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女人》(A Normal Woman)中,導演 Lucky Kuswandi 將女主角置於一個看似完美的上流家庭。外人看到的是俊美的外貌與優渥的生活條件,然而在這金碧輝煌的外表下,暗流湧動的是冷漠、混亂與空虛。可惜的是,這種表裡不一的狀態,不僅存在於故事的世界,也映照在這部電影本身——外觀精緻,內裡卻顯得凌亂無序。
表面的幸福,背後的壓抑
Milla(Marissa Anita 飾)被外界視為人人稱羨的女人,因為她嫁給了富商 Jonathan(Dion Wiyoko 飾)。在接受知名雜誌專訪時,記者甚至當著 Milla 的面,對 Jonathan 說出那句:「你有全世界最美的家庭……還有最美的妻子。」彷彿她只是丈夫生活中的點綴,而不是家庭中真正的核心成員。
事實上,這樣的對待並不意外。婆婆 Liliana(Widyawati 飾)將她視作永遠做不對事的外人;母親(Maya Hasan 飾)時常開口要錢,只為繼續沉迷賭博;女兒 Angel(Mima Shafa 飾)更因外貌遭到網路霸凌與來自祖母的貶低。為了守護 Angel,Milla 選擇忍受這個冰冷華麗的家。精緻的場景,陌生的溫度
美術設計師 Teddy Setiawan 精準捕捉了豪宅的奢華細節,攝影師 Batara Goempar 更以優雅的構圖強化了視覺美感。從廳堂到臥室,每一個角落都像高級雜誌中的插頁。特別是一盞燈光所形成的十字架,悄悄點明了這個家對宗教的高度信仰。這棟房子有著鮮明的性格——但它的溫度,卻讓人感到疏離。
Milla 出身平凡,不以宗教為人生的核心準則,與 Jonathan 家的價值觀差距愈加明顯。直到她突然罹患一種奇怪的病——頸部出現難以忍受的劇癢,同時開始頻繁看見一位名叫 Grace 的小女孩幻影。
幻象作為隱喻
由 Lucky Kuswandi 與 Andri Cung 共同編寫的劇本,將這場「病症」化作對人性假面的隱喻。人們總習慣在社會舞台上戴上與真實面孔截然不同的面具,努力維持所謂的「體面」。然而,再高明的表演,終有一天會因壓抑與不安而崩裂。
在這點上,Marissa Anita 的表演無疑是全片的定海神針。她在不同語言與腔調間自由切換,從優雅的英文對話到帶著濃厚蘇臘巴亞口音的台詞,都極具感染力。她細膩刻畫了 Milla 的壓抑與掙扎,即使劇本在後半段逐漸失去推進力,她仍讓角色保持真實與張力。
敘事的疲態與冗長
然而,《平凡女人》延續了某些公式化手法:在 110 分鐘的片長中,不斷以主角的幻覺作為敘事推動。隨著節奏拖慢,觀眾的耐性也逐漸被消磨。宏大的主題若沒有充分探索,只是一味延長情節,便容易顯得空洞。
故事原本寄望於新角色 Erika(Gisella Anastasia 飾)的登場,讓劇情有重大轉折。她是深得 Liliana 喜愛的化妝師,卻在進入 Milla 的生活後,帶來更多混亂而非解答。甚至那個看似反轉的情節,也只讓整部電影更顯支離破碎。
角色動機的疑問
片中有幾個細節耐人尋味,卻也令人困惑:
- 為什麼一向高傲的 Liliana,厭惡 Milla 的平民出身,卻希望讓一位普通化妝師取代她成為媳婦?
- 為何在如此豪華的宅邸中,家務助理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而不是統一的制服?
這些不僅削弱了劇情邏輯,也讓觀眾難以理解創作者的真正用意。
總結
《平凡女人》在視覺與演技上都相當出色,卻未能將其主題的深度挖掘到底。它的外殼閃耀奪目,但內在卻像那座冰冷的豪宅一樣,缺乏溫暖與明晰。華麗與混亂並存,最終讓這部電影成了一場精緻卻令人意猶未盡的幻象。