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否解決企業的「核心痛點」?
檢視重點:
- 這個 AI 專案能否直接改善營收、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或是強化客戶體驗?
- 是否對企業的短中期策略有明顯貢獻?
- 解決的問題是否是「老闆親自關心」或「高層列為關鍵績效」的項目?
避免投入在「很酷但邊緣」的 AI 應用上,例如自動生成酷炫報告,卻對業績毫無幫助。楊老師建議,應該聚焦在能讓決策層願意拍板支持的場景,才能獲得資源與推進力。
第二步:這個領域是否存在「落差或空窗」?
檢視重點:
- 現在的解決方案是否笨重、效率差、昂貴,或沒有人真正解決過?
- 競爭對手或同業在這方面是否做得不好?
- 有沒有「低垂果實」——現有流程中可用 AI 立刻改善的地方?
為何重要:
楊老師建議,與其在所有人都很強的地方硬拼,不如找那些現有解法爛、痛點明顯的領域切入,能迅速展現 AI 價值,形成轉型的第一個亮點案例。
第三步:我們是否能「快速且做好」?
檢視重點:
- 團隊是否具備必要的數據、技術、人才資源?
- 從啟動到驗收,是否能在 3-6 個月內看到可量化成效?
- 如果技術能力不足,能否先用外部合作或現成工具落地,再逐步內化?
為何重要:
時機決定影響力。AI 專案不需要是一開始就做到完美,但必須能快步推出可驗證成果,否則熱度和支持度會迅速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