路才選擇走汀州路

通往備用山路「陸軍道」

通往備用山路「陸軍道」

陸軍道連接萬盛街。現在出口處設有柵門,不對外開放通行。

陸軍道連接萬盛街。現在出口處設有柵門,不對外開放通行。


蟾蜍山腳下#03:公館街與地名變遷

沿著現今已被剷開的蟾蜍山山壁往圓環方向前行,來到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右手邊突然出現一排老房子。在寸土寸金的大安區近郊,竟能見到一片未開發的老屋,實在讓人驚訝。

原來,這一條巷子就是昔日的瑠公圳,周邊曾經是田陌水路交織的景色。隨著都市化推進,農田逐漸消失、水圳也多半被填平為道路。由於水圳沿線多屬公有地,產權複雜,開發不易,因而留下了往昔的樣貌。而這一帶,正是當年公館街(※註1)聚落的所在。

沿著蟾蜍山壁往圓環方向走

沿著蟾蜍山壁往圓環方向走

羅斯福路公車站亭上有「梘尾」二字,原本是裝置在景美陸橋上。景美陸橋拆除後,將此二字移置此地做為歷史記憶

羅斯福路公車站亭上有「梘尾」二字,原本是裝置在景美陸橋上。景美陸橋拆除後,將此二字移置此地做為歷史記憶

原本是裝置在景美陸橋上的「梘尾」二字。(筆者拍攝2019/19)

原本是裝置在景美陸橋上的「梘尾」二字。(筆者拍攝2019/19)


靠近公館圓環附近的公館聚落

靠近公館圓環附近的公館聚落

靠近圓環,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是從前的瑠公圳

靠近圓環,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是從前的瑠公圳


「街」和「庄」在過去皆為行政單位,「公館街」便是一個有規模組織的完整聚落。

傳統上,「公館」具有多重功能,最主要是清代政府設置的收租機構。蟾蜍山以南原為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漢人進入開墾後,清廷為維持秩序而派兵駐守,設有屯兵據點。隨著墾務穩定,政府開始徵收租金,並設立「公館」作為管理與收租中心。

因此,公館不僅是南下通往文山堡的門戶,也是一處漢人與原住民交界的地帶。

進入日治時期,萬新鐵路通車,並在今日汀州路三段230巷口設置「公館站」,使得「公館」這個地名逐漸北移。

有趣的是,如今人們熟知的「公館商圈」,早年其實稱為「水源地」,因該地區曾是台北市最早的自來水取水地點。現在的台北自來水園區,還保留著日治時期建設的取水與淨水設施喔!

昔日的公館街聚落

昔日的公館街聚落


蟾蜍山腳下#03:瑠公圳分流

瑠公圳沿著萬盛街、往羅斯福路公館圓環方向流,在圓環前方兵分兩路,往右邊是蟾蜍山腳下的第一幹線大安支線,澆灌農事試驗所一畝一畝的良田。

而往左前方這一條則穿越基隆路,流往汀州路三段,成為瑠公圳第二幹線(原霧裡薛圳,1907年併入)。第二幹線一路流到汀州路三段200巷附近時,水圳與萬新鐵路交會,並從此處分出林口支線,灌溉林口庄農田。

不過,這裡補充說明:瑠公圳在公館圓環附近的分流,在1930年代是有改道過的。左前方這一條水圳,它最早是通過圓環,繞行「龜山」(今台大進修推廣學院、第二學生活動中心、管理學院二號館一帶),再彎進水源市場、汀州路,然後往北延伸的舊圳道。詳細寫在【下一篇】。

因此在公館街可看到一塊V型的切口畸零地,那是舊圳道的路線。

瑠公圳進入公館街、右手邊是舊圳道

瑠公圳進入公館街、右手邊是舊圳道

瑠公圳進入公館街,通過基隆路

瑠公圳進入公館街,通過基隆路

瑠公圳通過基隆路,往汀州路三段走

瑠公圳通過基隆路,往汀州路三段走

1921年台灣堡圖,可見繞行龜山的舊圳道

1921年台灣堡圖,可見繞行龜山的舊圳道

1939計畫街道路圖,可見繞行龜山的瑠公圳

1939計畫街道路圖,可見繞行龜山的瑠公圳

1939瑠公水利組合圖,可見繞行龜山的舊圳道以及新圳道(紅色)

1939瑠公水利組合圖,可見繞行龜山的舊圳道以及新圳道(紅色)


蟾蜍山腳下#05:總督府農事試驗所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推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方針,對農業資源極為重視。初期即展開大規模田野調查與環境分析,找出台灣的農業優勢,並選擇最適合的環境,逐步設立農業試驗基地。
最早,先在臺北文武町一帶(台北城東南角)設立水稻試作所,但由於場地狹小、水源不足,數度遷移後,仍無法滿足試驗需求,總督府遂再次尋覓新址。

最終,位於蟾蜍山一帶的頂內埔(即日治時期的富田町)因地理條件優越而脫穎而出——不僅鄰近總督府與通往台北城的主要幹道景美街,且擁有瑠公圳及霧裡薛圳兩條重要灌溉水圳,提供穩定的水源供應,成為農事試驗所選址的主要緣由。※註2

1903年,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於蟾蜍山山腳設立,開啟臺北公館一帶長達七十餘年的農業試驗歷程。

當年試驗場的範圍廣闊,涵蓋今日的民族國中、公館圓環台電大樓、台科大及台大部分校區。1921年,試驗場升格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

日治時代,蟾蜍山腳下的農業試驗所

日治時代,蟾蜍山腳下的農業試驗所

日治時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

日治時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

日治時期農事試驗所分布(圖片來源: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

日治時期農事試驗所分布(圖片來源: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


農事試驗所灌溉水圳:瑠公圳第一幹線、大安支線

瑠公圳主幹道沿著萬盛街,繞行蟾蜍山山腳,穿過今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巷頭與巷尾各設有分水門,巷尾靠近民族國中方向另設有第三制水門,並引出支線──「大安支線」。

此支線經今台科大、跨舟山路,沿台大水工試驗所旁的渠道延伸至牛湳池(今醉月湖),與瑠公圳第一幹線構成灌溉試驗農地的重要水路系統。

★延伸閱讀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是昔日的瑠公圳

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是昔日的瑠公圳

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 社區菜園

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 社區菜園

瑠公圳穿過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之後,在民族國中附近分出支流「大安支線」

瑠公圳穿過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之後,在民族國中附近分出支流「大安支線」

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為瑠公圳第一幹線

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為瑠公圳第一幹線

民族國中開放圍牆空間,並於校外羅斯福路四段119巷,重現瑠公圳昔日的水圳意象

民族國中開放圍牆空間,並於校外羅斯福路四段119巷,重現瑠公圳昔日的水圳意象

民族國中開放圍牆空間,並於校外羅斯福路四段119巷,重現瑠公圳昔日的水圳意象

民族國中開放圍牆空間,並於校外羅斯福路四段119巷,重現瑠公圳昔日的水圳意象


蟾蜍山農業歷史區分布(圖片來源: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蟾蜍山農業歷史區分布(圖片來源: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除了水稻的品種試驗與改良之外,日本人發現台灣很適合養蠶,於是大量種植桑樹,推動蠶桑產業的研究,並於1909年設立桑苗養成所,位置就在今民族國中校內。
同時,也針對香蕉、鳳梨、柑橘等出口經濟作物,進行選種與改良。為因應出口需求,病蟲害防治與檢疫也格外重要,因此在1912年成立昆蟲部,專責相關研究。

時至今日,當年農事試驗場的部分建築仍保存良好,例如位於台大農場旁的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又稱磯小屋),以及羅斯福路四段113巷的昆蟲標本館,都已獲指定為市定古蹟,也見證了這段農業科研的發展歷程。

台大實驗農場

台大實驗農場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暱稱「磯小屋」,2009年公告為市定古蹟)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暱稱「磯小屋」,2009年公告為市定古蹟)

農場實習一景。可能是一期稻的收割,圖左的房舍是磯小屋(圖片來源:台大數位圖書館)

農場實習一景。可能是一期稻的收割,圖左的房舍是磯小屋(圖片來源:台大數位圖書館)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昆蟲部,市定古蹟整修中


蟾蜍山聚落與保存運動

轉進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眼前這座地形起伏、宛如蟾蜍蹲伏的小山,便是海拔128公尺的蟾蜍山(又名內埔山),山頂設有大型雷達和碉堡,至今仍為重要軍事基地。

蟾蜍山聚落位於蟾蜍山東北面,包括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宿舍群、空軍眷村「煥民新村」,亦有未分配到宿舍的軍眷,自力興建的家屋。

「煥民新村」由軍方於1951年興建,早期稱克難村(克乙村與克丙村),1962年,以空軍徐煥昇上將和文蔚民中將名字合併名為「煥民新村」,是台灣少數與軍事基地共構的眷村之一。六十多年來,這裡一直是軍人與眷屬的栖身之地。
1960至1970年代,隨著大量城鄉移民遷入,蟾蜍山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元族群共居的山城社區。

圍繞在民族國中外圍的羅斯福路四段119巷,曾是瑠公圳第一幹線,水質清徹,是孩子們戲水抓魚、大人洗衣游泳的好地方。然而,隨著1970年代經濟起飛,農地逐漸減少,水源也日益受到汙染、河渠的灌溉功能不再。最終,市府將它加蓋,轉型為都市排水系統。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煥民新村原有39戶眷舍,未分配到眷舍的軍人則在外圍自行搭建房屋,加上農試所的宿舍群也不斷擴建,逐漸形成一個風貌多元的聚落。(拍攝日期:2018.8)

煥民新村原有39戶眷舍,未分配到眷舍的軍人則在外圍自行搭建房屋,加上農試所的宿舍群也不斷擴建,逐漸形成一個風貌多元的聚落。(拍攝日期:2018.8)

蜿蜒的山徑上,常可見以大小石塊、紅磚、木板、波浪板與黑瓦片不規則拼接而成的平房,構成錯落獨特的聚落風景。(拍攝日期:2018.12)

蜿蜒的山徑上,常可見以大小石塊、紅磚、木板、波浪板與黑瓦片不規則拼接而成的平房,構成錯落獨特的聚落風景。(拍攝日期:2018.12)

(拍攝日期:2018.12)

(拍攝日期:2018.12)

山坡上的屋舍多以卵石鞏固牆基,那是當年居民自溪邊合力搬運而來,一塊塊堆砌出的成果。蟾蜍山處處可見這類自力造屋的歷史痕跡。(拍攝日期:2018.12)

山坡上的屋舍多以卵石鞏固牆基,那是當年居民自溪邊合力搬運而來,一塊塊堆砌出的成果。蟾蜍山處處可見這類自力造屋的歷史痕跡。(拍攝日期:2018.12)

煥民新村的房舍狹窄,每間僅約4坪(拍攝日期:2018.12)

煥民新村的房舍狹窄,每間僅約4坪(拍攝日期:2018.12)

蜿蜒而上的蟾蜍山聚落(拍攝日期:2018.12)

蜿蜒而上的蟾蜍山聚落(拍攝日期:2018.12)

蟾蜍山聚落住戶門前的水泥護欄,取自從前瑠公圳的水渠護欄。連續圖案為「水」字(拍攝日期:2018.12)

蟾蜍山聚落住戶門前的水泥護欄,取自從前瑠公圳的水渠護欄。連續圖案為「水」字(拍攝日期:2018.12)

聚落廣場往公館圓環方向望去,舊照片中還可見一排造型如「水」字的水泥護欄,成為當年圳道的重要識別。(歐陽家提供)圖片來源:蟾蜍山老公館心聚落

聚落廣場往公館圓環方向望去,舊照片中還可見一排造型如「水」字的水泥護欄,成為當年圳道的重要識別。(歐陽家提供)圖片來源:蟾蜍山老公館心聚落

聚落廣場往空軍通訊處方向望去(歐陽家提供)圖片來源:蟾蜍山老公館心聚落

聚落廣場往空軍通訊處方向望去(歐陽家提供)圖片來源:蟾蜍山老公館心聚落

走在蟾蜍山腳下,煥民新村及農試所宿舍多半已人去樓空,但門口還掛著漂亮的剪紙燈籠。

這裡曾住著多位與台灣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人物,例如有「洋菇之父」之稱的胡開仁,1950 年代初自美引進洋菇菌種,在九份金瓜石廢棄礦坑、蟾蜍山防空洞試種成功並推廣,奠定台灣洋菇產業基礎。「金針菇之父」宋細福,是植物病蟲害專家,長年任職於農業試驗所,發展出太空包栽培技術,讓金針菇等食用菇類能全年穩定生產、提升產量與品質。

此外,還有農技團的花生培育專家林慶雨、藥草研究專家徐源田等等,在這個聚落,胼手胝足,讓日本時代打下的農業根基得以延續並發展壯大。而這些默默耕耘的身影,都是台灣農業發展的每一步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2010年,隨著都市計畫變更,煥民新村39戶搬遷至萬隆軍宅,土地撥交給台科大作為校地,預定於2013年8月拆除。

面對拆遷危機,一名台大城鄉所的學生認為此地承載著珍貴的都市記憶,不應全面拆除,於是發起保存行動,並成立「好蟾蜍工作室」,與居民合作推動。但由於大多數建築屬非法占用,且土地為國有,拆除仍被視為必要。

然而,就在拆除啟動前,有熱心住戶向市府申請,要求將山腳下兩棵老樹登錄為保護樹木(※註2),經審查通過後,拆除計畫被暫停,並補送樹保計畫。保存行動因此爭取到更多時間與支持,好蟾蜍工作室隨即向文化局申請將蟾蜍山登錄為文化景觀

不過,要成為文化資產談何容易,過程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立場聲音與政治角力。當地居民與開發商擔心限制土地開發,尤其台科大校區的用地規劃更成為爭議的焦點。


蟾蜍山聚落

蟾蜍山聚落

raw-image
raw-image
「金針菇之父」宋細福,位於煥民新村的舊居

「金針菇之父」宋細福,位於煥民新村的舊居

「洋菇之父」胡開仁,位於煥民新村的舊居

「洋菇之父」胡開仁,位於煥民新村的舊居

剪紙藝術家陳治旭引導學員共同完成「聚落故事燈」和「家徽燈」。家徽燈利用牛奶紙盒完成,吊掛在家戶門口

剪紙藝術家陳治旭引導學員共同完成「聚落故事燈」和「家徽燈」。家徽燈利用牛奶紙盒完成,吊掛在家戶門口

停車場內兩棵盤根錯節、氣根交纏大榕樹(大葉雀榕、正榕)於2013年被社區提報為市定老樹,成功阻擋了拆除眷村的怪手。因此居民暱稱它護村神樹。(拍攝日期:2020.8)

停車場內兩棵盤根錯節、氣根交纏大榕樹(大葉雀榕、正榕)於2013年被社區提報為市定老樹,成功阻擋了拆除眷村的怪手。因此居民暱稱它護村神樹。(拍攝日期:2020.8)


所幸,這場保存運動出現了關鍵的轉折,來自導演侯孝賢的公開聲援。

蟾蜍山曾是他1987年電影《尼羅河女兒》的拍攝地。2013年9月,他與劇組成員返訪舊地,公開呼籲暫緩拆除,他表示:「時間的軌跡非常珍貴,不要看不起時間累積下來的造型。台北不能再這樣亂拆亂蓋,甚麼都不留了!」並建議將此地保留作為創作基地。

侯導不僅是台灣影視界的重要人物,也是深具社會關懷的文化人士。他的聲援引發社會與政府關注,並加速了文資審議的進度。2014年啟動審查,2016年,蟾蜍山正式登錄為台北市文化景觀,成為首例由居民與青年行動者推動的都市型文化景觀。

登錄後,文化局投入經費進行修復。自2017年起,共修復39棟建築,2020年「蟾蜍山大客廳」開放為社區公共空間,並於2022、2023年完成第二、三期整建,結合歷史保存與空間活化,讓蟾蜍山重獲新生。

蟾蜍山為侯孝賢導演作品《尼羅河女兒》的拍攝地

蟾蜍山為侯孝賢導演作品《尼羅河女兒》的拍攝地

侯孝賢導演作品《尼羅河女兒》劇照(圖片來源:報時光)

侯孝賢導演作品《尼羅河女兒》劇照(圖片來源:報時光)

2013年侯導公開呼籲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圖片提供/好蟾蜍工作室)

2013年侯導公開呼籲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圖片提供/好蟾蜍工作室)

蟾蜍山與山腳煥民新村空拍照片(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

蟾蜍山與山腳煥民新村空拍照片(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

蟾蜍山與山腳煥民新村空拍照片(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

蟾蜍山與山腳煥民新村空拍照片(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

面對大廣場第一棟建築,就是做為社區交誼場所的「蟾蜍山大客廳」(拍攝日期:2020/8/25 )

面對大廣場第一棟建築,就是做為社區交誼場所的「蟾蜍山大客廳」(拍攝日期:2020/8/25 )

2020年8月開幕來訪時,品嚐了由當地居民親自栽種、採製的青草茶

2020年8月開幕來訪時,品嚐了由當地居民親自栽種、採製的青草茶

各種當地採集的香草植物

各種當地採集的香草植物

2020年8月開幕造訪時,由好蟾蜍工作室發起人擔任解說,講解蟾蜍山的故事、十年來保存運動的心路歷程以及未來展望

2020年8月開幕造訪時,由好蟾蜍工作室發起人擔任解說,講解蟾蜍山的故事、十年來保存運動的心路歷程以及未來展望

蟾蜍山大客廳具備多樣功能,我來訪多次每次都遇到不同活動使用

蟾蜍山大客廳具備多樣功能,我來訪多次每次都遇到不同活動使用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地方畫家描繪在瑠公圳抓蝦的童年回憶(拍攝日期:2020/8/25 )

蟾蜍山大客廳開幕展,地方畫家描繪在瑠公圳抓蝦的童年回憶(拍攝日期:2020/8/25 )

開幕紀念專刊,介紹故事燈(拍攝日期:2020/8/25)

開幕紀念專刊,介紹故事燈(拍攝日期:2020/8/25)

家戶故事書展示(拍攝日期:2020/8/25)

家戶故事書展示(拍攝日期:2020/8/25)

展示結束後,這些故事書贈送原住戶作為永久紀念(拍攝日期:2020/8/25)

展示結束後,這些故事書贈送原住戶作為永久紀念(拍攝日期:2020/8/25)

當地孩子們的童年回憶(拍攝日期:2020/8/25)

當地孩子們的童年回憶(拍攝日期:2020/8/25)

以下照片是2025年7月造訪時拍攝,主要屋舍幾乎都已完成整修。當天,蟾蜍山大客廳有長輩們在聚會唱歌,場面溫馨。

護村神樹

護村神樹

煥民新村多棟宿舍已修復完成。不過早期開拆時,許多原木料被載走,因此只能以全新建材進行整修,少了些歷史況味。(拍攝日期:2025/7)

煥民新村多棟宿舍已修復完成。不過早期開拆時,許多原木料被載走,因此只能以全新建材進行整修,少了些歷史況味。(拍攝日期:2025/7)

循著階梯盤桓而上(拍攝日期:2025/7)

循著階梯盤桓而上(拍攝日期:2025/7)

古老的木樁電線桿,上面牌子標示著老地名「下內埔」(拍攝日期:2025/7)

古老的木樁電線桿,上面牌子標示著老地名「下內埔」(拍攝日期:2025/7)

各種不同材質高高低低的屋頂和長長短短的階梯(拍攝日期:2025/7)

各種不同材質高高低低的屋頂和長長短短的階梯(拍攝日期:2025/7)

目前仍居住的居民,並不擁有土地所有權,只能向政府租賃土地暫居。(拍攝日期:2025/7)

目前仍居住的居民,並不擁有土地所有權,只能向政府租賃土地暫居。(拍攝日期:2025/7)

這些水泥欄杆是取自從前瑠公圳的護欄,上面有連續的「水」字造型(拍攝日期:2025/7)

這些水泥欄杆是取自從前瑠公圳的護欄,上面有連續的「水」字造型(拍攝日期:2025/7)

再往上一層,這一排磚木造的屋舍已無人居住,但尚未整修,保有原始風貌。(拍攝日期:2025/7)

再往上一層,這一排磚木造的屋舍已無人居住,但尚未整修,保有原始風貌。(拍攝日期:2025/7)

目前無人居住也尚未整修的屋舍(拍攝日期:2025/7)

目前無人居住也尚未整修的屋舍(拍攝日期:2025/7)

穿出這道磚牆巷弄之後,會看到一個陡坡。旁邊就是從前的陸軍道(拍攝日期:2025/7)

穿出這道磚牆巷弄之後,會看到一個陡坡。旁邊就是從前的陸軍道(拍攝日期:2025/7)

小坡旁邊山凹處就是的山間古道,通稱「陸軍道」。

小坡旁邊山凹處就是的山間古道,通稱「陸軍道」。

raw-image
raw-image
這一排已改建完成,現作為藝文展演場,也提供藝術家駐村創作。實現都市農藝、藝居共生、青銀共好等面向的文化理念。

這一排已改建完成,現作為藝文展演場,也提供藝術家駐村創作。實現都市農藝、藝居共生、青銀共好等面向的文化理念。

蟾蜍山的傳說

關於「蟾蜍山」地名的由來,除了因山形貌似蟾蜍伏踞之外,有一說與劉海有關。相傳古時山中有蟾蜍精作怪,常在鞍部地形出現一縷白煙,接著旅人便神秘失蹤,令當地人心惶惶。為了驅魔鎮邪,劉海前來釣蟾蜍,最終將蟾蜍精降伏,留下「劉海戲蟾蜍」的傳說。

不過,在景美地區的說法則是,降伏蟾蜍精的人是呂洞賓。當年呂洞賓為了降魔除害,站在仙跡岩上釣蟾蜍,但因用力過猛,在仙跡岩的大石上留了一個腳印。而且呂洞賓受到後人敬仰供奉,也提高了此傳說的可信度。

蟾蜍山介紹摺頁,以蟾蜍為發想,設計出象徵性的造型。

蟾蜍山介紹摺頁,以蟾蜍為發想,設計出象徵性的造型。



蟾蜍山的軍事地景、生態環境

蟾蜍山聚落的景觀樣貌,可說是台北城南歷史與地貌變遷的縮影。除了前面所講的農業發展社區聚落,還涵蓋了生態環境軍事設施等多重面向。

蟾蜍山擁有許多未經大規模開發的郊山景致,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原始林相與自然綠帶,形成了都市中罕見的低海拔丘陵生態環境。

眷村聚落依地勢而建,綠蔭濃密的老樹為屋舍提供天然遮蔭、果樹處處、香草植物隨風搖曳,古老的山徑水澗時而被藤蔓或闊葉樹掩蔽,成為鳥類和昆蟲的棲息地。

每逢初夏,酸藤攀附枝頭,綻放成串粉紅小花,飄落時如星星般點綴,為整座山增添了季節色彩。這裡是居民散步、納涼的好地方;對小朋友而言,更是一處能躲開大人視線、盡情當野孩子的秘密基地。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見證中美協防的軍事地景

蟾蜍山上的「煥民新村」,是台北目前僅存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空軍眷村。由於仍屬軍事管制區,靠近山頂的部分地帶設有柵欄圍起,一般民眾不得進入。從遠處望去,仍可清楚看見山頭上醒目的雷達。

蟾蜍山見證了「美軍第十三航空隊」與「1950年代臺海空戰」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戰略與時代意義。山中有防空洞,藏著老蔣與美軍多年來的軍事機密。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決定協防台灣,並於1955年設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蟾蜍山便在此背景下,於山體底部開鑿具備指揮與防空功能的地下基地。據老一輩傳說,當年老蔣甚至曾在山洞內坐鎮指揮馬祖空戰。

同一時期,美國第十三航空隊也在此設置「台北通訊站」,協助台灣建立空軍作戰指揮系統。緊鄰眷村的民族國中與台大管理學院,正是當年台北通訊站(Taipei Air Station)的舊址,過去曾是駐台美軍的重要空軍基地。

據說,通訊站內部還設有一條通往福興路的聯絡隧道;而美軍人員的生活設施則遍布山腳和平地周邊,像是民族國中旁過去就曾有一座美軍專用的俱樂部。

蟾蜍山腳下的台北通訊站 (Taipei Air Station)

蟾蜍山腳下的台北通訊站 (Taipei Air Station)

吉姆·考莫(Jim Caumo)1963年11月 - 1965年2月曾在台北空軍基地服役,他提供以下這些他在基地附近的外基地住所和從公寓所拍的照片,可從不同角度一窺當年公館周邊樣貌。(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在陽台上望向台北空軍基地。登機門區就在那座長滿樹的山丘另一側。一列貨運列車停在鐵軌上。

在陽台上望向台北空軍基地。登機門區就在那座長滿樹的山丘另一側。一列貨運列車停在鐵軌上。

從陽台向左望去,是前一張照片中的同一座山丘(蟾蜍山),公寓外就是鐵軌(萬新鐵路)

從陽台向左望去,是前一張照片中的同一座山丘(蟾蜍山),公寓外就是鐵軌(萬新鐵路)

另一張從陽台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鐵軌,還可能有一座火車站。

另一張從陽台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鐵軌,還可能有一座火車站。

又一張從陽台拍的照片,這次拍到一台蒸汽火車沿著鐵軌駛過。

又一張從陽台拍的照片,這次拍到一台蒸汽火車沿著鐵軌駛過。

如今,蟾蜍山雖早已褪去當年的軍事管制色彩,聚落也在時代更迭中面貌漸變,但這座小丘陵所承載的記憶,依然深植於城市肌理之中。

從水圳繞行的農業年代,到眷村與自建屋共生的庶民日常,再到軍事設施深藏的冷戰餘痕。蟾蜍山像一本立體展開的城市歷史書頁,靜靜佇立於城南角落,等待人們重新翻讀與理解。

raw-image


◎感謝文山社大何文賢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路線:萬盛溪與瑠公圳(萬盛街口)→瑠公圳第一幹線→瑠公圳大安支線→瑠公圳舊水圳意象營造→文化景觀蟾蜍山煥民新村→瑠公圳第二幹線→臺北預備火力發電所舊址→寶藏巖入口藝術→寶藏巖-寶藏巖全覽→水源町公園→瑠公圳第二幹線明渠(霧裡薛圳)

※註1:相較於發展較早的「頂公館」(今羅斯福路五段「公館街」一帶),圓環附近的公館是後來逐漸形成的聚落,因此有人稱它為「下公館」,但其正式地名為「公館街」。不過在1904年《台灣堡圖》中僅標示為「公館」。
※註2:根據1913年《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創立十周年紀念》記載,首任場長藤根吉春闡述選擇在蟾蜍山創建農業試驗場的緣由,其中特別指出「在灌溉資源方面,該地得以利用瑠公圳和霧裡薛圳這兩條重要的水圳,提供穩定的水源供應」。
※註3:受保護樹木的標準,只要符合三個五的標準之一(樹齡50年、樹高15公尺、樹胸圍2.5公尺),即可被列為受保護樹木。

◎參考資料:
景美1977年拓寬羅斯福路五、六段為八線道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日治時期至戰後臺北公館農業試驗所及周邊基地對於臺灣農業發展之影響|為為設計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Taipei Air Statio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iki Chen的沙龍
44會員
62內容數
Kiki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從日治時期1921年的地形圖可以看出,萬盛溪流經靜心中學一帶,沿溪聚落大致分為兩處:靠近上游的稱為「上厝」,往下游則稱為「下厝」。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上厝聚落;而下厝約略位於會元洞清水祖師廟附近。 上厝早年以一、二層樓的平房聚落為主,後來透過都市更新整合,重建為「靜心文匯」社區,
Thumbnail
2025/06/12
從日治時期1921年的地形圖可以看出,萬盛溪流經靜心中學一帶,沿溪聚落大致分為兩處:靠近上游的稱為「上厝」,往下游則稱為「下厝」。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上厝聚落;而下厝約略位於會元洞清水祖師廟附近。 上厝早年以一、二層樓的平房聚落為主,後來透過都市更新整合,重建為「靜心文匯」社區,
Thumbnail
2025/06/04
萬盛溪在這段路上,已幾乎不見蹤影。她曾穿越田野,伴隨台車軌道緩緩而行;如今橋拆路改,溪流封入暗渠,唯有橋碑孤立人行道旁,彷彿一塊記憶的浮石。 但她從未真正離開。走在這片看似平凡的街區,你會發現她留下的痕跡:地名的斷簡、地形的折角、巷弄裡難解的路標──那是她的筆跡,是水寫下的歷史。 深美電塔遺跡
Thumbnail
2025/06/04
萬盛溪在這段路上,已幾乎不見蹤影。她曾穿越田野,伴隨台車軌道緩緩而行;如今橋拆路改,溪流封入暗渠,唯有橋碑孤立人行道旁,彷彿一塊記憶的浮石。 但她從未真正離開。走在這片看似平凡的街區,你會發現她留下的痕跡:地名的斷簡、地形的折角、巷弄裡難解的路標──那是她的筆跡,是水寫下的歷史。 深美電塔遺跡
Thumbnail
2025/06/02
萬盛溪流經辛亥生態公園後,她已悄悄收起身形,鑽入社區那些背牆貼屋、少人行走的巷弄。 這段路上,有些是她曾自在流經的舊道,有些則在人為開發下改了方向。 她不再裸露於地表,而是伏身涵管,以排水之名,繼續完成那一份來自山林的使命。
Thumbnail
2025/06/02
萬盛溪流經辛亥生態公園後,她已悄悄收起身形,鑽入社區那些背牆貼屋、少人行走的巷弄。 這段路上,有些是她曾自在流經的舊道,有些則在人為開發下改了方向。 她不再裸露於地表,而是伏身涵管,以排水之名,繼續完成那一份來自山林的使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日治時期老房子被刻意保留下來。這些散布台灣各地日式風格老房子建築使用方式都不同。可能是博物館、餐廳、機關與單位、商店等等不同方式使用。這篇介紹OKM山物所就屬於商店來使用就屬於商店來使用。 OKM山物所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15-21號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日治時期老房子被刻意保留下來。這些散布台灣各地日式風格老房子建築使用方式都不同。可能是博物館、餐廳、機關與單位、商店等等不同方式使用。這篇介紹OKM山物所就屬於商店來使用就屬於商店來使用。 OKM山物所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15-21號
Thumbnail
桃園龜山公西新興街是一條寧靜的住宅區,街道兩旁排列著整齊的房屋。房屋大多是兩層樓高的磚造建築,外觀簡單樸素。房屋前的小院裡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為街道增添了不少生機。 街道兩側各有一排行道樹,為行人遮擋陽光。行道樹的種類繁多,有樟樹、鳳凰木、榕樹等。在陽光的照射下,樹葉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街道的盡頭是
Thumbnail
桃園龜山公西新興街是一條寧靜的住宅區,街道兩旁排列著整齊的房屋。房屋大多是兩層樓高的磚造建築,外觀簡單樸素。房屋前的小院裡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為街道增添了不少生機。 街道兩側各有一排行道樹,為行人遮擋陽光。行道樹的種類繁多,有樟樹、鳳凰木、榕樹等。在陽光的照射下,樹葉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街道的盡頭是
Thumbnail
站在圓山的小山頂上,我望向腳下廣袤的民俗村,一筆一筆的畫著,心中不禁生起一股敬畏之情。這個村落如同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蜿蜒曲折的街巷彷彿融入了歷史的痕跡,仿佛每一塊石頭都述說著遠古的故事。 這裡的建築,一棟棟連在一起,蔚為壯觀。古樸的木屋、磚瓦舖就如同一幅幅畫卷,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獨有的光彩
Thumbnail
站在圓山的小山頂上,我望向腳下廣袤的民俗村,一筆一筆的畫著,心中不禁生起一股敬畏之情。這個村落如同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蜿蜒曲折的街巷彷彿融入了歷史的痕跡,仿佛每一塊石頭都述說著遠古的故事。 這裡的建築,一棟棟連在一起,蔚為壯觀。古樸的木屋、磚瓦舖就如同一幅幅畫卷,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獨有的光彩
Thumbnail
台北圓山民俗村,一座座身材矮紅瓦建築,靜靜地立在繁華的都市中,廣場呈現出獨特的韻味。走進圓山民俗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建築。每一塊磚、每一根樑都蘊藏著故事,讓人不禁想著古時的典故與傳說。 這裡的建築風格獨樹一標誌,與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也正是這樣的對比,使得圓山民俗村更
Thumbnail
台北圓山民俗村,一座座身材矮紅瓦建築,靜靜地立在繁華的都市中,廣場呈現出獨特的韻味。走進圓山民俗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建築。每一塊磚、每一根樑都蘊藏著故事,讓人不禁想著古時的典故與傳說。 這裡的建築風格獨樹一標誌,與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也正是這樣的對比,使得圓山民俗村更
Thumbnail
這是最近和山有關的好消息,一個屬於台北這座城市的山之基地,低調而盛大的開幕了。歡迎每一位喜歡山與自然的朋友們,到師大旁的百坪日式老屋走走逛逛,享受舒心而寧靜的山之情。 在台灣原生植物的美麗造景與老屋中,探索自然、看見山林,找到自己和山的連結。
Thumbnail
這是最近和山有關的好消息,一個屬於台北這座城市的山之基地,低調而盛大的開幕了。歡迎每一位喜歡山與自然的朋友們,到師大旁的百坪日式老屋走走逛逛,享受舒心而寧靜的山之情。 在台灣原生植物的美麗造景與老屋中,探索自然、看見山林,找到自己和山的連結。
Thumbnail
被戲稱為天龍國的台北市,高樓林立,宛如一座都市叢林。台北市本身為一個盆地地形,市區內除了公園之外,若想要享受大自然,去踏青或是健行散步,市內其實有不少地方值得一訪。而北投從日據時期就是著名的溫泉區,除了泡溫泉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逛。坐上捷運,不出一個小時,就能到北投去泡湯,再來個下午茶⋯⋯
Thumbnail
被戲稱為天龍國的台北市,高樓林立,宛如一座都市叢林。台北市本身為一個盆地地形,市區內除了公園之外,若想要享受大自然,去踏青或是健行散步,市內其實有不少地方值得一訪。而北投從日據時期就是著名的溫泉區,除了泡溫泉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逛。坐上捷運,不出一個小時,就能到北投去泡湯,再來個下午茶⋯⋯
Thumbnail
午餐後,我們往上爬一大段需拉繩子的陡升坡,還好已滿滿能量,一刻不到,就抵達高處的「南山早操會」鳥居旁的「微風平台」,此處偌大的場地,視野開闊,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清晰可見遠處白雲繚繞的觀音山、大屯山,曲流的基隆河,及山下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大皮蛋豆腐」,還有淡水線捷運在高架軌道上蛇行而過,居高
Thumbnail
午餐後,我們往上爬一大段需拉繩子的陡升坡,還好已滿滿能量,一刻不到,就抵達高處的「南山早操會」鳥居旁的「微風平台」,此處偌大的場地,視野開闊,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清晰可見遠處白雲繚繞的觀音山、大屯山,曲流的基隆河,及山下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大皮蛋豆腐」,還有淡水線捷運在高架軌道上蛇行而過,居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