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下的系統整合商,正在分化成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1. 現狀:兩種思維模式的分水嶺
在 AI 與物聯網逐漸成為產業標配的今天,系統整合商(SI)正面臨思維上的選擇:- 被動型 SI:
習慣等業主提出需求後再行動,「你要什麼我就做什麼」。任務導向、避免風險、追求交付穩定,但很少主動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 優點:交付穩定、流程可控、與現有資源匹配。
- 缺點:無法建立差異化,容易淪為價格競爭,被新技術快速取代。
- 主動型 SI:
以業主需求為起點,但不止步於此。會主動分析系統與數據價值,提出能帶來長期效益的設計,例如引入 AI 驅動的預測維護、數據資產化、跨系統整合。 - 優點:可創造額外價值、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技術迭代能力強。
- 缺點:初期投入高,需要更多思考與溝通成本。
2. 轉折點:AI 與數據價值的全面釋放
AI 的核心價值,不是取代人,而是釋放工程師的時間與思維,讓他們從重複性、低價值的資料整理中解放出來,投入到高價值的創造工作中。
然而,被動型 SI 往往無意識地 讓 AI 受制於現有經驗與習慣:
- 系統僅滿足當下需求,缺乏可擴展性與數據積累策略。
- 缺少跨場景的數據整合,導致 AI 無法發揮長期效益。
- 依賴既有專案流程,忽略未來升級的潛在價值。
而主動型 SI 則反過來利用 AI:
- 從一開始就設計數據可用性與可延伸性。
- 不只解決當下問題,還布局未來五年可持續升級的能力。
- 主動探索業主未察覺的痛點與機會,讓系統成為持續產生價值的平台。
3. 未來差異:三年後的分化結果

4. 結論:選擇在今天,差距在未來
AI 時代,系統整合不再只是「拼硬體、寫程式」的產業,而是 數據與價值的經營者。
被動型 SI 也許短期安全,但長期來看只能在價格戰中消耗自己;主動型 SI 則會因為持續創造價值,獲得更深的市場護城河。
未來的競爭,不是比誰接到更多案子,而是比誰能讓系統持續產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