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美國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正式上路,
原本以為台灣輸美產品只要加徵 20% 關稅,結果經濟部貿易署 8 日晚間證實——
20% 不是「天花板」,而是「地板」。
換句話說:20% 關稅之外,還要再加上原有的 最惠國稅率(MFN),以及 反傾銷稅、反補貼稅 等其他稅項。
這讓許多出口業者的實際稅率,可能遠超 20%,甚至突破 25%、30%。
這次消息的關鍵差異
- 原以為的版本:統一加徵 20% 關稅
- 實際情況:20% 對等關稅 + 原有 MFN 稅率 + 其他稅項
- 例子:台灣輸美工具機原本 MFN 稅率是 4.7%,現在要變成 20% + 4.7% = 24.7%
- 反觀,日本沒有疊加關稅。
對台灣出口業的直接影響
- 高關稅產業首當其衝:工具機、鋼鐵、鋁材、機械零件等,若原本 MFN 稅率就不低,現在成本壓力更重。
- 毛利空間被壓縮:訂單價格未必能反映全部成本增加,出口商毛利率可能大幅下降。
- 國際競爭力下降:同類產品若有其他國家免關稅或低關稅,台灣產品競爭力會被削弱。
股市反應可能分成三波
- 第一波(8/7):僅反映「20% 關稅」的消息,市場反應溫和。
- 第二波(8/11 起):開始消化「20% + MFN」的實際衝擊,出口相關族群可能面臨賣壓。
- 第三波(3–6 個月後):Q3、Q4 財報揭露,若毛利率惡化幅度大,或許會出現基本面修正。
可關注三個方向
匯率變化
- 新台幣若貶值,出口商可用匯差彌補部分關稅成本。
- 但匯率變動通常短期難以精準對沖全部成本。
轉單與產地調整
- 部分台廠可能將生產線轉到關稅更低的國家,以避開美國關稅。
內需與非美市場
- 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風險較高。
- 內需型、或主要出口至東南亞、歐洲的公司,受影響較小。
我的台股後市看法
短期(1 個月內)
- 市場開始消化「疊加關稅」的利空,出口股震盪加劇,成交量可能持續低迷。
中期(3–6 個月)
- 財報數據將揭露真實衝擊,若企業轉嫁成本不順利,估值可能被下修。
長期(1 年以上)
- 成功完成產地多元化、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公司,會逐漸走出影響;反之則持續受壓。
我的投資策略
不要在利空剛落地時全倉殺出
很多時候,第一波殺盤是市場情緒化反應,反而提供逢低分批佈局的機會。
審視持股曝險
- 若手中股票對美出口比重過高、且缺乏產地轉移能力,要小心短期震盪。
- 可以適度減碼,換成內需型、低出口依存度的標的。
留意避險工具
- 匯率避險(如美元資產、美元債 ETF)
- 產業避險(轉向低波動 ETF或股票,如2412)
關注 8/13「美國通關實務說明會」
- 可能會釋出更多關稅細節與調整空間。
- 對出口產業的投資判斷很關鍵。
結論
「20%關稅只是地板」這件事,讓市場重新認識到國際貿易的複雜與不確定性。
對投資人來說,這不只是出口股的利空,更是一個風控提醒:
- 單一市場依賴度過高的公司,抗風險能力有限。
- 資產配置必須分散,不要把希望壓在單一國家政策的友善上。
短線上,台股可能還會消化這波消息;中長線則取決於企業的調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